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多少安全人,敗給了不會說話

多少安全人,敗給了不會說話

說話——百科上是唐、宋時代民間藝人講故事的專稱,相當於近世的說書。

作為大多數安全人,你是不是也在為說話的事煩勞呢?現實很多情況下,安全人說出的話為什麼不被別人所理解,造成誤會,甚至因為不會說話而對自身職業發展造成影響呢?

有多少安全人,敗給了不會說話!

俗話說,人生真正拉開差距的不是臉和智商,而是說話!

蔡康永說過:“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只有真正意識到說話的重要性,人生才能發生美好的變化。

每個從小就開始學會了說話,然而直到長大成人,卻還是不懂說話的藝術。

先舉個說話的例子:

一個小和尚問方丈:“師父,我念經的時候可以吸菸嗎?”

方丈怒道:“不行!”

另一小和尚問:“師父,我吸菸的時候可以唸經嗎?”

方丈:“當然可以!”

同樣的事,同樣的句子,只是顛倒下次序,達到的效果卻截然不同,為什麼會這樣呢?會說話與懂說話,這兩者之間是截然不同的。會說話的人,他只是單單會說話。而懂說話的人,卻知道在什麼情況下說什麼樣的話。

換個方式和員工說話

作為安全人,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你告訴員工違章了,違反了XXX條款,必須要怎麼怎麼去做,作為一線員工誰願意去聽你的話,反而讓別人對安全人的看法就是一根筋、教條······

我們反思過來,作為安全人,你為什麼不去換個角度去說“你這個作業過程有問題,這樣幹會造成什麼後果,輕一點會怎麼樣,重一點會增麼樣,曾經誰誰誰這樣乾造成什麼後果,現在這人過的怎麼樣或者有什麼感受,為了避免在自己身邊發生這樣的事,你應該怎麼去做,這樣幹有什麼好處······”要帶著引導員工的方向去說。

同樣一件事,換個角度去表達,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收穫。

換個角度和領導說話

作為安全人,經常會和領導這樣談“我們的安全投入少了,要增加投入,我們現場安全管理太難了,沒人支持······”,作為任何一個領導都不願意聽下屬這樣和他說話。

換個角度、換個方式,可以這樣和領導去說“領導,中國地質大學著名的羅雲教授創立了一個羅氏法則(安全成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1:5:∞),一分的安全投入能帶你5分的經濟效益更能帶來無窮大的社會效益,按照這個羅氏法則,我感覺我們有必要增加下安全投入,這樣一來,會給公司帶來什麼樣的經濟效益,什麼樣的社會效益,老闆,你覺得呢?”。換個思維,加個鋪墊,引入主題,應該帶著方法如何讓老闆增加安全投入,而不是要讓老闆增加安全投入。

同樣一件事,換個角度去表達,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收穫。

再舉個說話的例子:

在北京電影節閉幕式上,黃渤把佟麗婭名字念成“佟婭麗”,但他以超快反應圓場:“上臺前還開玩笑,別像上次一樣再說錯了,果然又說錯了。”

事後,黃渤又迅速在微博誠懇道歉了,稱“這事兒得多少頓飯,才能擺平”。

說話,更是個考驗情商的事,作為安全人,你究竟該如何說話、如何會說話、如何能說話呢?個人觀點總結幾點:

1、發現違章時不抱怨不指責,要有同理心;

2、工作中保持熱情和激情;

3、要經常性的讚美同事;

4、做有擔當有責任心的安全人;

5、遇到突發情況,懂得處變不驚。

同樣一件事,換個角度去說,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會說、懂說,才是有趣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