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地表的成因

地球表面的多樣性在生命的進化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生物適應了各種各樣的地質環境——海洋、海岸、河流、湖泊、丘陵、平原,甚至天空。海洋和山脈阻礙了人類的交通,而大江和大河又對農業和貿易具有促進作用,這些多樣性都在影響著人類的歷史。

地表的基本構成物質是岩石。雖然我們知道這種物質異常堅硬,且亙古不壞,但在億萬年的時間裡,它同樣會被破壞和重建。其中涉及的一系列進程我們稱之為岩石循環,它需要的能量部分由太陽提供,部分來自地殼下面的熱能。

太陽的熱量使水蒸發,並形成雲,進而凝結成雨或者雪落回地面。水流侵蝕岩層,冰雪凝結成冰川,當冰川向下方滑動時,也會帶動被侵蝕的岩層。河流將這些被侵蝕下來的物質帶走,比如黏土和沙礫,一路帶到海底,並沉積在那裡。這些沉積物一層層地堆疊,最終被壓縮成岩石,這就是沉積岩。還有一些埋藏得更深的沉積岩,在來自上方的極大壓力和下方的極高溫度共同作用下,久而久之,它們會變成另外一種不同的岩石類型——變質岩。比如說,石英岩就是一種變質砂岩。除了沉積岩和變質岩,還有第三種岩石,那就是火成岩。它們是由湧向地表的岩漿形成的。當岩漿被困在地表之下,就會凝結成花崗岩。有時,岩漿也會找到一條通往地表的通道,比如火山口和地面裂縫,在凝固後就形成了玄武岩。

地球的板塊運動同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個板塊被推到另一個板塊的下面,它上面的岩石就會被地幔下的岩漿所熔化。當這兩個板塊彼此分離的時候,熔化的岩石又重新回到地表。如果這樣的運動發生在海洋中,就會形成巨大的大洋中脊。類似的火山噴發,同樣會創造—以及破壞—山脈。山脈的形成也可以由板塊運動導致,一個板塊推動另一個板塊,致使先前的水平沉積層摺疊起來,從而形成高聳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就是由印度次大陸板塊擠壓和碰撞亞洲大陸板塊而形成的,它仍在以每年約1釐米的速度不斷長高。

類似的進程還會帶來地貌的改變。河流和冰川沖刷出山谷,水流帶來的沉積物會在入海口附近形成三角洲。洋流和波浪的沖刷可以侵蝕地表,並將其沉積在其他地方,從而改變海岸線的形狀。這樣的變化可能對人類造成重要的影響。比如,三角洲的形成會提供豐饒的土地,為農業帶來便利,而那些靠海謀生的人則可能對不斷後退的海岸線叫苦不迭。(摘自《簡明大歷史》[英]伊恩·剋夫頓、傑里米·布萊克/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關於本書

地表的成因

這是一本比爾·蓋茨“大歷史”計劃的普及書。這是一本由《吉尼斯百科全書》主編及英國高等學府研究團隊傾力創作的極簡大百科。這是一本拆掉學科之間的圍牆,快速幫助人類在宇宙中自我定位的答案之書。這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們快速定位人類在浩瀚宇宙的時間線中,身處何處的漫遊指南,也是一本關於宇宙、生命和文明的口袋百科全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