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十萬株,千里綠影堤,家家漁牧增,戶戶丹青畫。”這是古人對千年古鎮天津楊柳青鎮的描寫。如今雖沒了十萬株楊柳的盛景,但憑藉著古鎮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名揚海內的楊柳青木版年畫,被譽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此次天津之行,在楊柳青鎮不僅拍攝到了木版年畫的製作工藝,還採訪到了許多的非遺文化傳承人。今天先要來說說“烙鐵可當揮筆硯,焦火怎比舞墨形”,堪稱中華一絕的“烙畫”。
楊柳青鎮,位於天津市西青區,是該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楊柳青鎮最初叫流口,後改名柳口,到了元末明初才正式更名為楊柳青鎮。如今氣勢恢宏的仿清代商貿建築群,還原了當年繁華富庶的千年古鎮景象,成為天津著名的旅遊景區。
在古鎮中心位置有一個楊柳青民俗文化館。館內千餘件藏品,生動展現了年畫文化、運河文化、大院文化、民俗文化等,同時這裡匯聚了千年古鎮傳承下來的各種非遺文化,大師們現場演示,讓遊客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
在眾多的非遺文化中,烙畫最吸引我的關注。烙畫,又稱為火筆畫、燙畫,古人將其稱為“火針刺繡”,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的珍品。通過用火燒熱烙鐵,在各種器物上烙痕作畫。它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描等手法,還能燙出豐富的層次,讓畫面更具立體感,結合了素描、版畫等一些特點,從而達到獨特的藝術魅力。
據記載,烙畫起源於中國的西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烙畫到了東漢非常盛行,後因戰亂一度失傳,直到清光緒年間,有位名叫趙星的河南民間藝人,重新收集整理古人的記載,才讓烙畫技藝重新煥發生命力。
早期的烙畫僅限於在木質材料上烙繪,我們常見的有木板、葫蘆、樹皮等。隨著科技的發展,烙畫藝術也有了創新,大膽採用絲絹、宣紙等為作畫材質,讓烙畫更加的栩栩如生,美輪美奐。
這位用噴火槍作畫的大師叫姜雲祥,天津人,著名的烙畫技藝傳承人。姜大師運用創新烙畫的技法,對烙鐵與明火的巧妙結合,將中國國畫的神韻與油畫的寫實相結合,自創新的烙畫流派。
據姜大師介紹,製作一幅普通的烙畫一般需要半個月時間。眼前這幅烙畫是馬雲和絲綢之路相結合的畫作,畫面生動,人物刻畫非常細緻。在價格上,山水烙畫為3500元一平尺,人物烙畫為7000元一平尺。這幅畫約2.5平尺,約為17500元。
烙畫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珍品,它既繼承了中國畫的優點,又發展了中國畫。其色彩自然天成,畫面效果各異,每一幅畫作都是獨一無二的,成為藝術殿堂中的一朵奇葩,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和收藏。作者簡介:寒殘一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