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新時代首都發展的新使命

靳諾

首都發展的新使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首都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北京作為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與黨和國家的使命始終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親臨北京視察並發表重要講話,親自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專題聽取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情況彙報,對首都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進入新時代,首都發展的新使命就是順應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建設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是各個時代、各個國家都面臨的重大課題。從歷史長河來看,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明,歷朝歷代都為都城建設殫精竭慮。綜觀當今世界,無論是發達國家,如英國首都倫敦等,還是發展中國家,如印度首都新德里等,都經歷或面臨著人口過多、交通擁堵、房價高漲、生態環境惡化等城市治理難題。隨著經濟全球化,在信息時代,國家、區域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集中地表現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大城市、特大城市群之間的競爭,尤其以首都和以首都為核心的城市群的角力最為關鍵。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準確把握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基於民族復興的使命,放眼千年大計,明確了“四個中心”的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我們理解,政治中心是大國首都的根本和核心;文化中心是傳承中華文明和體現國家軟實力的空間載體,為政治中心提供支撐;國際交往中心是大國首都的基本功能,也是國際影響力的集中體現;創新中心是順應時代潮流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國首都的經濟支撐。“四個中心”的大國首都功能定位,不僅為我國新時代首都發展指明瞭方向,也為世界各國首都建設與發展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北京作為首都,各方面的工作具有指向性、代表性。因此,首都發展必須牢記重大政治責任,始終堅持“四個意識”,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和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始終堅持首善標準,著力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平;必須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發揮好引領、表率、示範作用。這是新時代首都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期望和要求。

首都發展的新方位

肩負首都發展的新使命,謀劃建設中國特色大國首都,應當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座標系中認識和把握首都發展的新方位,應當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既服從和服務於黨和國家事業的需要,又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經過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發展,北京這座千年古都已經成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但也出現了人口功能過度膨脹、環境惡化、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傳統的超級城市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大國崛起、民族復興的時代訴求,與中國特色大國首都的功能定位不相匹配,與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長遠目標不相匹配。這是新時代首都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破解這一難題,必須妥善處理好“都”和“城”的關係。

作為大國首都,北京的城市發展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四個中心”的首都功能定位,必須圍繞實現“都”的功能來佈局和推進“城”的發展。必須緊緊圍繞提升大國首都功能,做到服務保障能力同城市戰略定位相適應,人口資源環境同城市戰略定位相協調,城市佈局同城市戰略定位相一致,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作為大國首都,北京的各項工作必須將“四個服務”貫徹始終。要做好政治中心的服務保障,支撐國家政務活動,為民族復興創造安全優良的政務環境。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做好全國文化中心的大文章。北京是歷史文化名城,應該在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上發揮中樞作用。大國首都也必然是國際交往中心。伴隨著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大國首都必將成為國際性政治中心。要前瞻性地謀劃並加強國際交往中心設施和能力建設,建立常態化的國事活動服務保障機制,不斷提高城市國際化程度,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的外交大局。創新是時代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是北京資源稟賦的優勢所在,也是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在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領域搶佔全球科技制高點,在國家創新發展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作為大國首都,北京的城市發展必須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強化創新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提升城市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形成適度超前、相互銜接、滿足未來需求的功能體系,打造綠色、舒適、便利的人居環境,推進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首都發展的新徵程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首都發展開啟了新的征程。當前,首都發展應當加快轉型:從單一城市發展轉向京津冀協同發展;從“聚集資源求增長”轉向“疏解功能謀發展”。這是破解“大城市病”難題,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迫切要求。

京津冀協同發展開啟了“一核兩翼”協同互動的良好局面。“一核”是履行首都功能的主要空間載體,由於密度過大,功能過多,影響到首都功能的發揮,需要疏解非首都功能,解決由於“過密”導致的“大城市病”問題。城市副中心是北京市域內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地,雄安新區則是作為北京市域外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地。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要堅定不移地疏解非首都功能,全力支持雄安新區建設,高水平建設城市副中心,發揮北京的輻射帶動作用,圍繞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三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確保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努力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

疏解功能謀發展,重點是疏解整治促提升。通過減量發展、騰籠換鳥、城市治理,推動高質量發展,優化提升首都功能。在減量發展上,紮實抓好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實施,嚴格人口規模和建設規模“雙控”,嚴守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確保城鄉建設用地負增長、中心城區規劃建築規模動態零增長,在“瘦身健體”中有效解決“大城市病”難題。在騰籠換鳥方面,堅定推進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產業特別是工業項目選擇,突出高端化、服務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在超大城市治理方面,加強環境治理,拆除違法建築,消除城市安全隱患,營造良好人居環境,推進城市精細化治理,探索有效的超大城市治理體系。以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則,推進社會治理的改革創新,實現首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在減量發展的背景下抓經濟社會發展,保持首都經濟社會的活力,唯一出路在於創新發展。創新是北京的優勢所在,必須把創新擺在全局的核心位置,以“三城一區”為主平臺,推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力爭在國家重大戰略產業的核心技術、核心設備上取得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區、技術創新示範區、深化改革先行區、高精尖產業主陣地,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首席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