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這個少數民族女人頭上頂著亡故祖先頭髮,重達2-4公斤,就在貴州


貴州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遠古人類化石和遠古文化遺存發現頗多。早在24萬年前,就有人類棲息繁衍,已發現石器時代文化遺址80餘處。觀音洞舊石器遺址被正式命名為“觀音洞文化”,對研究中國舊石器時代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貴州省,簡稱“黔”或“貴”,地處中國西南腹地,與重慶、四川、湖南、雲南、廣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樞紐。世界知名山地旅遊目的地和山地旅遊大省,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轄貴陽市、遵義市、六盤水市、安順市、畢節市、銅仁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在貴州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少數民族,這個民族裡的女人頭上常常頂著亡故祖先的頭髮,有時候頭髮重達2-4公斤,在我們看來這非常的奇怪,但是在他們看來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你知道是哪個少數民族嗎?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了解這個少數民族!


在貴州省六盤水中部六枝特區和織金縣交界的崇山峻嶺中,在距六枝特區60公里的梭嗄鄉里居住著一支古老而又神秘的苗族支系--長角苗族。他們操苗族中部方言,主要分佈在隴戛等12個村寨中,這一苗族分支僅有4000餘人。

他們常年隱居於海拔2000米左右的深山中,土牆茅房,紡紗織布,仍過著神秘而古老的部落式生活,與外界絕少聯繫,至今仍相當完整地保存和延續著一種古老的、以長角頭飾為象徵的獨特苗族文化傳統,其獨特之處在於婦女頭頂上戴有形似長角的大木梳,兩角高於頭頂兩側,角上繞有2-4公斤重的頭髮。

長角苗族文化非常古樸:有十分平等的原始民主;有十分豐富的婚姻嫁、喪葬和祭祀禮儀;有別具風格的音樂舞蹈和十分精美的刺繡蠟染藝術。他們過著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生活,恍若身處世外桃源,與世隔絕,甚至連婚姻至今還是在本民族內締結。這種婚姻關係成為一條堅固的紐帶,把這12個長角苗村寨緊緊連在一起。


梭戛長角苗族的女人們是文化傳承的主體,她們從小學習紡麻、織布、蠟染、刺繡等工藝,她們畢生從事、人人精通,她們一直堅守長角苗的生活方式,這一切是長角苗女人生存的必須,也成為她們對自己的終極價值判斷和生活信念。

千百年來,梭戛長角苗族相當完整地保存和延續著自己的文化傳統。梭戛苗族人的歷史寫在頭髮上,巨大的頭飾和漂亮的服飾,是梭戛長角苗族的主要特徵。在過去,婦女每天梳頭時把掉的頭髮用麻線編織起來,一代一代傳下去,作為嫁妝傳給閨女。法國《費加羅》雜誌的記者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來到這裡,說這些戴著長角的女子有殿下般的氣派。

直到現在,這裡的苗族婦女仍保持頭綰一種碩大頭飾的習俗,為了使髮型顯得更加龐大,近幾年長角苗的女人們把毛線也盤進了髮髻裡。這種頭飾綰扎十分複雜,從開始到結束需要一小時多,女人們先用一根長約2尺左右的牛角狀木板將頭髮盤在腦後,再在木角上把假髮盤成巨大的"∞"字形。


長角苗系箐苗,因頭上綁紮1.5尺到2尺的木製長角而得名,3公斤──6公斤的黑髮套與白毛線綁紮成人字形的碩大頭飾。仿箐雞羽毛顏色繡織而成的漂亮衣裙,仿照箐雞胸圍製作的藏青色羊毛氈圍腰和白色的羊毛氈綁腿,形成了獨特奇妙的景觀。

家家畫臘、戶戶織布,婦女們用木桶背水,用稻草製成針線包,古老的紡車和弓弩,小七的小臘刀、小臘鍋以及色彩和諧美麗的衣裙,讓人目不暇接,一年一度的正月初一到十五的跳花節,是長角苗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時節,美妙的情歌對唱,拔河般的求愛方式,打媒人的迎娶,優美動聽的三眼蕭和低沉婉轉的蘆笙,如詩如畫,讓人留邊忘返。

長角苗的女人一年中需為自己做兩套以上的衣裙,最複雜、最漂亮的是新娘裝,姑娘從容不迫地從12—13歲開始。整件衣服都用刺繡,千針萬線,色彩斑斕,耗時5—7年的時間,直到出嫁前才能完成,平時不穿,也不出售。


長角苗這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民風堪稱人類活化石。對於長角苗族你還有其他的瞭解嗎?歡迎大家交流,我們一起探索長角苗族更多風土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