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嗎?答案是否定的,看了這個你就知道了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人類社會還處於荒蠻時代。那時候,社會上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人們要記住什麼事情,就在繩子上打結。直到現在,世界上有些封閉落後的少數民族甚至還在使用這種方法。大事打個大結,小事打個小結。時間長了,只是依靠口耳相傳,許多的事情就很難說得明白。文字的發明成為一種迫切的需要。

按照民間老百姓的說法,漢字是黃帝時期的一位史官名叫“倉頡”的人造出來的。說倉頡看見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長得好像是一幅繪有文字的畫,倉頡便描摹他的形象,創造了文字。“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說倉頡創造出文字後,由於洩漏了天機,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世本》、《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等古文獻,也說漢字是在黃帝時代由倉頡、沮誦兩人創造的。

許慎《說文解字》認為伏羲作八卦啟發了人們去作不同的符號,神農氏結繩而治不能滿足要求,所以黃帝時代出現了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啟發了他發明文字的靈感;並說倉頡初造書契時,“依類象形”謂之文,後來形聲相益謂之字,經過長期演進發展,總結成構成漢字的六種方法,稱為“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註假借。

這種種傳說都是靠不住的,隨著考古的大量發現,漢字的起源之謎被逐漸揭開。

漢字是原始社會的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逐漸發明創造出來,並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才慢慢地豐富和發展起來的,而不是某個人的發明創造。實際情況可能是倉頡這個人並不存在,或倉頡只是曾經從事過漢字的蒐集與整理工作而已。

文字的萌芽可能是分散的,不成系統的,但是經過使用者的加工整理,圖形或符號逐漸同語言中的“詞兒”對應起來,並能夠代表語言用來記事和交際,這樣文字符號體系就逐漸形成了。

據考古資料表明,漢字起源於圖畫和簡單刻畫,在我國原始社會已有漢字的萌芽。早在20世紀50年代,西安半坡遺址就發掘出土了具有文字性質的刻畫符號。半坡人的刻畫符號多保留在彩陶上,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劃,並有一定的規律性和重複性,具備簡單文字的特徵,不少專家認為那是具有漢字性質的符號,可能是我國文字的萌芽,被郭沫若先生稱為“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國文字。

半坡遺址屬於仰韶文化距今在6000年以上。此後,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中都相繼出土了一大批帶有更整齊規則的圖形刻畫符號,有些確實非常接近於文字,特別是屬於大汶口文化的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大陶缸上的圖形符號。

目前,有些圖形符號已經被釋讀,如斤、戌、炅、炅山或斧、錛、旦等,這些符號同後來的甲骨文、金文有某些相似之處,但比甲骨文要早一千多年。有人認為它們就是古代漢字的前身,並進一步認為中國早期的圖形文字起源於陶器刻符。因為這些文字是按照實物的形狀描繪出來的,所以有人把它們稱為“象形字”。

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嗎?答案是否定的,看了這個你就知道了

但現有陶符接近漢字的還不多,而且能釋讀的更少,漢字起源於陶刻符號的結論似乎過早,不過陶刻符號作為比甲骨文更早的圖形文字,畢竟更接近漢字起源的最終謎底。

因此,甲骨文雖然不是我國最早的文字,但卻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