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1918,中國社會轉軌時期的鬼神形象,閻王判官顛覆我們的認知


鬼神是世俗文化的天然內容。人類創造的鬼神具有符合人們心理文化所認可的形象。1918年,中國社會轉軌時期,閻王判官牛頭馬面,民間盛行鬼神崇拜。各種鬼神形象,顛覆我們的認知。圖為村裡一顆大樹下的神龕,供人祭拜和許願。

近代的鬼神形象與古代文化中的鬼神形象雖有歷史傳承的相互聯繫,但很多鬼神已與古時的形象大異其趣。圖中是一具蝙蝠神。

中國社會中神的世界,其實皆由人來建立。不僅五穀有神,就是一顆大樹,生長几百年以上,我們即封它為神,並由它來代表土地神,那樹便不許斬伐,並要每年去祭祀它。這幅地獄圖,也是由人建立的陰間世界。

就世俗文化而言,人的鬼神化和鬼神的人化,本是難以分舍的社會現象。這幅地獄圖,鬼神已經人化。

人創造了鬼神,同時人也受縛於鬼神,神的威嚴和鬼的怪誕,其實是人的卑弱在天國與地獄世界的折射。1918,民間盛行鬼神崇拜,反映出動盪年代人們的內心寄託。圖為一名鬼卒。

民間鬼神崇拜,以自然界、萬物、偉人、鬼靈為其主要對象。圖為馬面。

龍是華夏流傳時間最長的神明偶像,具體是從哪種動物幻化而來的,仍舊沒有定論。但是龍本身的形象已經深深刻在國人頭腦中了。圖為1918年四川理縣衙門照壁上的龍。

魯迅也是在近代各種民風民俗和鬼神崇拜文化中長大的,受這些文化故事的薰陶,他對民間文化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常常能看到人與鬼,各種怪誕的描寫。圖為牛頭。

亞里士多德說:物性之上有獸性,獸性之上有人性,人性之上有神性。民間將自然物視為神明而崇拜,其實仍是受人的主宰。圖為判官。

民間的鬼神崇拜都有具體的形象,這樣才有真實感或實體感,於是人們造了許多神明偶像。圖中是橋頭的狗雕,狗的形象很具體。

圖為十八層地獄中正在受刑的鬼。民間神話中,閻王為地獄之首,屬下18位判官分別主管十八層地獄。這些地獄按時間、受苦程度、區域大小劃分。

對鬼神的崇拜不僅僅是一種心理所需,也常常被用到日常生活生產中。比如圖中這個樹上掛的鬼臉葫蘆,就是用來嚇鳥雀的。

1918年攝於成都的泰山石,懷抱太極八卦,以示驅走一切邪魅。

兔爺塑像。兔爺最早出現在明朝末年。這和中秋祭月有關,清代宮中祭月祭兔非常莊重。1918年,已經是民國時期,但祭拜並玩賞兔爺的風俗仍在延續,一到中秋節,各種兔爺都出來了。抗戰時期,兔爺依然盛行。

1918年,中國社會轉軌時期的鬼神形象,這個閻王像有點顛覆我們的認知。

我們今天常說的陰陽臉,在近代卻是一個具體的鬼神崇拜形象。

民間盛行鬼神崇拜,也包括這些喪葬習俗。圖為葬禮上打扇的紙傭人。

風風光光出殯,紙紮很多物品器具、鬼神人物,寄託著人們對亡靈的思念,生前過得好還是不好,到了另一個世界也要過個好日子。圖為葬禮上的巨型紙人。

圖為瓦寺土司官寨供奉的戰神。作為一種鬼神崇拜,歷史偉人、家族祖先作為神明偶像都納入了敬拜的對象。比如關公、孔明、岳飛、華陀等等。

在近代,民間盛行鬼神崇拜,事實上成為中國社會轉軌的文化心理羈絆。面對世界工業化浪潮,五四運動中科學和民主的呼聲很高,這沉重的“鬼神”迷信便成為先覺者們首先必須破解的精神枷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