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國科大首批畢業生:八成繼續深造,僅7人直接就業

今年夏天,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首屆本科生即將畢業。6月12日,國科大本科教學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席南華在國科大首屆本科生培養工作新聞通氣會回答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提問時表示:首屆本科人才培養工作成果基本符合預期,但還沒有達到最滿意程度。

總結4年本科教學探索,席南華向澎湃新聞表示,這其中有得有失,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已經做了一些局部調整,在今後的本科教學中,將會更多地聽取學生意見,重視學生反饋,堅持有益探索,改善不足之處。

国科大首批毕业生:八成继续深造,仅7人直接就业

國科大召開首屆畢業生新聞通氣會。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圖

290名學生畢業,10人退學

澎湃新聞在會上了解到,2014年,國科大共錄取332名學生,今年共290人畢業,1人結業,1人在休學,30人延期畢業,10人退學。

對於退學情況,國科大副校長蘇剛解釋,不管是哪所大學,退學是完全符合教育規律。“學生退學的原因各種各樣,很多情況下是學生感覺跟不上,或發現自己的方向不在學校設定的目標上,學校也尊重他的意願允許退學。”蘇剛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延期畢業中有一些是學生主動申請——他們計劃修雙學位,提出利用國科大教育資源多學一些課程等。

同時攻讀化學與計算機專業、來自北京四中的汪詩洋就是其中一位。他告訴澎湃新聞,雙學位的修讀在填報志願和專業時就有打算,而之所以選擇國科大是因為“國科大是一個真正搞科研的地方”。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汪詩洋看來,國科大里踏實科研,淡泊名利,教書育人的大師展現了這所大學最大的魅力和吸引力。“雖然國科大的本科剛起步,制度有所不成熟,但最重要的是人。”他補充道。

八成學生繼續深造,直接就業者僅7人

另外,在畢業去向方面,正如國科大前任校長丁仲禮的辦學呼籲:“我不希望我們的學生畢業以後馬上去就業,我希望他們深造,這是我們的培養目標。”截止到5月31日,首屆畢業生中已經明確的有243名畢業生將繼續深造,攻讀碩士或直接攻讀博士學位,佔畢業人數的83.8%。

其中84人到境外留學(56人出國深造,28人赴香港高校深造),佔畢業人數的28.9%。境外留學的畢業生中,11人進入全球TOP10高校深造;52人進入全球TOP100高校(含前十)深造,佔畢業人數17.9%。

留學之外,半數以上畢業生選擇在國內讀研。159名國內讀研畢業生裡,155人選擇在國科大(中科院各研究所)讀研,其餘四人分別選讀清華、北大、上海交大和以及今年4月教育部正式批覆同意設立的西湖大學。

而首屆本科生畢業後直接就業僅7人。

“學生一進校門,我們就跟他們講,我們這裡是培養大科學家的地方,如果你將來是想掙大錢,目標是有一個好的職業,就不要選擇國科大。”對於學生就業問題,蘇剛告訴澎湃新聞,本科教育是打基礎的,而在研究生課程中會設置與創業相關教育,幫助學生將知識成果市場化。

畢業論文是展示一個學校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國科大本科首屆畢業生也表現頗佳。據蘇剛介紹,畢業論文課題,來自國家級、省部級課題的佔比50.51%。其中,110篇畢業論文來源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9篇來源於“973”“863”項目。

已形成三段式培養結構

4年過去,對於辦學之初來自社會的質疑之聲,國科大無論是在畢業論文還是去向方面,都給出了一份相對亮眼的“成績單”,這其中能看到學生自身的天資和努力因素,也可以窺見國科大本科教學模式初步成形。

“(國科大育人)基本方針是小規模、強化基礎、文理交融、促進交叉、因材施教、注重科研、培養精英,探索‘科教融合’培養新模式。”新聞通氣會上,席南華闡釋了國科大首屆本科生培養理念、模式、特色。他坦言,在創辦之初,為構建注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國科大前後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調研了國際上相關專業若干大學的本科教育體系,這其中包括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劍橋大學等。

在調研基礎上,國科大4年來形成了三段式培養結構。席南華介紹:“第一階段,主要學習公共基礎課,特別是數學、物理、計算機等基礎課程。第二階段,學習專業基礎課加少量專業方向課,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選修其他學科課程。第三階段,大部分學生一個學期出國學習,一個學期到中科院各相關研究所做畢業論文和學習。”

物理學專業畢業生寧尚龍最為滿意的安排是到科研所體驗和實驗。“去科研院所體驗實驗非常不錯。課堂教學很多時候是有答案的,但是去科研所做實驗時,很多問題沒有答案,有時候甚至連問題都沒有,要自己發現問題。”他興奮於科研所實驗帶來的思維啟發,但也遺憾於學習任務較重,“像一頓大餐,好吃的太多,但沒有足夠的時間消化”。

化學專業的劉鈺則在芝加哥大學出國學習時發現,芝加哥大學非常青睞跨領域的人才,“這意味著我們的基礎打得有多廣多紮實,我們未來就能走得有多遠。”她認為,未來交叉學科、跨領域人才培養或應引起重視。

汪詩洋也留下自己對國科大的期待與建議,他告訴記者:“我們現在的培養模式,特別適合培養對科研有很大興趣的學生,但是有的同學在大學的4年裡逐漸發現自己並不是對科研很有興趣,就不能像在北大、復旦等綜合性大學一樣得到更多的幫助,就需要學校提供更多的支持,做好就業指導和兜底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