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美麗島事件

廖信忠《我們臺灣這些年》

這是一個臺灣青年寫給13億大陸同胞的一封家書,主要講述了過去30年臺灣老百姓最真實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

1980

美麗島事件

在民進黨成立以前,臺灣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反對黨。除了國民黨外,名義上還有青年黨、民社黨等,每次選舉他們也都會派候選人出來,但根本威脅不了國民黨,或者說,這些黨只是國民黨包養著的,有點兒用來宣傳“看!我們還是有其他政黨!”的意義而存在。所以,臺灣當時基本上還是國民黨以黨領政、國民黨壓倒一切的情況。

當時有個詞:黨外。國民黨一黨獨大的統治時期,臺灣社會沒有組黨的自由。在早期反威權和自由主義的組織或個人,是以雜誌等文宣來表達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到了20世紀70年代,開始通過選舉的機制,進行進一步的串聯和組織工作。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詞:白色恐怖。不解釋詞義,請大家自己去查。這個詞對於臺灣的意義,大部分就是指國民黨自統治臺灣以來對異議分子或嫌疑者的肅清及迫害。臺灣人民長期處在這種環境裡,有話不敢說,有意見不敢表達。表面上,法律賦予大家有集會結社自由,但解釋權完全操縱在國民黨手上。

美丽岛事件

中國臺灣作家 廖信忠(資料圖)

20世紀70年代以前,有所謂“動員戡亂”體制,“國會”完全不讓臺灣人民改選,直到1969年之後,經修改“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也只改選“國會”中的一小部分名額而已。當時,“國會”成員幾乎都是一些1949年跟著來臺,代表臺灣各“省”的議員。但幾十年過去了,這些人也慢慢開始老死,終於有了替補的空缺,黨外異議人士終於有進入體制內發言的機會。但是國民黨簡直就是球員兼裁判,規則怎麼玩都是他們定的,一般人怎麼能玩得過他們呢!所以,國民黨跟黨外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張。

這時的反對運動跟更早期的不太一樣,不是鬆散的書生論政,這些人也不是無黨籍的地方士紳,而是一群“行動者”,懂得結合政治及社會思想去做“運動”。另外,“反攻大陸”讓人感覺越來越不現實,所以,官方的意識形態及1949年後國民黨帶來的外省政治精英的統治正當性及政治權利分配性,也開始不斷被挑戰。因此,臺灣本地的政治精英人物開始成為主要的反對力量。

美丽岛事件

《美麗島》雜誌社 (資料圖)

1979年,一本叫《美麗島》的雜誌出版了,

這是由一群來自各地的黨外人士所創辦的,一時精英聚集,大有政團之勢。在一言堂的時代出版了這樣一本異議雜誌,大家看得爽,心裡出了一口氣,自然很喜歡。《美麗島》的模式是到處設分社,每設一處分社就在當地辦演講,大受民眾歡迎,但不容見於官方。

《美麗島》高雄分社在當年12月10號國際人權日舉辦遊行活動,不料卻引發嚴重的警民大暴走,衝突規模之大,可說是臺灣史上首見。

直到現在,發生衝突的原因還是眾說紛紜,有很多人說是當局派人在民眾裡當託,故意攻擊警察,但到現在為止,還是沒人敢證實。

在這次事件中,活躍於黨外陣營的主要人物幾乎全數被逮捕,當時臺灣的反對運動受到嚴重打擊。很多人說,蔣經國被這件事震撼到了,所以加快了開放的腳步。但不管怎麼說,這件事的結果,以及後來的審判,的確讓很多政治冷感的臺灣人開始思考一些政治及臺灣前途的問題,成為一個啟蒙的起點。

主播

ETtoday東森新聞雲

李彥慧

京彩臺灣

親人,你來了,我的心就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