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開封古今——正說潘楊湖

潘楊湖位於開封城內西北部,龍亭公園內,東西對稱,東為潘家湖,西為楊家湖,兩湖通過中間御道上的玉帶橋相連,面積共24公頃。楊家湖西邊有與之相通的面積為18.8公頃的楊家西湖,它的前身是明代李濂《汴京遺蹟志》記載的當時就已存在的大湖:楊六郎宅水泊。現在三湖也有時統稱為龍亭湖。潘楊湖從開挖到得名經歷了兩個世紀的歲月,它們的得名即源於楊六郎宅水泊。

開封古今——正說潘楊湖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天災加上人禍造成的水患使開封遭到滅頂之災,周王府因有高大的紫禁城城牆的抵擋,沉積泥沙較少,水退之後地勢比周圍低窪。周王在開封延續了200多年,王府的積蓄甚豐,當時周王等乘船出逃,大量財寶未能帶走,水退後曾匆匆返回,挖掘其窖藏而去。由此引發了開封百姓不停地在此處挖地尋寶,於是漸漸形成了許多坑窪和小湖。坑窪和小湖越挖越深,越挖越大,一直挖了90年。兩湖雛形初現。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河南總督王士俊在貢院從周王府遺址上搬走後,在原地大興土木興建萬壽宮,新築了午朝門到龍亭的御道,為儲積水,兩旁挖土加深,並連接原來包圍貢院的許多坑窪不平的窪地,形成了兩個較大的湖泊,另有幾個小水坑。清代《河南通志》載有《萬壽宮圖》,當時兩湖尚無定名。

清乾隆五年(1740年),巡撫雅爾圖為了解決開封城外高內低排儲積水的問題,且城內湖是死水,時涸時溢,特上奏朝廷要求疏浚城內河湖,並第一次正式使用了“楊家湖”之名。據前輩學者熊伯履、井鴻鈞1958年出版的《開封市勝蹟志》引《惠濟河輯說》記載雅爾圖奏摺曰:“楊家湖及浚儀渠包家坑等處,歷年積水停滀,因日久淤淺。” 龍亭兩湖因此被再次挖掘擴大,成為兩個頗為壯觀的大湖。 清代周城《宋東京考》記載:“楊六郎宅水泊在裡城內西北,本楊六郎宅外湖,故名。” 雅爾圖之所以提出楊家湖之名,自然是因龍亭西湖與楊六郎宅水泊相通,而楊六郎宅水泊西南即楊家將故宅遺址的原因,很可能民間已先有此稱呼了。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決口,開封南門被沖毀,水灌5晝夜,東水門洞也滲水,城內平均水深2米,龍亭一帶地勢低窪,水深3米多。王鼎、林則徐堵口治河,直到次年決口合攏,這次水淹開封達8個月之久。水退之後,龍亭中心御道旁的兩個湖,分別和幾個小水坑連成一片,成了兩個巨湖。而此時龍亭西湖與楊六郎宅水泊也連成了一片,成了一個煙波浩渺的巨泊。因為巨泊的西南部緊靠楊家將故宅遺址,且巨泊西部本名即楊六郎宅水泊,出於對楊家將的崇敬之情,人們遂將這一大片水域統稱為楊家湖。以後湖水慢慢回落,又分成兩個湖,就稱龍亭西湖為楊家湖,稱楊六郎宅水泊為楊家西湖。

楊家西湖與楊家湖周圍人煙稀少,湖水清冽,而與楊家湖一路之隔的龍亭東湖,因周圍居民稠密、作坊眾多而臭氣熏天,自然就被稱為潘家湖了。清渾對比,忠奸並論,這是人民群眾受楊家將故事影響而表現出的樸素的愛憎感情。三湖就此得名。清代張畇《瑣事閒錄》中對潘楊湖的形成有一段簡略的記載:

豫省城西北隅,舊有龍亭一座,相傳為宋朝殿址。餘於丙戍(1826年)到省時,亭前並無積水,土人猶時掘挖物件,或有得金飾珠玉者。自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祥工河決,水圍城垣之後,至今則一片汪洋,直與東省之大明湖相似,屢次設法疏消,總不見涸,蓋已與地泉通矣。亭側一鐵鼎,倒陷土中,只露底二尺餘。聞從前楊中丞(國楨)在藩司任內,曾命人掘取,隨挖隨陷,深不見底,復支木用繩懸掛,竭力下挖,則黑水出焉,究不知全形是何物件。今已淹沒,水涸時只微露四足。

因“蓋已與地泉通矣”,所以潘楊湖成為常年不涸的美麗大湖。潘楊湖之名始於民間,是人們約定俗成的事情。關於潘楊湖的誕生,民間還流傳著一段充滿傳奇色彩的演義故事,故事說潘楊湖原為潘楊兩家的府第,楊業殉國後,朝廷不辨忠奸,楊家離京歸隱。時天降大雨,潘楊兩府同時下陷,形成兩個大湖。事實上潘楊湖的位置在北宋東京皇城的範圍之內,且已被考古發掘所證實,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宋東京城的一部分。1984年潘家湖綜合治理完成,湖水不再發臭,潘楊湖成為開封市最迷人的景觀之地。但忠與奸的傳說故事依然在潘楊湖畔流傳著。兩湖間御道上建有嵩呼,上有楹聯曰:“兩平湖訛潘楊眾憎佞宦,萬壽宮誤宋業民盼青天。”其中的“訛”字,道出了事物的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