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77歲老兵講述防化連往事:那一次送別老兵,至今記憶猶新……

開 篇

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

一位77歲老兵的青春故事。

彼時的他氣宇軒昂,

生命中最好的20年,

都獻給了曾經的“防化連”。

77歲老兵講述防化連往事:那一次送別老兵,至今記憶猶新……

吳如寶

戰友們管他叫元老,或連隊的“活檔案”。因為他親身經歷了所在連隊從組建到撤編這23年的大部分時間。

他叫吳如寶,江蘇省常熟人,1941年2月出生,1959年1月應徵入伍,1979年1月轉業,在連隊整整待了20個春秋。

用他的話說,這輩子把最美好的青春獻給了部隊,獻給了防化連……

1959年1月,剛滿18歲的吳如寶來到了部隊……

1959年1月的一天早晨,下著濛濛細雨。

雖說離農曆過年差不多還有一個月的時間,但江蘇常熟鄉下的一個僻靜小村早已熱鬧非凡,鄉親們正在歡送一位剛滿18歲的農村小夥子去部隊當兵。

小夥子穿著肥大的草綠色軍裝,頭戴一頂寬鬆的軍帽,揹著揹包和挎包,向送行的鄉親們一一告別,這位小夥子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吳如寶。

77歲老兵講述防化連往事:那一次送別老兵,至今記憶猶新……

吳如寶的軍裝照。

吳如寶與剛穿上軍裝的新兵們,依次登上早已停泊在運河碼頭邊的航運駁船。下午3時,4艘滿載近200名新兵的航船,在碧波盪漾的大運河上,首尾相連浩浩蕩蕩地駛向上海。

整整一夜,小夥子們盡情地嬉鬧說笑,興奮得幾乎沒有合一下眼。

第二天天剛矇矇亮,航船終於到達了上海漕河涇碼頭。簡單早餐後,新兵們在部隊首長的率領下,列隊向部隊駐地——馬橋營房進發……

3個多小時過去了,新兵們的心慢慢涼了起來,因為離他們嚮往的大上海越來越遠了。

上海警備區某團駐地坐落在上海市北郊。中午時分,新兵們拖著疲憊的腳步到達了營房。到營房後,吳如寶立即被分配到該團的二營五連。自此,他漫長的軍旅生涯開始了。

他是在防化連時間最長的一名老兵。

時年4月,根據上級命令,部隊組建防化連。吳如寶被抽調至四排十一班,成了防化連歷史上首批噴火兵。

吳如寶天資聰慧,工作踏實,加之勤奮好學,經常得到連首長表揚。入伍沒幾個月就被抽調至連部,負責了倉庫管理和防化器材修理工作。

有一次,他接受了連首長下達的運送噴火器材至鄰近省省城的任務。他心中明白,運送軍用武器責任重大,容不得半點差錯。他小心翼翼地逐一檢查、落實了各個環節。由於不放心,最後乾脆爬進悶熱的罐子車,牢牢盯著這十幾箱軍火,咣噹……咣噹……整整一夜,直至這十幾箱噴火器材安全到達目的地。

辦完交接手續,顧不得路途勞頓,沒敢逗留片刻,立即啟程歸隊了。當他出現在連首長面前報告完成任務時,一位曾在抗美援朝戰場流過血的老連長,也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個小戰士竟如此神速地完成了任務。不由得豎起大拇指,連連說:“好,好!”

77歲老兵講述防化連往事:那一次送別老兵,至今記憶猶新……

吳如寶

吳如寶愛動腦筋是全連出了名的。他當過噴火兵,熟知噴火器材的構造和每個部件的功能,他經常琢磨,怎樣才能既提高噴射效能又節約原材料。在連部當修理員期間,他常常鑽在工作室裡,研究噴火原料的合理配方。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次噴火訓練中,他的配方終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吳如寶軍旅生涯二十年,當過噴火兵、倉庫保管和器材修理員,1965年提幹後任化驗員、副連長等職。其間,除了外派參與“支左”、“軍管”、靶場管理工作外,大多時間待在連隊,其組織、供給關係也從未離開過連隊。他是在防化連時間最長的一名老兵。

說起連隊的故事,他如數家珍……

吳老對連隊充滿了感情,對連隊的點點滴滴了如指掌。雖說如今離開連隊已多年,但一旦說起往事,他就會如數家珍,滔滔不絕……

1959年5月,防化連組建不久,就接到上級支援上海寶山縣瀏河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命令。連隊馬上召開排以上幹部和全體黨員會議,統一了思想,在簡短的戰前動員會之後,立即開赴工地現場。

瀏河亦稱劉家河、劉家港,是古婁江下游,為太湖東北地區分洩澇水的骨幹河道。據記載,清代以後,瀏河嚴重萎縮,幾成平陸。民國時,對瀏河均有疏浚,但收效不大,至1949年瀏河排水已嚴重不暢。

77歲老兵講述防化連往事:那一次送別老兵,至今記憶猶新……

今日繁忙的瀏河船閘。 紀昌盛 攝

1958年12月~1959年7月,嘉定、太倉、崑山三縣,出動民工7.5萬人,挖土1001.4萬立方米,瀏河進行全面截彎拓寬,平地開河,全程24.8公里。

這是一場時間緊、任務重的硬仗。一個多月時間裡,全連指戰員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日夜奮戰,用鐵鍬挖、雙肩挑、小車拉,最終提前完成了任務。

指戰員們的出色表現,得到了工地指揮部和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

老鄉們說,以前只是聽說人民解放軍如何英勇,這次親眼目睹他們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如此玩命地幹,真是好樣的!

為此,連隊也得到了部隊領導表揚和嘉獎。

77歲老兵講述防化連往事:那一次送別老兵,至今記憶猶新……

吳如寶

吳老說,這次勞動是連隊組建後第一次執行任務,其意義十分重大。不僅圓滿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而且對部隊戰鬥力是一次實際檢驗,對全體指戰員也是一次教育和考驗,為加強部隊作風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

吳老告訴我,防化連不僅在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上毫不含糊,而且在軍事技術上也是響噹噹的,在全軍小有名氣……

1963 年底,葉劍英元帥觀看“郭興福教學方法”表演後,向中央軍委建議在全軍推廣。經毛主席批准,1964 年 1 月,總參謀長羅瑞卿在鎮江主持召開全軍推廣“郭興福教學方法”現場會。要求各部隊、各院校、各行各業都要培養出“尖子”。同年 6~8月,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比武活動在全軍展開了。

消息傳來,全連指戰員群情激昂,紛紛摩拳擦掌要求參加比武。在一次原南京軍區司令部組織的大比武上,連隊派出了技術尖兵參加。比武中兩名戰士表現突出,力克對手大獲全勝,其中一名戰士的“立姿噴火術”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被譽為“噴火英雄”,為連隊贏得了榮譽。

1967年4月,連隊一名防化偵察兵被派至新疆羅布泊地區,參加了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了離蘑菇雲最近的兵之一……

77歲老兵講述防化連往事:那一次送別老兵,至今記憶猶新……

資料圖: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在場的工作人員歡呼雀躍。

說到這裡,吳老滿臉自豪。他說,連隊雖然新建時間不長,但軍事技術突飛猛進,關鍵時刻能拉得出,打得響,戰得贏。

吳老在連隊的20年中,送別了戰友一批又一批。他說每年的冬去春來,是大家最傷感的時候。

1969年那次送別,他至今還記憶猶新……

那天,他陪著連隊退伍老兵們,早早來到上海十六鋪輪船碼頭。碼頭上人流湧動,熙熙攘攘。老兵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向首長和戰友們一一擁抱惜別,碼頭上哭聲一片。

老兵們依依不捨地緩緩登上輪船甲板……鳴笛起錨!

就在輪船準備起航一剎那,退伍老兵們不約而同湧向甲板一側,向送行的首長和戰友們揮手致意。由於人員過於集中,以致船體突然傾斜,讓所有在場人為之捏了把汗,船長見狀也不得不親自通過高音喇叭呼叫,避免了一場安全事故。

“哭聲響徹上海灘,眼淚流滿黃浦江。”濃濃戰友情,拳拳兄弟心,此時此刻宣洩得淋漓盡致!感人的場面,讓所有在場的人為之動容。也使吳老至今還不能忘懷。

說到這裡,吳老感慨萬分,說連隊動人的事例實在太多太多了……

77歲老兵講述防化連往事:那一次送別老兵,至今記憶猶新……

老戰友2018年合影(左起第5個為吳如寶)

1970年,為浙江省嘉興一家化肥廠爆炸搶險;

1972年,為停泊在黃浦港碼頭的一艘油輪救火;

與譽為我軍一面旗幟的“南京路上好八連”結成“一幫一,一對紅”,經常被評為思想工作領先、軍事技術過硬的先進連隊。

……

雖然,連隊已於1982年完成歷史使命撤銷了編制。然而,正如吳老所說,連隊的一切就是我們的所有,連隊的光榮就是我們的驕傲,我們永遠是防化連的一個兵!

77歲老兵講述防化連往事:那一次送別老兵,至今記憶猶新……

本文作者(左)與吳如寶(右)跨越47年的合影。

77歲老兵講述防化連往事:那一次送別老兵,至今記憶猶新……

編審:曲延濤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