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外資花式佈局銀行系理財子:“供貨”先行 入股觀望

外資花式佈局銀行系理財子:“供貨”先行 入股觀望

外匯天眼APP訊 : 隨著時間的推移,外資佈局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的路徑逐步清晰起來——首先佈局與理財子進行產品合作,同時也伺機觀望入股或成立孫公司的可能性。

外資入華無非看中的就是巨大的資產管理、財富管理市場潛力,而中國資管市場一個很大的部分就是銀行理財,其總規模近30萬億元,幾乎佔據整個資管規模的1/4。外資則多苦於初來乍到、募資存在挑戰,因此與理財子合作,不論是財務投資還是產品合作,的確是合乎邏輯的一步。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近期多家外資資管(包括洋私募)在和各家銀行理財子洽談產品合作,包括海外產品線的合作。此外,多家外資機構(外資行、洋私募)覬覦理財子的股份多時,儘管資本金高昂,但記者獲悉,已有外資行願意出資入股,另也有外資希望與理財子成立孫公司,為理財子提供投顧等服務。

外資爭當產品提供商

自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銀行系理財子開始備戰開業;2019年,已有超30家銀行公告設立理財子公司,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已先後開業並陸續發行產品;同年7月,一則金融開放的消息將外資引入了理財子的佈局——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公佈了11條最新的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其中第二條便是——鼓勵境外金融機構參與設立、投資入股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

目前,對外資而言最簡單的一步無疑是先成為銀行理財子的產品提供商。

繼2019年11月招商銀行(下稱“招行”)成立理財子公司之後,記者也獲悉,招行與摩根資產管理於12月3日在深圳共同公佈了達成戰略伙伴關係事宜。此次合作以招商銀行專設理財子公司——招銀理財的設立為契機。在夥伴關係項下,摩根資產管理會成為招銀理財的產品提供商,以其境內外解決方案為招商銀行方的投資能力提供補充。據悉,雙方將在產品研發、投資者教育及捕捉行業新興機遇等方面開展合作,招行和摩根資產管理還將探索金融科技上的合作。

“該合作與入股理財子事宜無關,”摩根資管方面於12月4日回應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一戰略合作比產品分銷更為全面,還包括知識的共享和技術合作。”

其實,佈局這一類型合作的外資遠不止摩根資管一家。多家洋私募人士此前都對記者表示,在尋求以各種方式與境內銀行合作,合作方式除了上述模式,還包括:獲得投顧牌照的洋私募可為銀行管理基金產品(需嵌套一層信託),銀行通過FOF(基金中的基金)的形式投資洋私募的產品,私人銀行通過QDII/QDLP額度投資洋私募海外集團公司的海外產品線,等等。

入股理財子仍需時間

其實,外資的雄心絕不僅僅止於產品的合作,入股理財子也是佈局中的一環。

根據普益標準此前發佈的2019年二季度銀行理財能力排名報告,395家商業銀行(不包括外資銀行)季末存續100811款理財產品,存續規模估計為27.68萬億元,儘管較2019年一季度環比下降4.91%,但這一規模仍然龐大。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早前便有外資行希望入股某中資行的理財子公司,之所以進展緩慢,且挑戰重重,主要問題在於三方面。

首先,銀行系理財子方才設立,目前理財子本身也仍在探索未來淨值化轉型的方向以及產品設計的模式。

其次,入股所需要繳納的資本金對習慣了輕資本運作模式的外資而言仍較為高昂。數據顯示,建信理財註冊資本金150億元,工銀理財為160億元,交銀理財為80億元,中銀理財為100億元,“國內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的資本金規模往往上百億元,如果外資出10%,也需繳納10億元,這對一些外資而言太多了。”某洋私募中國區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不過,對部分具有雄心的外資而言,資本金並非不可逾越的障礙。記者也已獲悉,某外資對出資並無問題,“但對中資行來說,理財子的股份是‘貴’的,起碼以3倍PB的價碼可能才合適。”某知情的股份行資管部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仍處於協商和觀望階段,外資進行財務投資的意願頗為強烈,但預計仍需要一段時間,目前中資也還在摸索方向。”

第三,若要進行深度的合作,這還涉及到複雜的材料遞送流程,同時中外雙方如何磨合也是需要考慮的方面。

也有幾位國有大行人士則對記者表示,外資也可能會與銀行系理財子公司探討“孫公司”的合作模式,其所需繳納的資本金更小,孫公司不排除會採取“投顧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