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北京2018年空氣改善多,但後續減排量難支撐PM2.5大幅下降

◆ ◆

南方週末記者 劉佳

2018年空氣怎麼樣,藍天多不多?生態環境部在2019年1月21日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公佈了成績單: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下同),同比下降9.3%;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PM2.5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1.8%、10.2%、10.8%。

其中,北京表現可圈可點。2018年全市PM2.5濃度為51,這也意味著北京已經提前超額完成了2020年目標——相比2015年,從81下降到56。2018年,北京市優良天數227天,佔比62.2%,比2017年增加1天,其中一級優天數為72天,二級良天數為155天;2018年重汙染日15天,比2017年減少9天。

北京2018年空气改善多,但后续减排量难支撑PM2.5大幅下降

2018年空氣質量各級別分佈情況

不過,面對這份成績單,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卻並不樂觀:“好乾的活幹了不少,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

◆ ◆

北京:解決傳輸通道汙染是當務之急

2018年與2013年相比,北京市主要汙染物年均濃度均顯著下降,SO2、PM2.5、PM10、NO2分別下降77.8%、42.7%、27.8%、25.0%;其中SO2下降幅度最大,連續兩年濃度達到個位數。2018年與2015年相比,北京市主要汙染物年均濃度均顯著下降,SO2、PM2.5、PM10、NO2分別下降57.1%、37.0%、23.5%、16.0%。

北京2018年空气改善多,但后续减排量难支撑PM2.5大幅下降

2013-2018年各項汙染物年均濃度變化

從數據上看,北京的空氣質量改善明顯,但仍受到風速、溼度等氣象條件的影響,空氣質量出現波動,特別是在極端天氣情況下,表現更為突出。

2019年1月12日夜間,受靜穩天氣影響,北京市又經歷了一次重汙染天氣過程,多個監測站點“爆表”。

北京2018年空气改善多,但后续减排量难支撑PM2.5大幅下降

2019年1月13日(上圖)和12日(下圖)北京站附近空氣質量對比圖,12日夜間,北京多個監測站點“爆表”。 南方週末記者 汪韜 圖

“今明兩年北京的減排措施集中在移動源和生活源上,減排量不足以支撐PM2.5大幅度下降,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進度和程度是根本,但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當前要著重解決的,一是加大力度解決移動源排放,二是減輕外界傳輸的影響。”劉炳江預計,短期看,北京的2019年目標就是“堅守陣地,把51鞏固住,就是最大的成就”。

為什麼在京津冀及周邊區域一旦氣象條件不利,就會發生重汙染天氣?

劉炳江以一組數據舉例,京津冀及周邊區域的國土面積佔全國的7.2%,卻生產了43%的粗鋼,49%的焦炭,60%的原料藥,32%的平板玻璃。全國煤炭消費大省都集中於此。

84%運輸量通過公路運輸,柴油貨車量大面廣。在用地結構上,僅河北省就有近兩千個露天礦山,建築施工也很多,各個城市少則幾百個施工場所,多的幾千個施工場所。

“區域每平方公里大氣汙染物排放量是全國平均值的4倍左右,遠遠超過環境容量,超過了大氣的自淨能力。”劉炳江分析。

要想保藍天,硬骨頭還要一個一個啃,因地制宜的清潔取暖,調整產業結構、運輸結構,治理VOCs等。

在結構調整方面,交通部會同9個部委細化任務目標,強化組織實施,在拉單掛賬式補這個短板,尤其是京津冀及周邊區域煤炭、鐵礦石運輸基本上改成鐵路運輸,大批企業鐵路連接線都啟動建設,有時間節點、有任務量。此外,2019年,《關於推進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也將盡快印發實施。

北京2018年空气改善多,但后续减排量难支撑PM2.5大幅下降

2019年1月13日,沿著京滬高鐵開出北京南站十分鐘後,即可看到藍天與汙染的交織。 南方週末記者汪韜 攝

在清潔取暖方面,國家發改委實行天然氣保供日調度機制,密切監測供需缺口,協調取暖保供,生態環境部也將對涉及供暖保障方面的信訪投訴、網絡輿情等信息核實和督促解決。

揮發性有機物(VOCs)是臭氧和PM2.5前體物,2018年治理了2.8萬家企業,2019年將出臺低揮發性塗料產品質量標準。塗料的VOCs排放主要在使用環節,環境部將發佈涉VOCs排放重點行業排放標準,加快VOCs綜合控制步伐。

◆ ◆

臨汾:空氣質量墊底是起步晚

2018年的空氣質量成績單中,屬於汾渭平原的山西臨汾排名墊底。有評論擔心,這是由於此前數據真實性問題造成的。

劉炳江則分析,臨汾市2018年開展了大量工作,二氧化硫濃度最高從1000多微克/立方米(下同)降到400,高值明顯降低。

2018年,汾渭平原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54.3%,同比提高2.2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58,同比下降10.8%,比2015年下降4.9%,扭轉了自2016年以來不降反升的局面。

但是由於當地大氣汙染防治工作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加之重汙染企業多、排放強度大,汙染物排放量仍然處在高位,導致2018年排名倒數第一。

此外,對於臨汾監測數據造假事件,劉炳江稱,有關部門已對此嚴肅處理,涉案人員也受到法律制裁。

2018年,汾渭平原第一次納入國家重點控制區域,“大氣汙染治理滯後了五六年。”劉炳江說。

造成汾渭平原大氣汙染問題突出的主要原因,劉炳江分析,一是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燃煤汙染特徵明顯。陝西、山西是產煤大省同時也是煤炭消費大省,汾渭平原煤炭消費更集中,煤炭在能源消費中佔比近90%,遠高於全國60%的平均水平。

二是區域產業結構偏重,工業汙染排放量大。汾渭平原多焦化、鋼鐵等重化工企業,企業規模偏小,裝備水平較低,且多數鋼鐵、焦化企業尚未實現穩定達標排放,火電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完成比例低於京津冀水平,汙染治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是公路運輸汙染問題突出,過境車輛排放量大。汾渭平原是陝、蒙、晉煤外運的重要通道,普遍以公路運輸為主,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更加大了公路運輸壓力,此外,各城市重型車排放監管薄弱,部分城市油品質量亟待提高,運輸汙染問題突出。

四是特殊地形和氣象條件,使汙染物不易擴散。受山脈阻擋和背風坡氣流下沉作用影響,汾渭平原地區易形成反氣旋式的氣流停滯區,在汙染階段地面輻合形勢明顯,汙染物輻合後被困,不易擴散。

眼下,《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已經印發實施,強化監督執法也正在進行,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公關項目2018年將“一市一策”跟蹤研究範圍擴大到汾渭平原11城市,派出攻關專家團隊駐點指導,摸清各城市大氣汙染現狀,提出針對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強的解決方案。

◆ ◆

韓國:應立足治理本地汙染,加強區域和全球合作

有韓國媒體集中報道稱,“中國大氣汙染影響韓國”,劉炳江作出回應,多國治理經驗表明,區域大氣汙染治理過程中,大城市本地排放治理尤為重要。應立足治理本地汙染的基礎上,加強區域和全球合作,把握住自身減排的關鍵期。

“如果一味埋怨傳輸影響而不正視自身矛盾,就抓不住主要矛盾,耽誤了治理大氣汙染的最佳機遇。中國願積極繼續參與全球環境治理進程,分享相關經驗和研究成果,為亞太地區和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我們的力量。”

劉炳江說,2013年以來,中國空氣質量持續大幅改善,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改善40%以上,而根據公開的監測數據,韓國首爾市PM2.5濃度基本穩定且略有上升。

美國阿岡國家實驗室聯合韓國科學家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文章也有所佐證:其中通過衛星遙感反演研究,揭示了首爾都市圈的排放清單對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有明顯低估。

對於大氣汙染的區域性傳播,劉炳江並不否認,在同一空氣流場內,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區域各城市的汙染物存在相互影響,也是中國確定重點區域,開展聯防聯控的理論基礎。

“但對於相互間傳輸影響的定量化分析等問題,還需要在科學層面達到共識。多年來,生態環境部與包括韓國在內的周邊國家環保部門開展了良好的環境合作,為推動區域環境質量改善做出了積極貢獻。中韓兩國的環境專家保持了密切的溝通與合作,並與日本科學家一道,開展了東北亞空氣汙染物長距離輸送研究項目。”劉炳江說。

(本文首發於2019年1月22日南方週末,原創作品,歡迎轉載,轉載請留言。)

↓↓點擊查看過往報道

· End ·

尋找綠色解決方案

北京2018年空气改善多,但后续减排量难支撑PM2.5大幅下降

千篇一綠

南方週末旗下新媒體

電話:020-83000817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