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甲午海戰後的中國戰艦,被民國海軍自沉江陰,鍋爐一直用到2008年

『 尋找中國戰艦墓地 』系列

02 民國海軍的鐵底灣——江陰

* 本文寫於得知經遠艦遺骸發現之際

2018年9月21日,媒體報道北洋艦隊經遠號巡洋艦在遼寧莊河海區被發現並確認,這引起了很多朋友的關注。其實,沉沒的戰艦便如戰死的勇士,總是能讓人們產生或沉重或浪漫的感情。

長江江陰附近的江段,是民國海軍在抗日戰爭中的墳場,一箇中國的“鐵底灣”。

甲午海戰後的中國戰艦,被民國海軍自沉江陰,鍋爐一直用到2008年

▲ 日本油畫:奮戰在江陰封鎖線上的中國艦隊,近景是正在對日軍飛機開火的中國海軍第一艦隊輕巡洋艦寧海號

在地球浩瀚的海洋中,有幾個地方被用“鐵底灣”命名,比如德國大洋艦隊集體自沉的斯卡帕夫洛灣,美日兩軍殊死搏殺的瓜達爾卡納爾島周邊海域,顧名思義,戰艦的殘骸把大海都變成“鐵底”的了,可見當年這裡戰鬥的殘酷。

江陰附近,曾遍佈中國海軍的戰艦和民用商船的遺骸。

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時,由於中國海軍的噸位只有日本海軍的零頭,已經不具備與日軍進行決戰的條件,因此海軍部長陳紹寬下達了沉船鎖江的命令,即將包括水上飛機母艦德勝號、威勝號,巡洋艦海容號、海籌號等大批老舊艦隻在內的一百餘艘艦船沉於長江下游最險要的江陰江段,組成了一條水下封鎖線,以防日本艦隊破門而入直抵南京城下。

從沉入江底的艦隻,也可以看到海軍當時的痛切和犧牲。

甲午海戰後的中國戰艦,被民國海軍自沉江陰,鍋爐一直用到2008年

▲ 自沉江陰的水上飛機母艦德勝號

甲午海戰後的中國戰艦,被民國海軍自沉江陰,鍋爐一直用到2008年

▲ 自沉江陰的水上飛機母艦威勝號,在1928年南京中山陵落成奉安大典時曾負責承載孫中山靈柩過長江

甲午海戰後的中國戰艦,被民國海軍自沉江陰,鍋爐一直用到2008年

▲ 自沉江陰的通濟號練習艦

甲午海戰後的中國戰艦,被民國海軍自沉江陰,鍋爐一直用到2008年

▲ 自沉江陰的大型炮艦自強號

封鎖線建成之後,海軍部次長陳季良親率第一艦隊、第二艦隊主力艦隻,巡迴於封鎖線之後,以阻止日本輕型艦隻的上駛。

這一戰術有其成功之處,中國海軍依靠微薄的力量和這條堅固的封鎖線使強大的日本海軍直到南京陷落也無法突破長江上的防線。但是在這一江段之中活動的中國海軍艦艇也成為日本航空兵的獵物,在激烈的海空戰之中,民國海軍著名的四大艦即寧海、平海、應瑞、逸仙均被擊沉於這一段長江之中。

甲午海戰後的中國戰艦,被民國海軍自沉江陰,鍋爐一直用到2008年

▲ 中彈傾斜沉沒的逸仙號大型炮艦

陳季良在戰鬥中三易旗艦,身負重傷。海軍主力在江陰封鎖線失守之後退到湖口馬當,再次部署阻塞線與日軍繼續作戰,在這段長江江面的戰鬥之中,中國海軍耗盡了精華,包括中山艦在內的主力艦隻大部瞑目於此。

因此,在建國之後的長江航圖之上,這一段江面上到處都是沉船的標記,將其稱為“鐵底灣”名符其實。

應該說這一段痛苦的鐵底灣也是中國海軍的驕傲,展示著這個弱小的兵種在國難當頭之時以葬身魚腹的決心與敵軍英勇奮戰的愛國精神。

然而,和仍能尋訪到蹤跡的經遠艦不同,這一段江面上的沉船今天也已經大多不見蹤影,這主要是建國前後兩次大規模打撈的結果。

日軍攻佔南京、武漢後,日本海軍方面在國內外僱傭潛水人員對江陰封鎖線尚可使用的擱淺,沉沒艦隻進行大規模打撈,並通過水下爆破等方式將江陰封鎖線上的沉船帶炸出一條通道,打通長江上游和下游之間的航道。

甲午海戰後的中國戰艦,被民國海軍自沉江陰,鍋爐一直用到2008年

▲ 日本方面通過岸上絞車打撈沉沒江中的中國海軍平海號巡洋艦

在這個過程之中,寧海、平海兩艘中國主力巡洋艦先後被打撈後編入日本海軍,成為日本海軍的輕巡洋艦五百島號和八十島號,其中五百島號即原來的民國海軍寧海號巡洋艦被美國潛水艇擊沉於日本御前崎海域,而八十島號即民國海軍平海號巡洋艦,在菲律賓海戰之中被盟軍飛機炸沉,再也沒有回到故國。只有逸仙艦雖然被日軍命名為阿多田號,作為訓練艦使用,但1945年日軍戰敗後歸還中國,在我國臺灣海軍中服役到六十年代才退役——有意思的是該艦還升過一天的紅旗,但只有一天,連起義都沒法算。

江陰封鎖線上的其餘艦隻在建國之後從50年代到60年代陸續被打撈出水,這次打撈的主要目的是清理航道,同時為當時資源匱乏的共和國增加更多的可用鋼鐵與相關材料,因此被打撈上來的各艦大多被就地拆解。例如在沉沒艦隻中最大的四千餘噸的海圻號巡洋艦,在打撈時被發現已經被日方用炸藥炸去很大的一段船身,潛水員將這艘老艦用水下切割的方式斷成兩節,再用水上牽引的方式將其拖上淺灘徹底拆解。

甲午海戰後的中國戰艦,被民國海軍自沉江陰,鍋爐一直用到2008年

▲ 打撈後保存下來的通濟艦舵輪

讀者家中如有在60年代或者70年代購買的鐵勺、鐵床等商品,其中或許就含有這些軍艦曾經使用過的鋼鐵。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打撈中有一艘特殊的軍艦受到了重點關照,就是在民國曆史上曾經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開赴海參崴,在那裡執行維持和平任務的海容號巡洋艦,它受到重點關注並不是因為這段光榮歷史,而是因為當時海軍方面看中了它的發動機,認為這艘德國造戰艦的發動機或許還可使用,並試圖將其裝入原國民黨海軍重慶號巡洋艦之中,以使其能夠開動。

重慶號巡洋艦是民國海軍最大的戰鬥艦艇,原為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馬耳他艦隊的旗艦曙光女神號,排水量7400噸,1949年起義後遭國民黨空軍轟炸,被迫在葫蘆島自沉。1954年,重慶號起浮成功後,因艦上大量先進裝備被參加打撈的蘇聯專家拆去衝抵打撈費用,因此無法開動。海軍方面迫切需要為其尋找合用的發動機。

甲午海戰後的中國戰艦,被民國海軍自沉江陰,鍋爐一直用到2008年

▲ 重慶號巡洋艦,民國曆史上最大的巡洋艦,1949年起義後遭轟炸負傷自沉

甲午海戰後的中國戰艦,被民國海軍自沉江陰,鍋爐一直用到2008年

▲ 重慶號巡洋艦於1949年3月18日被國民黨空軍第八大隊派出八架B-24重轟炸機連續兩天轟擊, 將重慶艦炸沉於葫蘆島的防波堤外

可惜的是由於尺寸不符,海容號上的輪機最終沒能發揮預期的作用,但是海容上的鍋爐確實保存相當完好,並一直在工廠之中被使用。

有一位海軍史專家曾專門追尋這批鍋爐的下落,找到的最後消息是海容號的鍋爐被用於一家棉紡織廠,而這家棉紡織廠在2008年被解散,它原來的廠區已經化作一片開滿油菜花的菜田,海容號的鍋爐消失在了這片美麗的花田之中。

甲午海戰後的中國戰艦,被民國海軍自沉江陰,鍋爐一直用到2008年

▲ 在海參崴執行任務的海容號巡洋艦

作為一艘在1898年製造的軍艦,其部件竟然能使用達110年之久,其中還有約20年的時間浸泡在江水之中,這堪稱是世界造船史上的一個奇蹟了。

撫今追昔,如果有朋友經過江陰的江面,或許感受到的會不僅是長江的魅力,還有那一段激盪歷史的回聲。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