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是怎樣的自卑心,才讓你認定明星的孩子成功全靠拼爹媽?

是怎樣的自卑心,才讓你認定明星的孩子成功全靠拼爹媽?

不久前,一篇《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在朋友圈熱傳。看著裡面“美國遊學10天20000元,請阿姨5000元,鋼琴課2000元,游泳班2000元,語數英培訓班6000元……”這樣的孩子暑期清單,不由得心裡一震,養娃成本什麼時候這麼高了?

但是這些用金錢砸出來的興趣班,到底是家長的一廂情願,還是孩子真正想要的?相信很多人心裡面都有答案。

在山西太原發生過這樣一件事: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太原一位家長花12萬為上高三的孩子選擇了一對一補習班。這樣的高價,換來孩子高考205分的成績,讓人跌破眼鏡。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多少中國父母的夙願。我們能感受到父母為孩子設計未來的苦心,落實到現實中,卻成了綁架孩子意志的枷鎖。

他們自己受過的苦,遭過的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走一遍。在物質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很多父母想方設法地用物質去滿足自己的孩子,其實是在彌補自己那個有遺憾的童年。至於孩子需不需要,他們沒來得及去思考那麼深。

- 01 -

我不禁想到了去年11月,馬伊琍和文章的大女兒愛馬參加了全國體育舞蹈錦標賽,獲得所參賽組別的第一名。

作為明星,馬伊琍和文章對這件事特別低調。並沒有過多的宣揚,他們就像其他家長一樣,只是全程陪同、認真又緊張地關注了比賽全程。

是怎樣的自卑心,才讓你認定明星的孩子成功全靠拼爹媽?

但從現場傳出來的幾張照片看,小姑娘身姿挺拔、動作柔韌有力,無論是氣質還是體態都讓人想稱讚。

網友有給孩子點讚的,就有各種不服氣潑冷水的:“馬伊琍女兒會跳舞、長得美,還不是因為她爸爸媽媽有先天條件?”

......

無獨有偶,另一個被刷了一波屏的孩子:7歲的楊陽洋在10月的體操比賽中,參加了自由操和跳馬兩個項目,首場比賽就獲得跳馬第三名。

雖然年紀小,但楊陽洋還真有點專業派頭——對待比賽一臉認真嚴肅、賽前拒絕媒體採訪的“運動員狀態”、比賽完了才鬆一口氣。

是怎樣的自卑心,才讓你認定明星的孩子成功全靠拼爹媽?

小小年紀就能對體操有這麼強的信念感,即便作為大人也沒法小看這個孩子。

但網友們又不服了:“楊陽洋參加的那個比賽都冠名“楊威杯”了,能不給放點水嘛”……

總之“名人”家的孩子能得獎、成功,是因為有錢、有名、有資源。什麼“虎父無犬女”啦、什麼“子承父業”啦,好像這些孩子取得的成就,都是躺在爹媽的老本上唾手可得的。而自己的孩子之所以不夠優秀,都是因為資源不夠好、錢不夠多。

看起來,無論是知名度不錯的明星馬伊琍、還是家喻戶曉的奧運冠軍楊威,他們的孩子本來不用那麼努力,也可以在父母的庇佑下更加輕鬆地成長。

但舞蹈和體操,都不是好走的路子。反覆枯燥的練習、一次次高強度的訓練,孩子要受多少罪、吃多少苦才能取得成績,身為體操運動員的楊威和楊雲不會不知道;作為演員必修舞蹈課的馬伊琍和文章也不會不知道。

記者詢問楊威,是否有計劃把兒子培養成專業運動員、未來以參加奧運會為目標的時候,楊威說:這是給孩子的一次嘗試,未來走不走專業化的方向,還是要看他自己。

馬伊琍在經歷家庭風波後,很拼地一邊餵奶一邊拍戲,用實際行動給所有嘲諷來了一個漂亮的反擊。對於孩子將來的打算,馬伊琍表示:自己不會給孩子定一個長遠的目標。而是會根據她的情況一步步來,隨時調整腳步。

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教育孩子:生活和未來有時候就是個選擇題,有的答案不一定是對的,但鼓勵你們去試錯!而當你們選擇了想要的道路之時,調整腳步來奮鬥。

- 02 -

很多“為了孩子好”的父母,用盡全力為孩子選擇了好的興趣好愛、好的學校、好的專業、好的工作、甚至是好的婚姻。他們為了孩子好,卻沒有想過孩子到底好不好。他們只是不惜一切的砸錢,用錢為孩子鋪路。

前段時間有個引起了很多家長共鳴的概念,叫做“窮人家的富二代”。

家境越普通,就越有對孩子的“補償”焦慮。吃的、穿的、用的,樣樣都要“拿得出手”;生活、學習、學業,又見不得孩子受一點委屈。

父母打著“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的旗幟養育孩子。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表述:“如果我有了孩子,一定不讓他走我的老路”,“孩子千萬不要像我一樣受苦……”

於是,很多家長教育孩子不從實際出發,總是帶著莫名其妙的補償心理,為了送孩子去補習班,不惜節衣縮食,即使自己的生活質量下降,這些父母自己咬緊牙關硬挺著。因為他們內心有無法排解的焦慮——別人家的孩子在補課,自己的孩子天資不夠聰慧,如果不補課,開學肯定要掉隊。

所以家長常常為了搶佔名額,多高價錢都捨得,可孩子卻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碰到一點挫折就打退堂鼓。

- 03 -

不久前,胡可的兒子安吉邊練習鋼琴邊哭的事情相信觸動了不少家長的心。

是怎樣的自卑心,才讓你認定明星的孩子成功全靠拼爹媽?

是怎樣的自卑心,才讓你認定明星的孩子成功全靠拼爹媽?

之所以會哭,是因為安吉覺得自己彈得不夠好,在淚眼婆娑中,他下定決心:“我一定要彈好!”

我們儼然看到了“別人家的孩子”,執著不放棄、堅強不服輸;小小的身體,滿滿的正能量。

反觀自家孩子,年齡相仿、挫折類似,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咬咬牙堅持不懈。

別再把孩子不如別人的原因,都歸結在金錢和資源上。

月薪三萬撐不起孩子的暑假,其中很多支出是有錢人的“任性”,也是有錢人自願為自己的焦慮買的單,可是這樣的暑假究竟是家長的一廂情願,還真是孩子想要的?相信很多人心裡面都有答案。

給孩子豐盈的物質財富,我們更應該給孩子良好的習慣。孩子在習慣中學會主動和堅持,或許才是學習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