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每次吃飯的時候,出門在外的異鄉人,很容易說出這樣一句口頭禪:真難吃!和我老家的某某菜相比差遠了!

這話的重點,不是“吃”,而是“老家”。這是一種在味覺上對家鄉的忠誠:《客途秋恨》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1973年,香港。25歲的曉恩,從英國留學歸來。

離家近十年的她發現,母親變得越來越敏感多疑...母女倆積攢已久的矛盾,終於爆發。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張曼玉] 飾 [曉恩]

媽媽說:我知道你根本不把我當家人,與其被你嫌棄,還不如一走了之,回日本等死!

曉恩看著歇斯底里的母親,往事浮現眼前…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身為日本人的媽媽認識了國軍翻譯官爸爸,倆人在東北結婚,生下曉恩...

歷經種種波折,全家南下,爸爸留在香港工作,曉恩和媽媽在澳門生活。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因為性格內向,再加上文化和生活習慣差異,媽媽和婆家的關係冷淡...

五歲的曉恩喊道:我不要媽媽!我要跟著奶奶!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二十年後,父親過世,妹妹遠嫁國外。為了打破和母親的隔閡,曉恩決定陪母親回到她的日本故鄉尋根。

在日本的一段日子,曉恩認識到母親的過去,理解了母親身為異鄉人的無助和無奈,更思考起在時代洪流中,“家鄉”二字對個體的重量和意義……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有人說,這是許鞍華最好的電影,沒有之一。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許鞍華|1947年5月23日出生於遼寧鞍山。香港女性電影導演、監製、編劇 。1990年拍攝半自傳電影《客途秋恨》自喻身世,曾奪得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導演獎、三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分別成為這兩大獎項的獲獎最多人。

這部《客途秋恨》上映於1990年,豆瓣8.4分,是許鞍華導演的半自傳式電影。

電影裡的曉恩,就是許鞍華本人。而曉恩的那個多愁善感又敏感抑鬱的母親,其原型就是許鞍華的日本母親。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許鞍華說:小時候我奶奶不許媽媽說日本話,她只會說不正宗的粵語,也看不懂漢字…我和媽媽的關係一直很生疏,我到15歲才知道她是日本人。

爸爸過世後我儘量去了解媽媽,後來陪她去日本才明白,其實她性格中難以忍受的部分,多半是她流離的一生所造成的。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電影中的母親,由於不能被社會接納和承認,就連本該最親近的骨肉也不能交心,長期的抑鬱和壓抑,久而久之,母親養成了暴躁、易怒、多疑的性格...

在許鞍華看來,這都是因為母親心裡那無處安放鄉愁。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當母親回到家鄉日本別府,融入過去的朋友圈,卻發現背井離鄉多年的自己,對這片曾經熟悉的土地也已陌生。

儘管親人和朋友以禮相待,儘管飯菜的味道沒有改變,儘管山河田野依舊是原來的面貌,但她與家鄉的聯繫,已被時間沖刷得蕩然無存。

原來,她的生命,既不屬於中國,也不再屬於日本…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當“家鄉”成為“故鄉”,當“客途”變成“終點”,當熟悉的土地變成景點,對於漂泊在外的異鄉人來說,自己就像是被時代和故鄉拋棄的孤兒。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眾所周知,在上世紀30-70年代,在中國大地上,戰亂不斷,動盪不安。這片土地被外敵入侵,被內戰折磨,被各種運動蹂躪...數以千萬計的中國人離鄉背井,遠走他鄉。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在1956年國民黨政府遷臺後的首次人口普查中,大陸遷臺人數約有200萬人,這還不包括途中失蹤和死亡人員。

自稱“難民後代”的龍應臺,這樣描述母親離開淳安古城時的情形:美君倉促上路,臨別時說了一句“很快回來啦!”…庭院深深的老宅,馬蹄噠噠的石街,還有那一彎清淨見底的新安江水,對美君而言,都和月亮星星一樣是永恆不變,理所當然的東西,時代再亂,你也沒要和月亮星星作別吧?人會死,家會散,朝代會覆滅,但是一個城,總不會消失吧?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詩人管管在山東青島被“抓壯丁”抓到臺灣,一走就是七十年。在提及與母親分別的那個下午,七十多歲的管管仍然泣不成聲:我騙我媽,我很快就回家啦,媽你不要哭…可是我心裡明白,我是回不來了。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龍應臺在一本書中寫道:所有的顛沛流離,都將走入大江大海。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個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我小時候問我媽,你最想去的地方是哪裡?

她毫不猶豫的說:當然是老家,想了好多年了。你們這代人心狠,走了就走了。我們不一樣,去到哪裡,我都要想辦法回去的。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我們中國人真是很愛闖,全世界那麼多唐人街,記載著中國人奔波的足跡。站在全世界任何一條唐人街上,你彷彿都能看到:好多年前,有一群中國人漂泊至此,生火做飯,掛起中文招牌做買賣...

或許,並不是中國人天生愛闖蕩,如果可以選擇,誰願披星戴月、離家千里、漂洋過海...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電影《客途秋恨》,被認為是許鞍華最感人、最令人難忘的作品。一方面,是因為它是一部半自傳電影,許鞍華把自己的親身遭遇和真情實感放入其中。

另一方面,是因為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內地移民湧入香港,這部電影中所講述的不同文化間的疏離、分裂、諒解,令當時的港人很有共鳴。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有網友評論道:香港本是客途,卻最終變成歸地。隔岸遙望家國,已成秋恨。全片皆是個人的體驗,卻讓人感到能與歷史相接,收尾時氣魄很大。那句“曉恩,不要對中國失望啊,中國會好起來”令人垂淚。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很多人說,香港導演沒有內涵,香港導演只關注商業價值,但我們卻能反覆從許鞍華的電影中,看到家國情懷,看到悲天憫人...

據說,在自傳電影裡,裝著導演的人格密碼。或許,在這部《客途秋恨》能夠告訴我們許鞍華導演的秘密吧...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個人命運,始終會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糾纏在一起。

這部電影裡,張曼玉奉獻了最好的演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