03.02 7道菜,形容你來過平涼:經得住時間考驗的隴原美味


每到一個奇特的地方,小編的粉絲總會留言有什麼好吃的?美食最能體現幸福感,最能拉近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即便素不相識、素未蒙面,一個地方的特徵從美食聊起,無需高深見解也能聊得眉飛色舞,生動鮮活。

說起平涼美食,當然以麵食為主。隴原冬種小麥,夏種包穀,在這裡遊走十日,每天都離不開面食。北方吃麵和南方吃米不同,有較明顯的本土味,小麥生長的土質以及澆灌的水質、收割期決定了味道、勁道。有人發現在甘肅明顯食量增大,這一方面是因為海拔升高,體力消耗大,另一方面因井水礦物質豐富,調動了消化器官潛能。當然最根本的還是美食。作為一個對面無比鍾情的北方佬,通過以下這7樣平涼麵食,帶你認識一個舌尖上的隴原。

涇川釀皮子。西北最為普遍的一道食物,在祖國南北都頗受歡迎。涇川釀皮子偏向青海西寧風,顏色深沉,也不透亮。涼皮、稀飯、肉夾饃搭配往往是西北人常吃的一道正餐。釀皮子的醋和辣油也是關鍵,這道菜往往從感官和氣味開始讓人流口水,小編肚量從來是兩碗起。


鶉觚御面。這道菜其貌不揚,卻有3000年以上歷史。傳說周人祖先公劉在夢裡學到的一樣菜,這件事還被記錄在《詩經》裡。鶉觚在靈臺縣,與周人的祖居地陝西彬縣相鄰。做法:麵粉揉成團,在涼水裡洗出麵筋,剩下的粉漿沉澱12小時後用文火在鍋裡煉成半熟,然後蒸熟、冷卻,刀切成薄片,拌上調料。這是一道涼菜,又彈又軟。

百里鄉攪團。從小吃攪團,後由於工序複雜、費時,長大後再沒有吃過。百里鄉在周代農業已非常發達,夏天來這裡會看到一望無際的苞谷地。攪團也是包穀面做的,也算是當地普通農家的家常飯。做法:用中火將包穀麵粉均勻撒入滾開的水中,同時用力攪拌成糊狀。最後盛入盤子,撒上蔥花、生抽、醋、油潑辣子。

崇信油餅:平日街邊攤上的油餅在崇信能上大雅之堂,並獲得尊敬。才從油鍋煎出來的油餅酥軟,裹上尖椒小炒,熱氣騰騰地咬上一口,“咔嚓”一聲,脆香掉渣。崇信油餅裡面加了茴香、雞蛋、鮮奶,有勁道。油餅從小吃到大,這次還是吃出了不同。而崇信的這條汭河是中國最早的小河農耕發源地,“周人的祖先善於農耕”即是在這片河谷取得成績才被廣泛認可。


槐園一口香手工面:這是一項靈臺縣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麵、擀麵、切面、煮麵四道工序和所有手擀麵無甚區別,其神秘的地方在食材與傳承人技法。和麵時參入食鹼的比例,醒面與煮麵時間把握,面煮熟後還要放入涼水盆中過一遍。其後是酸湯、辣油調製出的湯料。這碗麵端在手上不溫不火,入口滑彈,開胃,小姑娘也吃下兩大碗。

莊浪涼魚。雖是陝西名吃,在隴原人氣也很旺。到莊浪的那天很熱,幸好有涼魚降溫才不至於上火。涼魚的食材是小麥和玉米澱粉,因為佔肚子,不宜多吃。涼魚配玉米煎餅,卷著炒豆芽菜,肚子裡軟貨硬貨都有了。

平涼羊肉泡。平涼已經很靠經寧夏固原,所以代表回族清真風味的羊肉泡饃在這座城市大行其道。羊肉泡在平涼的特別意義在於:白麵饃代表農耕,羊肉代表遊牧,兩種文化在平涼曾激烈碰撞,又完美融合。平涼西35公里即是蕭關,兩千年來,這裡發生的戰爭都與遊牧民族欲想南下有關。


對於吃來說,每個地方都是認真的。有人的地方就有食文化。平涼美食算不上什麼菜系,同樣讓人印象深刻。也許多年以後那些風景已經面目全非,往往一道菜會將那些記憶全部勾起。用食物化解孤獨,用食物解釋典故,深夜用文字描述完這幾道菜已經飢腸轆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