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金融助力實業 中信銀行爭當改革開放先鋒號

金融助力實業 中信銀行爭當改革開放先鋒號

回顧改革開放40年,作為對外窗口的中信集團不得不提。

1978年中國拉開改革開放大幕,為了探索國際經濟合作之道,在“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支持下,中國現代民族工商業者的傑出代表——榮毅仁向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設立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簡稱中信公司)的建議。中信公司(後發展為中信集團)成立後,榮毅仁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為了更好擔負對外開放窗口的使命,榮毅仁向中央專函提出,在中信公司基礎上成立銀行。1987年中信實業銀行(現中信銀行)正式成立。

中信銀行是中國改革開放中早期成立的新興商業銀行之一,是中國較早參與國內外金融市場融資的商業銀行,並以屢創中國現代金融史上多個第一而蜚聲海內外,為中國經濟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如今的中信銀行已成為一家總資產規模超5萬億元、員工人數近6萬名,具有強大綜合實力和品牌競爭力的金融集團。中信銀行誕生和發展的過程也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具體和生動寫照。

正如中信銀行董事長李慶萍所說:“在改革開放中,中信銀行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變強的過程。我們完全享受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政策和紅利。”

在改革開放中應運而生

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1985年4月,國務院和人民銀行同意中信公司在其財務部的基礎上成立銀行部,進一步擴展對外融資、外匯交易、發放貸款、國際結算、融資租賃和吸收存款等全面銀行業務。

1986年,中信公司向中國人民銀行申請將中信公司銀行部改組成中信實業銀行,隨後國務院和中國人民銀行批准設立。1987年,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先生任中信實業銀行名譽董事長,親自主持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中信實業銀行成立,總行設在北京國際大廈,註冊資本8億元人民幣。

中信實業銀行是中信公司所屬的國營綜合性銀行,按照榮毅仁先生的期許,中信銀行成立伊始就向著“面向全國,面向國際金融市場的新型商業銀行”的目標努力前行。

在改革開放大潮下,中信實業銀行一經成立便積極走出國門,大膽參與境內外金融市場競爭,並代表中信集團在東京、紐約、倫敦等資本市場上成功地發行了一筆又一筆債券,多次作為國際銀團參與行和牽頭行參加對國內外企業的銀團貸款,為改革開放前期我國大力引進外資發揮了重要作用,書寫了中國金融發展史上多個第一。

1987年12月份,中信實業銀行與美國惠譽證券合作開展民航租賃,成為國內率先與國外公司合作從事飛機租賃的商業銀行;1993年6月,代理中信集團在美國發行2.5億美元揚基債券,成為建國後首家在美國代理中國企業發行公募債券的商業銀行;1996年,牽頭國內13家金融機構為伊朗德黑蘭地鐵項目提供了2.69億美元出口買方信貸銀團貸款。

在零售銀行業務方面,1992年5月,中信實業銀行裝設全國首個外幣自動櫃員機;1994年3月,成為國內首家與美國運通公司合作通過速匯金開展速匯即付業務的銀行。是國內較早提供出國金融特色服務的商業銀行。自1998年起便成為美國駐華使館在中國境內唯一官方授權代收赴美簽證費用的銀行。

中信實業銀行擁有高質量的對公客戶基礎,在2006年,全國500強企業中超過50%都是銀行的客戶,也是較早取得國家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金融服務代理資格的其他全國性商業銀行。

早在2005年,該行便獲准成為七種主要貨幣和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做市商,是同時持有上述兩項交易資格的三家中資銀行之一。根據《亞洲貨幣》雜誌當時報導,中信銀行被金融機構選為“中國地區最佳外匯交易服務銀行”。

自成立以來,中信實業銀行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資本金、經營規模及經營效益不斷提升。經過迅速發展,銀行的總資產一時之間佔整個中信集團總資產達80%以上,穩固保持中信集團最大子公司地位。

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商業銀行向建立現代金融企業目標邁進。2005年8月,為實施逐步向零售銀行與公司銀行業務並行發展的戰略,中信實業銀行名稱正式變更為中信銀行。

在改革開放中謀劃改革

2004年2月末,我國監管部門全面借鑑巴塞爾協議,制定和頒佈了符合我國國情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要求2007年1月1日前所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都達到8%。

為了適應金融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中信銀行於2005年先行啟動了改制上市的步伐,於2007年成功登陸資本市場。

股份制改造前,中信銀行一直是中信集團全資所屬的國有企業。經國務院原則同意,並經財政部和原銀監會批准,中信集團與中信國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中信國金”)作為發起人,於2006年將中信銀行整體改製為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銀行股份公司完全承繼了原中信銀行的資產、負債、機構、業務等。

2006年11月,股份制中信銀行設立時註冊資本311.13億元,中信集團佔該行股份84.83%;中信國金持股佔比15.17%。與中信實業銀行註冊資本8億元相比,股份制中信銀行註冊資本接近前者40倍。

與此同時,為提升競爭力,中信集團、中信銀行還與境外戰略投資者BBVA(西班牙對外銀行)分別及共同訂立了協議,於2007年3月以美元形式完成認購中信集團所持中信銀行股份的4.83%,以按議定參考匯率計算等值於人民幣48.85億元。與BBVA的合作進一步提升了中信銀行在相關業務經營、管理方面的水平,並進一步提升了該行的價值創造能力以及國際參與度。

2007年4月27日,中信銀行在成立20週年之際,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香港聯合交易所同時上市。

中信銀行的發行上市在同業中創下了股改上市的最快時間紀錄,同時也創下了較低的價格敏感性、較高的定價水平和創紀錄的市場需求等多項紀錄。

上市期間,中信銀行再展創新風采,受到了境內外投資者的高度關注和追捧,引發了市場的巨大反響,發行市淨率高達2.84倍,市盈率高達39倍,發行估值水平超過彼時已上市的所有中資銀行,A股和H股合計共籌集資金(扣除上市發行費)約448.36億元人民幣,書寫了中國企業上市發行的嶄新篇章。

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和發展,中信銀行資本實力快速提升,實現了股權多元化、經營國際化和治理現代化,為下一步的發展和應對各項挑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上市後不到一年,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愈演愈烈,迅速從局部發展到全球,釀成了前所未有、衝擊力極強、波及範圍很廣的國際金融危機。為了應對這場危機,2008年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經歷了兩次重大調整,從“防過熱、防通脹”,到“保增長、控物價”,進而轉向“保增長、擴內需”,政策出臺的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密度之高,歷史罕見。

在這樣一個複雜多變、各種矛盾相互交織的經營環境中,中國商業銀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這一年,中信銀行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優化經營與業務架構、提升風險管理水平、強化內控體系建設,經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

在此情形下,中信銀行在充分撥備的基礎上實現了利潤的快速增長,2008年實現淨利潤為133.2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0.68%;平均資產回報率(ROAA)和平均權益回報率(ROAE)分別為1.21%和14.84%;每股收益0.34元,同比增長47.83%。撥備覆蓋率為150.03%,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達14.32%和12.32%,強大的資本實力和充足的撥備為銀行抵禦風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8年末,中信銀行在英國《金融時報》全球市值500強企業中位居第260位,並在英國《銀行家》雜誌“全球1000家大銀行”評選中按一級資本位列第77位。

在進一步發展探索中,中信銀行逐步確立了“堅持效益、質量、規模協調發展,追求濾掉風險的真實效益,追求穩定增長的市值,走在中外銀行競爭前列”的理念,經營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在改革開放中創新發展

縱觀中信銀行發展史,“創新”是根植於中信銀行文化的基因,在傳統的優勢業務上該行積極創新,引領了行業的轉型方向。

近年來,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下行、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和跨界競爭對商業銀行影響深遠。中信銀行審時度勢制定了《中信銀行2015~2017年戰略規劃》,確立並清晰了發展戰略,在轉型發展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在此三年期間,中信銀行的戰略定位之一就是以公司銀行為主體、零售銀行和金融市場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業務結構。

對公業務是中信銀行的傳統優勢和強項之一,中信銀行廣泛與各級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建立和保持了緊密的戰略合作關係,雄厚的政府和機構客戶資源對該行對公業務經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信銀行始終堅持發揮中信集團金融與實業並舉的獨特競爭優勢,以解決客戶融資需求為出發點,採取“銀行+中信集團子公司+本行子公司”的集團軍作戰模式,逐步探索出一條與中國經濟新常態和金融市場化改革相適應的新興股份制銀行發展之路。

近三年來,中信銀行發揮對公業務支撐作用,在業內首推“交易+”品牌,債券承銷、併購融資、銀團貸款規模保持領先,對公存款日均規模、存貸利差率優勢明顯。2017年末,中信銀行集團對公活期存款佔比57.4%,比2014年末提升15.9個百分點,對公存款成本率1.62%,比2014年下降0.74個百分點。同時,該行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積極推動綠色金融,加快發展普惠金融,積極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在踐行該行戰略、順國家大勢而為中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

2017年,中信銀行更是加強市場形勢研判,緊跟市場大勢,緊扣監管要求,明確了“降增速、提轉速、調結構”的對公資產負債經營策略,由“存量經營”向“流量經營”轉變,主動調整資產擴張速度,成為首家主動“縮表”的銀行。

2017年,中信銀行公司銀行業務實現營業淨收入819.55億元,佔全行營業收入的55.54%。其中,公司銀行非利息淨收入128.48億元,佔該行非利息淨收入的24.00%。

在零售業務方面,中信銀行出國金融始終以獨特優勢領跑行業。截至目前,中信銀行擁有美國、英國、意大利、澳大利亞、巴西、南非、新加坡、新西蘭、以色列等9國使館權威授權,簽證服務覆蓋全球70餘個國家和地區。“要出國,找中信”在人們腦海中烙上了深刻的印記。2018年,恰逢中信銀行與美國使館合作20週年。近期,雙方在中信銀行總行舉辦了合作20週年紀念儀式。

中信銀行在持續升級簽證服務的同時,也關注到客戶從簡單的支付結算需求逐漸轉化為資產多元化配置需求。中信銀行應勢而動,接連推出外幣定製存款、美元薪金煲、保證金外匯買賣、電子銀行渠道外匯支付結算等多項產品,並通過打造產品組合,滿足客戶套餐化、組合化金融需求。根據市場的變化、客戶的需求而不斷推出迭代的產品,中信銀行如今更致力於打造個人客戶的“外匯主辦行”。

在金融市場業務上,作為國內外匯業務的先行者之一,中信銀行長期以來深度參與了人民幣外匯業務市場化改革,多年來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現貨(即期)交易綜合指標位列市場前三。2017年,針對人民幣匯率雙向大幅波動的新常態,中信銀行綜合運用匯、利率多種交易工具組合產品,幫助企業有效管理市場風險。

今年3月,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最新發布,中信銀行一舉收穫2017年中國外匯市場“最佳做市獎”“最佳交易獎”“最佳即期交易獎”“最佳遠掉交易獎”等九項大獎。其中,“最佳交易獎”“最佳即期交易獎”兩項排名全市場第一,體現了中信銀行在外匯市場卓越的交易能力和全牌照、全產品做市能力。

在改革開放中華麗升級

成立至今31年間,中信銀行成就斐然,如今已發展成為具有強大綜合實力和品牌競爭力的金融集團。

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中信銀行總資產達56247.05億元,為1987年註冊時的7000倍。

2017年中信銀行淨利潤達425.66億元,年度淨利潤規模翻至10年前上市時期的5倍。

在排名上,2006年,中信銀行在英國《銀行家》雜誌按總資產對全球銀行排名中第134位,而到了2018年,在英國《銀行家》雜誌發佈的“全球銀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該行排名第24位,一級資本在英國《銀行家》雜誌“世界1000家銀行排名”中排名第27位。在《福布斯》公佈的“全球企業2000強”排名中,該行排名第85位。10多年間,中信銀行在全球排名穩步上升。

在創始人榮毅仁親自制定的“遵紀守法、作風正派、實事求是、開拓創新、謙虛謹慎、團結互助、勤勉奮發、雷厲風行”32字中信風格堅守和發揚中,中信銀行一路收穫掌聲與榮耀。

2017年,中信銀行獲評英國《銀行家》雜誌2017年度“中國最佳銀行”,為中國地區唯一獲獎銀行。

同期,中信銀行獲得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2016年度優秀自營機構獎”。該行獲得亞太區貸款市場公會(APLMA)“亞太區最佳槓桿收購融資項目獎”、“亞太區最佳銀團項目獎”。

在《亞洲銀行家》主辦的2017年度“卓越零售銀行金融服務”評選中,中信銀行獲得“中國及亞太地區最佳進步零售銀行獎”。該行獲得中國扶貧基金會“2016年度扶貧明星獎”。

截至2017年末,中信銀行員工人數近6萬名,事業規模不斷壯大,在國內142個大中城市設有1435家營業網點,同時下設5家附屬機構,包括中信國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信銀(香港)投資有限公司、中信金融租賃有限公司、浙江臨安中信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信百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中信國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子公司中信銀行(國際)有限公司,在香港、澳門、紐約、洛杉磯、新加坡和中國內地設有41家營業網點。中信百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為該行與百度公司發起設立的國內首傢俱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直銷銀行。

近期,中信銀行還與哈薩克斯坦人民銀行等交易方簽署了股權交易協議,收購阿爾金銀行股份。阿爾金銀行是一家擁有全牌照的綜合性商業銀行,為對公和零售客戶提供各類產品和服務,積極開展私行業務,在阿拉木圖、阿斯塔納、阿特勞、阿克套等地設有4個分支機構。中信銀行成為國內首家在哈收購銀行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中信銀行董事長李慶萍表示,接下來,中信銀行還將成立香港分行和倫敦分行,通過“機構國際化”和“服務能力國際化”相結合,提高在境外的服務水平,幫助更多的客戶走出去,努力建設最佳綜合金融服務企業。

在持續保持戰略定力、推進經營轉型下,雖面臨經濟新常態、金融新常態、監管新常態、科技新常態疊加交織的情形,但中信銀行依然穩步提升效益,總體發展穩中有進。在此情形下,中信銀行持續為股東創造價值,在2017年年度分紅中,共計派發現金紅利約人民幣127.72億元,其中派發A股現金紅利金額約人民幣88.88億元。

2018年,是中信銀行新三年戰略的開局之年。中信銀行表示,將堅持迴歸本源,推動對公、零售、金融市場業務從“一體兩翼”向“三駕齊驅”轉變,大力促進金融與科技融合,致力發展成為有擔當、有溫度、有特色、有尊嚴的最佳綜合金融服務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