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永和橋一千四百歲在哭泣:我被嚴重破壞被垃圾掩埋了!救救我!


永和橋位於河南省安陽縣永和集西頭,橋身呈東西向,橫跨在洹河故道上。該橋創建於隋代,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原名永定橋,宋代縣名改為永和縣,隨更名為永和橋。

據《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載:“魏軍屯於內黃,丙辰,帝與之接戰,自內黃至永定橋。”唐大順二年(891年),唐宣義軍節度使朱溫領大軍與魏軍戰於內黃至永定橋一帶。

此橋雖經歷代修葺,但橋的主體結構及細部做法仍保持著宋及其以前的風格。《嘉靖彰德府志》載:“大明弘治六年(1493年),知府鮑愷重修永和橋。”

永和集為平原,該橋千餘立方的橋石全由百里之外的西山運來,修建此橋工程艱鉅。一千四百餘年來,一直使用,充分展示出古代工匠造橋技術之高超。為先民的工匠精神點贊!

永和橋全長39.5米,橋面弧長31.5米,橋面寬6.8米,高8.2米。原傳此橋為五孔連橋,實為厚墩聯拱、橫向拱券、不同跨度的三孔石拱橋。橋墩為長方體,寬3.7米,長6.06米,系縱橫交錯砌成,其兩端均砌有扇狀的分水尖。

永和橋欄板全部由長2米、寬1.3米、厚0.2米的青石欄板組成,共使用二十八根望柱銜接,柱頂雕有獅子和仙桃,兩端有抱鼓石。照片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舊照片。

橋拱為一伏一券,拱券曲線和緩,中孔寬7米,次孔寬4.5米。在結構手法上,三孔砌法完全相同,中間大孔用四十行青條石順砌,豎縫交錯,用白灰泥進行粘結,保持著宋以前的古老手法。

三個橋券,雕刻精秀。中間大券正中,雕刻一條巨形蛟龍頭,怒目俯視,龍鬚倒豎,二爪各攥一火焰寶珠,形象逼真。兩側雕龍乘雲,飛馬騰空,雄獅怒吼,牛躍羊跳。

三座橋孔的拱券表面和橋欄上嵌砌有許多浮雕圖案,總面積近100平方米,內容有生動精美的人物、動物及植物,花卉圖案最為特殊。永和橋不僅在建築結構上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而且在裝飾藝術上也極具研究價值。

永和橋面道路中間留下了兩道古代車轍痕跡,轍溝深達8釐米,轍寬13釐米,兩轍相距1.27米,同中外馳名的河北趙州橋有相似之處。對研究古代車馬工具演變情況有著重要意義。

兩個小券正中,分別雕刻蛟龍頭和王字虎,兩側雕刻蔓草卷葉。橋欄由石欄板、望柱、抱鼓石構成。欄板浮雕歷史故事和各種花卉,望柱之上雕雄獅和仙桃,呈跳獅捕仙桃之勢。該橋石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現在的永和橋石欄板、望柱、抱鼓石構成均不復存在,三孔橋只有兩孔可見,橋的兩邊已經被垃圾環繞,幾乎全部掩埋!

做為歷史文物的永和橋成為現在的狀態,深感痛心!【《布衣鏡界》關注百姓生活 弘揚傳統文化,所有內容均為原創,歡迎評論、收藏,嚴禁轉載,點擊“關注”二字,您就能查看我之前所有內容,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