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叔本華是如何看待生命的永恆性的,遠超常人理解!

叔本華作為一個悲觀哲學家,曾開創了生命認識上的很多之最,其中他對生命意志永恆的說法應該是最駭人聽聞的,為何這麼說呢?一起看完下面他關係生命意志的論述後,估計你就心知肚明瞭。

叔本華是如何看待生命的永恆性的,遠超常人理解!

1.個體的生命死亡飛逝,而種族的共同理念卻永遠傳續

嘩嘩飛濺的瀑布,像閃電一般迅速地轉變,但橫架于飛瀑之間的彩虹,卻始終確定不動。同樣,一切的理念——即一切動物的種族,亦無視於個體不間斷的轉變。求生意志原本紮根於此、表現於此,所以,對意志而言,真正重要的只是理念(種族)的持續,生物的生生死死,正像飛濺的瀑布,而理念的形態,正如橫架飛瀑之上牢固不動的彩虹。所以,柏拉圖看出,只有理念(種族)才是真正的存在,個體只是不斷的生滅。惟其能深深意識到本身的不滅,不管動物或人類,才能平心靜氣、心安理得地面對不知何時降臨的個體毀滅,所以,兩眼之中呈現著不受死亡的影響及其侵犯的種族的安詳。若說人類會具有這種安詳的話,該不是由於不明確而易變的教條吧!正如以上所述,我們不論觀察任何動物,都可瞭解死亡並不妨礙“生命核心”——意志的發現;這或許是因為一切動物都蘊藏某種難以測度的神秘吧!

諸位且試觀察你所飼養的狗,它們活得多麼安詳!多麼有生氣!這隻狗的先世,必已經歷數千只狗的死亡,但這幾千只狗的死,並不影響狗的理念,它的理念,也不因它們的死,而有絲毫的紊亂。所以,這隻狗就像不知有末日來臨似的,生氣蓬勃地生存著,它的兩眼,散發出不滅的真理——原型的光輝,這隻狗死了,另外一隻幾乎和它一樣的狗又降生了,種族生命的意志就這樣延續了下去,萬年不變。

那麼,數千年以來死亡的是什麼呢?那不是狗,狗仍絲毫無損地呈現在眼前,死去的僅是它的影子;出現在被時間所束縛的我們的認識中的,不過是它的影像而已。我們怎可相信,時時都生存著、填滿一切時間的東西,竟會消滅呢?——當然,這些事情也可由經驗方面來說明,也就是說死亡若是個體的毀滅的話,一個由生殖產生的另一個個體便會代之而生。

叔本華是如何看待生命的永恆性的,遠超常人理解!

2.永恆是一種超越時間的生存

康德以他主觀的見解,認為時間的形成先於我們的理解,所以不屬於物自體,此雖帶消極性,卻也是一項偉大的真理。如今,我再以客觀的方法,努力尋求以顯示它積極的一面。要物自體只有和時間結合,才能顯示出來它無關乎生滅;再者,如果時間的生滅現象,沒有永恆的核心的話,恐怕也無從週而復始、生生滅滅了。永恆是不以任何直觀為基礎的概念,它意指超越時間的生存。

但正如普羅提諾說“時間是永恆性的複製品",時間只是永恆的影像。同理,我們的生存也只是本質的影像。因為時間是我們認識的一種形式,所以這個本質一定存在於永恆之中,但也由於這個形式,我們才認為我們的本質及一切事物的本質是無常的、有限的、會破滅的。

3.一切動物及人類的最內在的本質,乃是在於種族中,在於集體的求生意志中

作為物自體的意志,最充分的客觀化是其各階段中的柏拉圖式的理念。然而,本質的諸種理念,只有在特別優惠的條件下,即無上智慧的關照中才偶爾呈現。反之,對於個體的認識而言,在時間中,理念是採取種族的形式而表現。理念在時間之洪流中變成對全種族的關照。

種族是物自體(則求生意志)最直接的客觀化,一切動物以及人類最內在的本質,乃是在於種族中。求生意志強烈活動的根源也在於種族中,而絕不是在個體內。相反的,直接的意識,則只存在於個體中,因而,個體總以為自己與種族相異。為此,我們才會恐懼死亡。

求生意志所表現的關係於個體的是飢餓和死亡的憂慮;關係於子孫的則是性慾以及對於子孫的愛護之情。同時,造化並未具有個體所特有的妄想,她只密切注意種族的維持,對個體的破滅,則表冷淡,上帝從不會關注於某個人的死亡,祂只關注整個人類的大命運。因為對造化而言,個體僅為手段,種族才是目的。為此,造化所加諸於個體的恩賜,只是盡力而已。再者,它們的生存極短暫(一般人能活到80歲左右就不錯了),且不斷地遭遇被動,當此際,它們就似乎以不可解的方法求其節約,加諸於種族的,則為大量浪費,其間差距極為顯著。

叔本華是如何看待生命的永恆性的,遠超常人理解!

為了更好的說明這點,我們可以舉些大自然中的例子,如樹木、魚、蝦、白蟻等每一個體年均可產生數百萬以上的胚種或受精卵,而對於它們自身的力量或器官,則往往不甚周全,只有經過不斷努力,才勉能維持它的生存,因此,某些動物一旦殘廢或衰老,通常只有死去一條路。有時,如果在缺少了一種器官的場合下又將如何呢?如果可以節約的話,有的會變態,有的甚至免掉該器官,例如,許多幼蟲沒有眼睛,就是如此。那些可憐的動物,在樹葉中摸索著,因為沒有觸角,在觸到物體之前,四分之三的身體總是在空中晃來晃去的,經常連身側的食物也錯過了。然而,這就是自然界的節約法則。我們很可以在“大自然從不製造任何無益或多餘的東西"的語句下,另加一句:“大自然從不浪費任何東西。”——與此相同的自然傾向,表現在以下諸點:個體的年齡如愈適合生殖,則他的自然治癒力愈強,創傷和疾病較易康復,這種治癒力隨著生殖力的衰弱而減退,生殖力消失後,則極微弱。因為,在自然的眼中看來,此時的個體已毫無用處了。

試回顧從水螅以至人類的各階段生物,以及伴隨他們的意識等級,我們誠然可發現這可驚的金字塔,由於個體不斷的死亡,的確是在動搖著,但由於生殖的維繫,通過無限的時間,種族仍可持續不墜,延續。所以,正如前面所說明,雖然客觀的種族表現著不滅,但其主觀僅是生物的自我意識而已。再者,它們的生存極短暫,且不斷地遭遇破壞,但每當此際,它們就似乎以不可解的方法,再從無中生出有來,生出新的個體。

4.主觀性和觀念性的東西才是最本質的

歸根結底,一切客觀性的東西(即外在的存續)不外是主觀性(即內在)的不滅表現,同時,前者若不是借自於後者,必將一無所有。其中道理至為明顯,因為客觀性必須藉助於主觀性的表現,才能存在;主觀性是本質,而客觀性是現象。以上秩序絕不能顛倒錯置,因為一切事物的根源,必是為了事物的本身,且必定存在於主觀性的東西中,而不存在於客觀性的東西中,即不是為他物、不存在於他者的意識中。因而,哲學的出發點,是本質性、必然性、主觀性,即觀念性的東西。反之,若從客觀性的東西出發,則流於唯物論了!(哲學詩畫認為叔本華在這裡首次肯定了人的主觀性和觀念性,直接道出了哲學的本質特徵。喜歡的請接著往下看,精彩的都在後面呢)

叔本華是如何看待生命的永恆性的,遠超常人理解!

我們常會湧起這樣的感覺:一切實在的根源,在於我們的內部中。而佛教也教導我們,要明心見性,學會內觀。換句話說,凡人都有著“本質不滅”的意識,這種不會因死亡而破壞的深刻信念,也可由人們在臨死時無法避免的良心自責證明出,任何人的心靈深處無不具備它。這種信念完全是以我們的根源性和永恆性的意識為基礎的。所以,斯賓諾莎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們能感覺著、經驗著我們是永恆的。”

總之,凡是有理性的人,只要不認為本身是起源,而能超越時間去思索,就會了解自己是不滅的。反之,認為自己是從無中產生出來的人,勢必也要以為自己會再回到烏有或虛空之中去。

5.關於人類的起點和終點問題

有幾句古代格言,實可作為生物不滅說最確實的根據。“萬物並不是從無中所產生,同時,也不是復歸於烏有。”所以,瑞士科學家巴拉塞斯曾說過一句很確切的話:“我們的靈魂是從某物所產生,因此不會迴歸於烏有——就因為他是從某物所產生的!”他已隱約指出真實的根據。但對於那些認為人類的出生是“絕對”起點的人而言,就無法不認為死亡是人類絕對的終結了,於是兩者意味相同。

因此只有認為自己不是從“有”中出生的人,才會認為自己不死。東方的老子算是一個,因為老子認為萬物源於無,最終還要復歸於無。所謂出生,若按其本質及涵義言之,實亦包括死亡,那是向兩個方向伸出的同一條線。如果前者是從真正的無所發生,那麼後者也是真正的滅亡。但實際上,惟其我們的真正本質是永恆的,我們才可以承認它的不滅,所謂不滅,並不是時間性的。如果假定人類乃是從無中所產生,當然也只有假定死亡是它絕對的終結了。這一種觀點,和舊約所持的理論完全相符。因為,萬物是從無中所創出來的理論,與不滅說大相徑庭。新約的基督教也有不滅說,認為人的靈魂是不滅的,但它的精神是屬於印度化的,也許它的起源也來自印度,而以埃及為媒介在歷史的變遷中注入了基督教。但是那種印度的智慧,雖接上了迦南之地的猶太支幹,但與不滅說並不調和。這正如意志自由論之不調和於意志決定論一樣。

6.洞察時間與歷史,發現人類存續的秘密

不是根本的、獨創性的東西,或者,不是由同一塊木料所做成的傢俱,它總是顯得有點彆扭。——反之,婆羅門教或佛教的論點就能夠與不滅說前後銜接,脈絡一貫。他們認為,死後的持續也連帶著生前的生存,生物是為償還前世的罪孽而有生命。

在哥魯·布爾克的《印度哲學史》中的一節寫道:昆耶婆雖認為婆伽麓派的一部分稍涉異端,但他所強調反對的是,如果靈魂是“產生”出來的話——亦即有“開始”的話,那就非永遠的了,就不會不滅了。烏布哈姆在《佛教教義》中更有如下的敘述:“墮於地獄者,是受最重懲罰的人,因為他們不信任佛陀的證言,而皈依‘一切生物始於母胎,而止於死亡’的異端教義。”

叔本華是如何看待生命的永恆性的,遠超常人理解!

把自己的生存解釋為偶然現象的人,當然不免對因死亡而喪失生存、最終死去而感到無比的恐懼;反之,若能洞察大體和歷史的人,尚可瞭解其中心有某種根源必然性,而不相信我們的生存只限於短暫的一剎那。

試想,在我們“實存”的過去,既已經有過無限的時間,發生過無限的變化,在我們的背後,亦有著無限的時間,無限的變化,以此推測,我們不能不說,我們實是生存於所有的時間中——現在、過去和未來。因為,若“時間”的力量能引導我們的“實存”走向破滅,我們應早已破滅,人類將早已不復存在。我們更可說,“實存"是一種固有的本質,一旦形成這種狀態,即永遠屹立不墜,不受破壞。

人類的存續正如陽光,雖在黑夜消失,或偶受雲雨、暴風的遮擋,但黑夜過去,陽光復現,雲破雨霽,陽光仍普照大地,它是永恆的,不可能歸之於烏有。基督教告訴人們“萬物復歸”,基督復活;印度人認為嵋於梵天不斷地反覆而創造世界,達到萬世輪迴;希臘哲學家亦有類似的說法。這些教訓都可顯示出存在與非存在的巨大秘密,即它在客觀構成了無限的時間,主觀方面形成一個“點”——不能分割、經常現存的現在。康德的不滅說亦曾明白說明:時間是觀念性的,是主觀性的,物自體才是惟一的實在性。但在這個蕪雜的塵世,有幾人能真正瞭解此中的道理和深意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