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臺民意迎來“歷史性轉變”,蔡英文的謊言還能撐多久?

臺灣偏向綠營的智庫民意基金會近日民調顯示,與去年相比,臺灣成年人中對大陸有好感的比例上升了4.4個百分點,特別是25-54歲的青壯年族群、大學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民眾中都有過半數人對大陸有好感。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認為,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

同一份民調還顯示,執政的民進黨的支持度僅有23.1%,至於蔡英文的領導方式,52%的受訪民眾不贊同,不贊同的人比贊同的人多達19個百分點。雖然臺灣民眾對大陸好感上升與民進黨支持度降低不能簡單類比,但在“臺獨”分子日益猖獗,使得大陸不得不動用強力手段(包括實彈軍演、軍機繞臺等)來震懾其行徑的背景下,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好感度反而在持續上升,就顯得別有深意。

臺灣民眾更關心切實利益

輿論注意到,蔡英文上臺的兩年多時間裡,兩岸關係已經跌至冰點,民進黨當局卻一直將兩岸關係惡化的原因“甩鍋”給大陸。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也恰恰就是在蔡英文上臺後,臺灣民眾反而對大陸觀感日漸好轉。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戰略研究部學者田棟在接受參考消息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臺灣民意基金會調查數據顯然與近期臺灣當局渲染的兩岸關係局面出現強烈反差,這種狀況並不令人驚奇。

田棟說,與臺灣當局刻意渲染大陸在政治上“打壓”臺灣的局面不同,島內民眾關切的還是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比如能不能找到一份令人滿意的工作,有沒有長期向好的發展前景,這才是島內民眾最期待的。俗話說,人往高處走。近十年兩岸經濟實力出現顯著變化,大陸發展成就舉世共知,新經濟蓬勃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反觀島內,雖然近兩年受益於全球經濟復甦,經濟增長較前些年有所改善,但與民眾期待仍有較大差距。

田棟指出,島內低薪化狀況未見改變,產業發展因資本短缺停滯不前。相反,島內因意識形態捆綁陷入內耗,臺當局執迷於政治操作而在經濟發展上無所作為,這都使民眾日益認識到臺當局為“選舉”刻意操弄兩岸關係而罔顧民眾切身利益的本來面目。長此以往,民眾愈發認可大陸,對大陸好感度上升也就理所當然。

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成兩岸民眾共同心聲

據臺媒報道,蔡英文12日出席活動時稱,臺灣經濟目前處在過去20年來的最好狀態。此番言論引來一片譁然,民眾直斥其“幹話王”(意指假大空,說瞎話)。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5月份公佈2018競爭力報告稱,臺灣地區在經濟表現等四大類排名下滑,整體競爭力居全球第17位,比去年退步3名,排名為9年來最差。有媒體認為,究其原因是,蔡當局迴避“九二共識”,造成兩岸關係從2008年5月以來的“熱絡”景象急轉直下呈現“冰凍”狀況,使得臺灣經濟直接受到影響。同時,為了降低對大陸的依賴,重新啟動“南向”政策,更是將臺灣既有的優勢條件拱手讓人。臺灣產業喪失許多市場佈局機會,已對其未來發展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

相反,大陸卻為臺灣發展提供了新的援助和支撐。國臺辦等多部門今年2月28日聯合發佈《關於印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簡稱“惠臺31條”),為臺灣同胞在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等各個方面給予相關待遇,率先與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的發展機遇,體現“兩岸一家親”理念。繼“惠臺31條”出臺後,各省市近期也陸續推出惠臺政策,這些信號都表明,大陸對臺胞全面開放的方向明確,同時展現了高度的自信。

田棟說,“用腳投票”,“西進”大陸已成島內青年潮流,大陸多部門多地區連續出臺惠及臺灣民眾在大陸就業、就業、創業、生活的若干措施,為臺灣民眾提供國民待遇,進一步強化了島內民眾在大陸成就事業的信心和決心。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共創兩岸關係未來、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已成為兩岸民眾共同的心聲。因此,臺灣民眾對大陸好感度上升絕非偶然現象,而是島內民眾在看到兩岸和平發展美好前景基礎上所作出的必然選擇。

田棟認為,隨著大陸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大陸將會吸納更多的臺灣人才到大陸創業、就業、學習、生活;大陸為臺灣民眾提供國民待遇的各項措施也會日臻完善,臺灣民眾在大陸成就事業的環境將會不斷優化。假以時日,兩岸今時今日民間交流和合作的擴展、發展,將會成為未來維護兩岸和平發展大局,推動祖國統一的積極力量。(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