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比《兰亭序》还早的《平复帖》,究竟如何耐人寻味

故宫博物院筹备已久的 “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已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开幕。这次展览是张伯驹先生鉴藏书画的一次大汇聚。说起张伯驹先生,就不得不提《平复帖》。

比《兰亭序》还早的《平复帖》,究竟如何耐人寻味

西晋 陆机《平复帖》 故宫博物院馆藏

《平复帖》唐代收藏有殷浩印,这是第一个记载。到了宋代,宋徽宗有泥金题签“晋陆机平复帖”,题签下有双龙小玺,四角有“政和”、“宣和”的押印。

比《兰亭序》还早的《平复帖》,究竟如何耐人寻味

《平复帖》唐人题签与宋徽宗泥金题签

《平复帖》在元代的收藏经过不十分清楚。明清时代曾经被韩世能及韩逢禧父子、安仪周、梁清标等人收藏,绫边隔水上都有收藏印记。乾隆年间收入内府,后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清末再转入恭王府,流传到溥心畲手上,隔水上也有“溥心畬鉴定书画珍藏印”。

比《兰亭序》还早的《平复帖》,究竟如何耐人寻味

年轻时的张伯驹及夫人潘素

20世纪30年代张伯驹参观湖北赈灾书画展览会时遇到了这件《平复帖》,作品长不足一尺,只有9行草书。张伯驹可谓一见倾心,然后便托古董商人韩某向《平复帖》的主人溥心畬询问转让价格。得到的回复是,溥心畬开价银元20万。当时张伯驹没有那么多钱,只好作罢,但是心有不甘。

后来,叶恭绰举办“上海文献展览会”,张大千、张伯驹都出席参加。此时张伯驹又请张大千向溥心畬说合,愿以六万大洋求购。但溥心畬的回复依然是要价20万,又作罢。

1937年腊月,溥心畬母亲去世。当张伯驹得知溥心畬为母治丧急需用钱的消息后,便拜托傅增湘促成收购《平复帖》的事情。张伯驹也不想乘人之危,就表示“溥先生急用钱,我可帮助一万元,《平复帖》权当抵押之物”。没想到,溥心畬的意思是不用抵押了,直接要价四万大洋。如此三次求购,张伯驹才得到《平复帖》。1956年,张伯驹把《平复帖》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平复帖》比王羲之最负盛名的《兰亭序》还要早60年,羲献父子的字迹虽集千万宠爱于一身,遗憾的是,羲献父子的真迹几乎没有一件能流传至今。而《平复帖》却在1700多年的岁月里,躲过战火纷争、风雨侵蚀、奇迹般的完好保存下来,成为迄今最古的名家真迹。

比《兰亭序》还早的《平复帖》,究竟如何耐人寻味

董其昌跋文

《平复帖》是汉代章草向晋代今草过渡的字体,古奥难懂,加上年久斑驳,字迹漫漶,很不容易辨认。古代法书典籍虽有记录,却均无释文。

比《兰亭序》还早的《平复帖》,究竟如何耐人寻味

《平复帖》局部

历代藏家,都曾尝试解读《平复帖》,却大都望文生叹,效果甚微。20世纪60年代,启功先生释读了《平复帖》,虽然尚未认全《平复帖》所有文字,但实现了通释原文,他由此也成为第一位通释《平复帖》的学者。虽然还有不同的看法,但目前已成为流传最广泛的释文。

“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口(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口(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踌,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口量之迈前,执(势)所恒有,宜口称之。夏口(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释文摘自启功先生《〈平复帖〉说并释文》)

《平复帖》是陆机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札,开头写道:“贺循身体多病,难以痊愈,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信中提到的贺循,字彦先,是陆机多年好友,而信中一共出现3个人,贺循、杨往和珍荣。全文内容共分两段,第一段是谈贺循的病,第二段谈杨往的两次来访和寻找珍荣的情况。

这次展览由于原作尚处于休眠期,为保护文物,将用复制品替代。有关《平复帖》的故事先讲到这里。

估品提示:

如果您喜欢阅读我们的文章,可以关注我们的估品头条号,在艺术品收藏方面有什么问题也可以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邀请业内资深专家为大家一一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