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

想必沒有人不知道費玉清的大名,即使不知其名,也大多聽過這樣的歌曲:“一剪寒梅,傲立雪中.....”。

能夠讓我記得住姓名的歌星很少,能夠讓我隨時便可以哼上幾句的歌曲同樣很少。

而費玉清和他的歌曲卻是例外,因為他清亮悠揚的歌聲和深遠的意境總是會讓我在黑夜看見一絲光亮,在氣餒時感到一份希望。

然而,近日在網絡上卻流傳了費玉清即將退出演繹工作的新聞。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

在這封告別信中,費玉清寫道:“當父母都去世後,我頓失了人生的歸屬,沒有了他們的關注與分享,絢麗的舞臺讓我感到更孤獨,掌聲也填補不了我的失落.....”

認真的讀下每一個字,仔細的品讀每一個字背後的悲歡離合。

竟突然發現,這並不是費玉清一個人的告別書,也是我的告別書,也是每一個人的告別書。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悲哀的並不是我們的父母終將有離開的那一天,而是渾渾噩噩的我們從沒有意識到父母正在逝去。

可嘆的並不僅是我們沒有珍惜父母尚在的日子,還有我們總是會在失去後方痛悔不己。

中秋節是我的生日,也是一個萬家團圓的日子。

用妻子的話說,我便是佔了極大的便宜,因為這個日子總是不會讓人忘記的,也總是要弄上一桌子好飯的。

中秋節前一週,父母便多次叮囑:一定要準時回家吃飯。

其實,作為一名急診醫生,能夠在節假日與家人團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為對於急診醫生來說,節假日才是我們的戰場。

但是,幸運的是2018年的中秋節我終於沒有辜負父母的希望。

驅車六十公里從城市的一邊趕到了另一邊,從自己的小家來到了父母居住的地方。

天還沒有亮,父親便趕到了東山最大的菜市場,挑選了最新鮮的食材。

天已經黑了,母親還在為第二天的家庭團圓而忙碌著。

吃飯前父親又端出了一份意外的禮物:生日蛋糕。

父母總是記得孩子的生日,而為人子女又有幾人能夠記得父母的生日呢?

吃飯時,父親帶著自豪的口吻誇讚自己道:“快吃這牛肉,天還沒有亮,我就去買了。”

大家都只是當做一句玩笑話一笑了之,或許只有我的內心竟在忍不住流著淚。

讓我內心淚流的不僅是平日節儉的父母為了子女的到來而破費忙碌,也不僅是滿頭華髮的父母為了團聚而操勞奔波,更是因為在這個團聚的日子裡我竟突然想到:這樣溫馨的場景,我還能經歷幾回?

無論我們身在何處,有父母在便有家。

無論我們身處何位,在父母眼中我們永遠都是孩子。

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在中秋這樣的日子裡,我將去往何處?

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在生日這樣的日子裡,我只能對自己的孩子說:“爸爸已經沒有了爸爸、媽媽。”

昨天,是我第二個孩子滿一週歲的日子。

看著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除了由心而生的幸福感之外,我感到了更加重要的責任。

既然有了孩子,我就應該盡一切努力讓孩子平安幸福,呵護她,保護她。

為了舉辦好這個特殊意義的“節日”,我和妻子早早的準備了很多東西。

有孩子抓周用的小東西,有價格昂貴的蛋糕,有豐富的佳餚,我甚至親自下廚操起了大廚的舊業。

父親帶著孩子享受著天倫之樂,母親和我一起在廚房忙碌著。

這是多麼平凡而快樂的場景,這是多麼溫馨而美滿的時刻。

或許是因為最近突發身體不適的緣故,或許是不惑之年的緣故,從來沒有如此強烈的感受再次襲來: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對於我的孩子來說是如此,對於我自己來說同樣便是如此。

三年前的中秋之夜,我並沒有能夠同父母團聚,而是在急診值著夜班。

那一晚,有一個故事讓我至今難忘。

而,這個來自病人的故事,甚至常常被我拿來警示自己。

深夜十一點剛過,寒秋的冷風已經在不經意間充滿了急診室。

我剛處理完一波急診病人,遠遠的只看見三五個人攙扶著一位老太太來到掛號處。

掛號處正對著急診室約有十幾米的距離,但是多巴胺還是能清晰的聽到這位老太太間斷的呻吟聲。

原來這位老太太已經走失了三天,就在一個小時之前才被子女在附近某廠區的路邊草叢裡發現。

“醫生快幫我們檢查檢查,看看有沒有生病?”患者的一個兒子慌忙的催促著我。

聽著這強烈的皖北口音,我心生好奇,偷偷的打量了他。

只見此刻他的手中還拿著沒有散發出去的尋人啟示宣傳單,雖已是深秋,卻依舊穿著一件敞著懷的襯衫。

很明顯,為了尋找老人他們已經顧不上自己身體的感受。

而這位已經走失三天的老太太則是一位典型的農村老人,面色發黑,精神萎靡,滿是灰塵和破爛的衣服提示著走失的三天裡,經歷了很多風霜。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


幸運的是,這位走失三天的老人並沒有大礙,只是有些呼吸道感染後發熱的症狀。

看著老人的衣著打扮,我突然想到自己已經去世的爺爺、奶奶。

聽著子女關心老人的話,我突然想到如果換做是我,是否能夠做的更好呢?

這位老人的子女也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村人,全家人都在附近打工。就像我的父母為了改變命運,背井離鄉來到這座城市一樣。

安頓好老人後,兩個女兒終於忍不住哭了起來。

一時間,我竟然不知道該如何安慰家屬,只好岔開話題問:“為什麼平時不給老太太做一個寫有電話號碼家庭住址的胸牌?”。

因為老人雖然患有老年痴呆症,但時而清醒時而糊塗。之前曾做過寫有電話和地址的牌子,可是老太太自己會將其丟棄。

中秋節前三天的晚上,老人晚飯後說出去走走,然後就丟了。

因為老人表情木然,不能交流,而且還在發著高熱。

所以,走失的三天是怎麼度過的,自然也無法瞭解。

在等待檢查結果的空隙,子女欲走出醫院就餐,我又剛好看見其兒子蹣跚的腳步和破爛的拖鞋。

雖然素不相識,但是一股悲傷莫名的湧上心頭。

在急診科這種地方,可見看見世間百態,可以遇見富人,也可以遇見為了生活而掙扎的人們。

富人可能會對父母的病情置之不理,讓年近九十、失聰的父母獨自來看病,也可能會對父母的病情漠不關心。

我也常常遇見過帶著大鑽戒抽著九五至尊的人說:“反正他快不行了,還浪費錢做什麼?”

我也同樣也遇見過貧困著堅毅的說:“醫生,錢不是問題,我要盡最後一份孝心!”。

當父母老邁之時,特別是失去勞動能力、生活能力,甚至癱瘓在床、不能言語的時候,其實是非常孤獨和害怕的。

此刻,父母需要的不是金錢和上等的藥品、補品。

父母需要的是子女的照顧,需要的是家人的陪伴。

我不敢想象自己年老癱瘓在床時會是什麼樣的場景,可是我知道昨晚這個走失的媽媽如果沒有被子女找到會是什麼樣的下場。

其實,這位媽媽患的是阿爾茨海默症,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老年痴呆症。

因為老年痴呆症這幾個字還有貶義和歧視的意味,所以從醫學倫理學的角度來說,現在的趨勢是一般不用老年痴呆症這個名詞,而是用阿爾茨海默病來統稱。

說到阿爾茨海默病你可能覺得很陌生,可是下面這幾個名字,你可能很熟悉:美國里根總統、英國撒切爾夫人、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等等。

不錯,他們都患有該病。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是一種原因不明的,主要侵犯大腦皮質神經元,引起痴呆的變性疾病!它和年齡相關、以進行性記憶缺失、智能減退等認知功能障礙以及行為改變為特徵!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


AD是一種全世界面臨的難題,也是沉重的經濟負擔。特別是老齡化社會的到老,AD患者將會越老越多!

有調查顯示我國老年痴呆和輕度認知障礙患者佔2000萬到3000萬之間之多!這其中AD引起的痴呆或認知功能障礙排在發病率的首位!大約有500萬以上為AD患者,這要佔全世界AD總數的四分之一!

AD一般在30歲以後發病,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女性稍多於男性。

AD起病較緩慢,不可能一夜之間變痴呆,大多都是緩慢進展。

比如首先表現為記憶力減退和空間定向障礙,特別是對最近發生的事情遺忘的明顯。接著可能會發展到精神症狀,比如在夜晚會有胡言亂語和或情緒激動,在接下來就會發展到反應遲鈍、理解能力下降、判斷能力下降,甚至是聽不懂話等。

AD的最早提出其實可以追溯到公元2000年,那是無論是中醫學還是古埃及的醫學書籍中都可以尋找到相關記載,只不過現代醫學逐步發展以後,直到1911年左右,在美國才有AD被明確診斷。

他們濃重的皖北口音讓我覺得很親切,他們對媽媽的愛讓我覺得很偉大。

因為,這種愛是絲毫掩飾不來的,是絲毫偽裝不出來的。

因為,這種愛雖看似平常,卻並不是人人都有的。

有一句我已經記不清出自何處的話,叫做:“眾生必死,死必歸土。”

每一個人都是要死亡的,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輪迴。當我們死亡後,

必定要回歸到大自然中去,就像我們從來沒有存在過一般。

我們不怕死,怕的是還沒有失去時便已經迷失了自我。

我們不怕死,怕的是還沒有得到時便已經丟失了自己。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最近收到了許多朋友關於《故事換聽診器》的投稿,謝謝!

這幾天我會仔細閱讀,也會及時聯繫大家的,請耐心等候!

作者簡介:急診內科醫生,減肥失敗專家。微信公眾號:最後一支多巴胺(ID:last-dopamine)。版權、合作、投稿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助理微信:zaijl2012。長按二維碼,關注多巴胺,有不一樣的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