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復旦大學率先試點,增設“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

在今年3月3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提交了《關於以產教融合加快半導體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的提案》(以下簡稱《提案》)。《提案》指出,發展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關鍵在於人才。提出了積極推動微電子等半導體集成電路相關學科歸併成為一級學科的提議。

10月8日,工信部公佈了一份答覆政協《關於加快支持工業半導體芯片技術研發及產業化自主發展的提案》的函,函中工信部指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仍然沒有根本改變,急需加強核心技術攻關,保障供應鏈安全和產業安全。指出將設立集成電路一級學科,進一步做實做強示範性微電子學院。

10月中旬教育部組織研究確定了2019年度增補專業共9個,集成電路技術應用位列其中,自2020年起執行。

從復旦大學官網得知,復旦大學成為第一個率先試點設立“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的高校!

據復旦大學官方消息,近日,復旦大學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快集成電路人才培養。“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將於2020年試點建設,並啟動博士研究生招生。

破解我國集成電路“卡脖子”問題:吸引人才、培養人才

集成電路是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是支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擁有強大的集成電路產業和領先的技術,已成為實現科技強國、產業強國的關鍵標誌。過去十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快速發展,整體實力顯著提升,設計和製造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不斷縮小,封裝測試技術逐步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產業集聚效應日趨明顯。但是,與先進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集成電路技術依然存在較大差距,持續創新能力薄弱,高端芯片產品大量依賴進口,難以對構建國家產業核心競爭力、保障信息安全等形成有力支撐。


復旦大學率先試點,增設“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

實驗室科研人員

解決我國集成電路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關鍵在於人才,人才是產業創新的第一要素。我國集成電路人才嚴重短缺,不僅缺少領軍人才,也缺少複合型創新人才和骨幹技術人才。集成電路技術在過去6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完整的知識體系,如何讓學生掌握完整而系統的集成電路知識體系,培養滿足集成電路產業需求的創新型人才?設立“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是一個關鍵環節,設立一級學科才能夠把集成電路知識體系化和系統化,也才有利於集成電路技術的創新發展和創新人才培養。
“集成電路”在復旦:繼承傳統、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復旦大學是國內最早開展集成電路技術研發的高校之一,近年來積極弘揚傳承老一輩科學家的崇高精神,勇攀高峰,在我國集成電路創新發展和人才培養中擔負起重要使命,也為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4年獲批建立了“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國際培訓(上海)基地”,2015年成為國家9所示範性微電子學院之一,2018年牽頭組建的“國家集成電路創新中心”揭牌成立,2019年承擔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項目,建設教育部新一代集成電路技術集成攻關大平臺。

在此大背景下,復旦大學2018年已著手謀劃“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建設,2019年上半年開始組織專家學者,討論“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建設方案,期間多次與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溝通,達成一級學科建設共識。2019年9月,復旦大學收到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關於支持復旦大學開展“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建設的函》,隨後組織專家論證會,對編制的方案進行了論證和完善。10月29日,復旦大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第99次全體會議全票通過,同意自主設置“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該學位點建設方案隨後得到了學校校長辦公會和黨委常委會的批准,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核備案。

“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的建設內容將緊扣集成電路產業鏈各環節的主要任務,致力於解決集成電路設計、集成電路製造和工藝技術,以及集成電路封測各個環節的核心科學與工程技術問題。它是一門以集成電路為研究對象,研究從半導體材料、器件,到芯片設計和製造工藝,再到封裝、測試和系統應用的學科。它既是在物理、化學、數學、材料等基礎學科上發展起來的應用為主的學科,更是以電子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機械工程、自動化等應用學科為支撐的戰略性新興學科。

集成電路人才強,集成電路產業才強。集成電路人才質量決定了集成電路產業在全球的地位。復旦大學試點實施“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的建設,將有利於聚集力量,實現產教融合,牽引集成電路技術源頭創新,加速學科發展,促進集成電路領域人才的高質量培養,為破解我國集成電路“卡脖子”問題做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