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5 關於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的研究設計和指標概述

關於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的研究設計和指標概述

世界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非常重視科學技術指標,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了目前國內外已有的兩類科技指標報告,並評述了目前這些報告的侷限性;其次提出了進行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系統研究的意義,最後在國內外各科技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提出了設計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的構建思路和指標體系的結構。

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以客觀指標和數據描述科技活動狀況、變化過程和一般數量關係,是評價科技創新投入產出活動的基本依據。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都非常重視科學技術指標,有關科學技術指標的研究起步較早,已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美國的《科學與工程指標》、OECD的《科學技術和工業記分牌》、日本的《日本科學技術指標》等是國外權威機構在國家科學技術和工程評價指標方面較成熟的研究成果,《全球創新指數》和《世界經濟論壇的國際競爭力指數》等報告也將科學技術指標作為評價國家科技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的基本工具。在國際科技與工程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中國結合本國國情特徵,積極開展科學技術統計指標研究,目前已形成了具有本國特色、基本穩定的科學技術指標體系。但相比國外權威機構,中國在指標體系結構完整性和可比性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進一步研究和完善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評價指標體系,全面準確地描述和反映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發展狀況及趨勢,為中國創新政策制定提供更可靠的依據,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國內外科技創新評價指標

目前國內外的科學技術指標相關研究報告,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指數測算與排名;二是指標數據描述與分析。

(一)指數測算類報告

指數測算報告以《全球創新指數》和《全球競爭力報告》的影響最大,這類報告將科學技術創新指標作為基礎指標構建綜合指標體系,通過測算指數對國家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和排名(見表1)。報告通常以全球多個經濟體為評價對象,使用R&D經費、R&D人員、論文和專利等指標反映國家或地區的科技發展情況,使用GDP和進出口指標等反映經濟發展情況,並採用樹狀評價指標體系對參評國家進行評價與排名。

關於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的研究設計和指標概述

表1 科技指標中的指數測算類報告

(二)指標描述型報告

指標數據描述型報告,以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為代表,這類報告主要是對指標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和事實描述,以反映國家或經濟體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現狀,報告政策中立且並不給出排名以及政策建議。目前,國際上影響較廣的有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OECD 科學技術和工業記分牌》以及《日本科學技術指標》等報告(見表2)。這類報告一般也包括R&D經費、科技人力資源或勞動力、專利論文產出、高技術產業表現等指標,但主要是對指標進行描述性分析,以及數據的歷史縱向和國際比較。

關於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的研究設計和指標概述

表2 科技指標中的指標描述類報告

(三)目前指標體系的侷限

完善中國的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體系,除了要把握國內外研究的共識和發展趨勢,還要認識到目前的科工指標體系仍存在的侷限。

一是對科研成果質量的關注不夠。科學技術與工程狀況是國家或地區科技實力的體現,僅以科技成果的數量,例如發表論文數量、專利數量等指標衡量科技發展狀況,往往無法反映真實情況。

二是缺少對科技活動所處環境條件因素的客觀評價。環境條件是影響科技活動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受到中國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但大多數以往研究採用主觀因素較強的調查數據,仍需進一步完善環境因素的客觀評價指標。

三是缺少對科技活動作用和效果的關注。在科技活動的影響方面,目前的科工指標研究僅從某一時間段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反映科技發展的作用和效果,缺少科技進步和創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真正證據。日本在科技指標體系中加入了反映經濟社會科技進步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標,是相關研究中的有益嘗試,對中國構建和完善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體系具有借鑑意義。

二、進行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研究的意義

一是社會有需求。

科技進步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自主創新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選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圍繞科技創新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十三五”時期,世界科技創新呈現新趨勢,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深刻認識並準確把握新趨勢和新常態的要求,需要有一套系統科學的指標,來反映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狀況,評價衡量中國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建設的進程,分析判斷未來科學技術與工程發展的趨勢。

二是現有指標報告仍需擴充。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已經形成特色鮮明、相對全面的科學技術指標體系,也有同類報告從不同方面分析中國科技創新的發展狀況。由於各類報告定位不同,指標選取各有側重,現有指標報告仍有擴展和補充的空間。尤其是目前中國科學技術、教育、學科發展等反映科技發展水平的各類指標分散在科技部、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協等部門發佈的報告中,缺乏綜合性和完整性。因此,在整體上展示國家科學、技術、工程、教育、科學文化等綜合發展情況,形成統覽型的綜合報告,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中國科協是開放型、樞紐型和平臺型的群團組織,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是科協系統建設高水平創新智庫的依託單位,具備豐富的科技評估研究基礎,能夠突破部門或政府報告的侷限,發佈全面、中立、客觀的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報告。

三是中國科協推動高水平創新智庫建設有要求。

近年來,中央陸續發佈了《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中國科協系統深化改革實施方案》等指導性文件,提出中國科協服務國家經濟社會與科技事業發展需要,立足已有決策諮詢工作經驗,在“十三五”時期將重點建設高水平的創新智庫。根據《中國科協高水平科技創新智庫建設“十三五”規劃》要求,採集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建設指標數據庫,提供多元化的數據產品和信息服務,發佈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報告,是中國科協建設高水平創新智庫,打造一批智庫品牌報告的具體要求。

三、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體系

(一)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的設計思路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實現創新驅動是一個系統性的變革,要按照“堅持雙輪驅動、構建一個體系、推動六大轉變”進行佈局,構建新的發展動力系統。其中,“雙輪驅動”就是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兩個輪子相互協調、持續發力,“一個體系”就是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要建設各類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和創新要素順暢流動、高效配置的生態系統,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實踐載體、制度安排和環境保障。

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主要由創新主體、創新基礎設施、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要素組成,且是一個不同要素互動關聯、互相作用的複雜系統。OECD在1996年的報告中,曾特別強調了系統分析方法應用於技術發展研究的重要意義,要求打破單一線性創新模式描述的“投入—產出”或“上游—中游—下游”關係,轉向鏈環互動的整體創新系統模式。

建立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體系,是在國家創新體系框架下應用系統論分析方法,建立包括各個創新要素在內的評價指標體系。體系構建考慮了與現有中國科技統計調查體系、教育統計調查體系的銜接,以及指標基礎數據獲取的可行性,在科學技術活動“投入—產出”指標基礎上,增加創新體系內相關的基礎設施資源、文化環境等方面的指標。同時,為了體現國家創新體系主體的互動作用,還增加了政府、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等不同科技主體間的經費流動指標。

(二)指標體系的結構

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的設計遵循系統性、科學性、可比性、有效性等基本原則,其中,系統性原則和科學性原則是科技與工程指標設計的基本要求, 其它原則從不同方面反映了科技創新評價指標設計中的可操作性與指標的應用性要求。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主體包含科技人力資源、科學與工程的高等教育、中小學數學和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經費投入、科研產出與效益、國家科技基礎條件資源、高技術產業以及公民的科學素質及對科學技術的態度八大維度,共203個主要指標,見附表1。在投入方面,主要包括科技活動的人力和資本投入,其中人力投入為科技人力資源和體現科技人力資源儲備、素質情況的科技與工程相關的各階段教育情況;在產出方面,主要包括科學技術與工程的學術產出,產出的學術、社會和經濟影響力,以及科學技術與工程的產業化——高技術產業發展情況的主要指標;創新體系的其他要素指標包括基礎設施條件、公民理解科學及對科技的態度等反映創新體系軟硬環境的指標。報告的基礎數據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中國公開統計數據,包括相關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鑑》、《中國科技統計年鑑》和《中國教育統計年鑑》等;二是國際主流數據庫,國際可比指標的數據主要來自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或機構的經濟、科技、社會、論文和專利等數據;三是專項調查數據,主要是由權威機構執行的全國範圍大型調查項目,其結果可以體現全國的情況,並有一定的代表性。

附表1:

關於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的研究設計和指標概述

本文主要內容根據《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研究概況”提煉編寫,部分內容有更新。

執筆人:徐婕 張靜 鄧大勝

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歡迎賜稿交流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關於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的研究設計和指標概述

閱讀 354

寫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