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把中國與美國並稱,是侮辱了美國?這個美國大使有多奇葩

由於德國聯邦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稱不排除華為參與德國的5G網建設,有媒體問如果遭到竊聽怎麼辦?他回答說,當年美國竊聽,德國並沒有抵制美國。此言一出,美國駐德大使格雷內爾不幹了,立即大呼“受到侮辱”。

把中國與美國並稱,是侮辱了美國?這個美國大使有多奇葩

格雷內爾

據德國媒體報道,美國駐德國大使格雷內爾25日發表聲明稱“中美無法在道德上相提並論”。格雷內爾還表示,把美國政府同中國比較,這是對美國的侮辱。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27日批評稱:美國的一些政客和官員隔三差五就要出來叫一叫、跳一跳,抹黑攻擊中國。他們的拙劣表演充分暴露出其不可告人的險惡用心和政治企圖。

美國確實無法在道德層面同中國相提並論。在國際社會大家庭裡,中國始終維護和平,促進發展,堅守道義,同各國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美國卻損人利己,唯我獨尊,背信棄義,在世界上大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一、一個喜歡“大喊大叫”的外交官

這個美國駐德國大使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在保守派看來,理查德•格雷內爾(Richard Grenell)是這屆美國政府外交政策的典型代表。對美國政治評論家來說,他是一個十分十分膚淺的“理論家”。

把中國與美國並稱,是侮辱了美國?這個美國大使有多奇葩

對於特朗普時代美國外交的危險狀態,格雷內爾出人意料的崛起或許就是最清晰的例證。

就在幾年前,格雷內爾已經是美國政界社交媒體圈最知名的人物,他曾是一名保守派的記者,在推特上咄咄逼人,對被認為是自己對手的人出言不遜,對福克斯新聞的忠實聽眾則喜歡狂熱佈道。但是,如今作為美國駐德國大使,他佔據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外交職位之一。

今年9月,格雷內爾抨擊歐洲領導人向伊朗提供經濟援助。他還抨擊了東道國德國優先 (Germany First)投資軍事以外的國內事務,對於在德國在軍費上的投入遲遲不能達到GDP2%,這讓美國非常不高興。

事實證明,格雷內爾從一個在社交媒體上“大喊大叫”的人,變身為一個重要的外交官,這一過程引發了兩極分化。對於保守派的支持者來說,他是特朗普式外交政策的典範——一個不受禮儀約束、不需要遷就或不需要禮貌的大使。在他的批評者看來(德國有很多這樣的人),他是一個十分膚淺的理論家,對有利於雙方的真誠接觸幾乎沒有表現出興趣,反而更喜歡在在推特上抨擊和攻擊東道國政府。

把中國與美國並稱,是侮辱了美國?這個美國大使有多奇葩

一位德國資深政治家曾對美國《大西洋月刊》說,“格雷內爾在柏林的政治中沒有發揮建設性作用”。他與格雷內爾有過定期接觸,但要求匿名評論他的情況。“他在德國政府和德國政治精英那裡不受待見,所有的門都對他關上了。事實上,是他自己把這些門關起來的。”

長期以來,華盛頓和柏林之間的關係一直被視為是跨大西洋聯盟的支柱,但在本屆美國政府的領導下變得比戰後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張。白宮經常抨擊德國和默克爾,默克爾對傳統西方價值觀的捍衛,使她成為共和黨右翼最喜歡的攻擊目標。

二、來到德國的第一天就讓人反感

格雷內爾自2018年5月抵達柏林以來,就引起了德國傳統政治精英的反感。

比如,2018年春天,格雷內爾就任駐德大使的第一天,就在推特上要求德國公司切斷與伊朗的聯繫。

幾天後,他又做了一件讓德國聯邦政府憤怒、並要求美國方面給出說法的“蠢事”。

把中國與美國並稱,是侮辱了美國?這個美國大使有多奇葩

近兩年,德國極右翼勢力抬頭,德國極右政黨選擇黨(AfD)支持率一路飆升,並在2018年的大選中以第三大黨的身份進入聯邦議院,成為自二戰以來首個進入德國聯邦醫院的極右政黨。此後,支持率也一路走高。根據德國《圖片報》2018年上半年民調結果,選擇黨目前的支持率已達15.5%,僅落後德國百年老黨——社民黨1.5個百分點。

在這種敏感時刻,剛剛履新不到一個月的格雷內爾卻在2018年6月3日接受美國極右翼新聞評論網站“布賴特巴特”時發表了一系列讓德國人感覺不適的言論。

在“布賴特巴特”網站發表的題為“特朗普在歐洲的右手格雷內爾希望為歐洲保守派‘站臺’”的文章中,格雷內爾談到,歐洲諸多保守派人士認為歐洲右翼正在復甦。”對此,他表示,“我絕對願意支持全歐的保守派領導人,我認為,由於左派失敗的政策,一股保守政策的風潮正在興起”。

把中國與美國並稱,是侮辱了美國?這個美國大使有多奇葩

格雷內爾還表示,這毫無疑問對他來說是一個激動的時刻。“我看到了這樣的前景,並且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我認為,特朗普的當選讓人們感到鼓舞,他們意識到,在選舉開始前,不能再讓政治階層決定誰能競選,誰又會贏。”

他還公開讚揚奧地利右翼總理塞巴斯蒂安·庫爾茨像一位“搖滾明星”,勇敢地頂住了德國總理默克爾關於“歐盟移民配額”的要求。

把中國與美國並稱,是侮辱了美國?這個美國大使有多奇葩

就是這樣一篇“赤裸裸地”支持右翼保守派勢力的文章,瞬間點燃了德國國內的怒火。多位德國政客回應了這位剛剛上任的美國外交官的言論,批評他是一位“極右主義的殖民軍官”、“干涉德國內政”。對此,德國聯邦政府已正式出面,向美方“討說法”。

當時,德國聯邦政府敦促美方對美國新任駐德大使格雷內爾關於加強歐洲保守勢力言論的作出表態。德國一外交部發言人說:“我們已經要求美方表態”《法蘭克福匯報》稱,德國外交部還表示,格雷內爾有機會對自己的言論作出解釋。

把中國與美國並稱,是侮辱了美國?這個美國大使有多奇葩

德國社民黨秘書長拉爾斯·克林貝爾還用英文發佈推文說:“我知道你在外交職位上還是個新人,但這不是一個大使的職責,你不能干涉東道國的政治。”

社民黨副主席托爾斯滕·沙費爾-京倍爾在社交網站推特上寫道:歐洲人民不需要特朗普的“奴僕”來教我們如何投選票!京倍爾還說:“一個美國外交官,如此插手民主討論,顯然是與這個職位不符。”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這位大使繼續在推特上抱怨德國的國防開支太少了,應該切斷對俄羅斯天然氣的需求。與此同時,在Instagram上,格雷內爾有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完全享受歐洲新生活的成功人士。僅在2019年上半年,你就能看到他在意大利阿馬爾菲海岸的遊艇上悠閒地享受,在肯尼亞狩獵旅行中親手喂大象。

三、更奇葩的事情還有很多

批評他的人說,當他在德國境內旅行時,不是為了更好地瞭解這個國家或德國人民。,他和德國的關係就像一個遊客來到德國旅遊,他會去參觀前納粹集中營的遺址,也會做一些輕鬆愉快的活動,比如在慕尼黑啤酒節上喝啤酒,或者在綜合格鬥比賽中為他最喜歡的拳手加油。

把中國與美國並稱,是侮辱了美國?這個美國大使有多奇葩

一些德國政界人士表示,他們認為格雷內爾這個“遊客”對德國根本沒有想要了解和溝通的意思,在新鮮感消退之後,他已經厭倦了柏林,渴望回到美國,在現任政府中謀得一份工作。所以,他更喜歡的是批評德國,發號施令。

在過去的一年裡,他的名字差一點出現在兩個工作崗位上——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和國家安全顧問。但是,格雷內爾沒能如願。這兩個職位最終都與他擦肩而過。不過,隨著2020年美國總統競選活動臨近,特朗普可能很快就會把他這個最熱心、最好鬥的捍衛者之一拉回到華盛頓。

當然,更奇葩的事情還有不少。

比如,格雷內爾有時會把與自己無關的“勝利”歸功於自己。去年,當德國藍籌公司大眾、西門子和巴斯夫等因美國製裁而退出伊朗市場時,一篇報道援引格雷內爾的話說,在此之前他曾就此事與大眾公司進行了長達數週的私下談判。

而一臉莫名其妙的大眾公司官員後來否認,他們與這位美國駐德大使有任何這樣的溝通。

把中國與美國並稱,是侮辱了美國?這個美國大使有多奇葩

格雷內爾的這種極端保守和右翼的立場早在他來到德國之前就已經形成了。他曾在2000年中期擔任時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約翰·博爾頓(John Bolton)的發言人。後來,在2012年總統大選期間,他在互聯網上的煽動性形象就出現在公眾面前,當時他作為外交政策發言人加入了羅姆尼的競選活動。格雷內爾以挑釁性的言論攻擊著稱,比如嘲諷老牌政客金裡奇,應該利用初選辯論階段的時間“給他所有的妻子打分”。

當時羅姆尼競選團隊的一名前官員後來說,在格雷內爾加入競選團隊之前,團隊未能對他的推特信息進行審查,因此對他引起的爭議感到措手不及。“我們宣佈要聘用他,但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媒體記者們主動聯繫我,問我‘你們都做了些什麼?這傢伙是個十足的騙子。他是最壞的,’”這位官員說。

最終,羅姆尼的競選團隊“雪藏”了格雷內爾,希望這場爭論能夠平息。格雷內爾最終在受聘幾周後辭職。

把中國與美國並稱,是侮辱了美國?這個美國大使有多奇葩

但是,如果說格雷內爾與媒體的公開敵對關係曾經被證明是一種不利因素,但卻讓他在今天的共和黨中更受歡迎。小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Jr.)是他的粉絲之一,他在推特上寫道:“我們需要更多@理查德·格雷內爾的聲音。”據報道,白宮也曾稱讚了他好鬥的媒體形象。

但是,德國政治家對格雷內爾十分不滿。德國社會民主黨人馬丁·舒爾茨(Martin Schulz)將格雷內爾比作“極右翼殖民官員”;而德國下議院聯邦議院副主席沃爾夫岡·庫比奇(Wolfgang Kubicki)則建議將他遣送回美國,因為他公開質疑德國的預算優先事項。(《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第41條規定,外交官有義務不“干涉東道國的內政”。)

一些德國政客用“有毒”這個詞來形容他。一些德國政黨內的右傾成員和那些右翼黨派的人士,經常被拍到與格雷內爾在一起。

把中國與美國並稱,是侮辱了美國?這個美國大使有多奇葩

這些都是格雷內爾與德國政界關係緊張的一部分。曾擔任5年德國駐美大使的沃爾夫根·依申格爾(Wolfgang Ischinger)還在推特上對格雷內爾“好言相勸”。

“經歷了漫長的外交官生涯後,我對你(格雷內爾)的建議是:解釋本國的政策,向駐在國遊說。但是,如果你不想惹麻煩的話,永遠不要告訴駐在國應該做什麼。德國人願意傾聽,但他們會怨恨被指手畫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