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常見魚類彙總61-70


又名子陵吻鰕虎魚,學名:Rhinogobius giurinus (Rutter, 1897),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鱸形目,鰕虎魚亞目,鰕虎魚科,吻鰕虎魚屬的一種魚類,俗名櫛蝦虎、子陵櫛鰕虎魚、朝天眼、吻鰕虎魚、極樂吻鰕虎、狗甘仔、苦甘仔。屬於迴游性魚類,但也可在完全封閉的水系中繁衍。

又名虎頭鯊(中文譯名:低眼無齒鷶,拉丁學名: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原產於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江河湖泊中,是東南亞國家的主要養殖魚類,也是人們喜愛的垂釣對象。其主要分佈於長江南北廣大丘陵、山區的溪流、溝塘、江河等水體中,為小型優質野生經濟魚類。 虎頭鯊肉質好、生長快、體型大、食性雜、耐低氧、易捕撈。自然生長一年個體可達1000g-2000g,人工養殖可達3000g-5000g。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有發展前景的養殖品種。

鱸形目(Perciformes)鐮魚科(Zanclidae)的熱帶岩礁魚類,學名為Zanclus canescens。體形引人注目,體薄、高大於體長,具一伸出的喙狀口,背鰭前部特別延長,產於印度洋-太平洋,一般常見於淺水,體長約18公分(7吋),淡黃色,具3條垂直黑色條紋,形成醒目的圖案。


光唇魚屬鯉形目,鯉科,䰾亞科,光唇魚屬。俗稱:石斑魚,羅絲魚。體細長,側扁,頭後背部稍隆起,腹部圓而呈淺弧形。頭中等大,側扁,前端略尖。

又名鎧甲弓背魚體長80~90cm,前半身寬厚,尾部尖小,背微弓形隆起。體灰黑色,體側由頭到尾部有3~10個鑲白邊的黑色斑點,數目不定,因魚而有所增減。幼魚期體表並無黑色斑點,只有10~15條淡淡的斜紋,成魚後才變成黑色斑點。鎧甲弓背魚性情溫和,夜行性,喜食活小魚、小蝦等,棲息於湖泊、沼澤或寬廣的流水水域。原產東南亞,主要分佈於印度、緬甸、泰國,也被作為觀賞魚進行養殖。

鮣為食肉性溫熱帶海魚,常以吸盤吸附船底或其它大魚遠遊和索食。以其它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為食。頭頂的前背鰭已轉化為由橫葉疊成的卵形吸盤,藉以牢固地吸附在鯊魚和其他大型魚類身上。


屬於縱紋鱲屬,Nipponocypris (I. S. Chen, J. H. Wu et C. H. Hsu, 2008),鯉形目鯉科的一屬魚類

斑石鯛,學名:Oplegnathus punct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6),是屬於石鯛科石鯛屬的一種魚類,俗稱黑金鼓、斑鯛。體黑褐色,有不規則黑斑。分佈於朝鮮、日本、臺灣島以及中國南海、東海、黃海等海域,屬於熱帶魚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長崎。喜食蠕蟲,棲息於水草及岩石間。最大體長可達86釐米。棲息深度為20-100米,分佈類別為海水 。無毒,可食用經濟型魚類。我國東南沿海均有分佈,食用海藻及附生於岩石上的貝類。

間下鱵,即間下鱵魚Hyporhamphus intermedius(Cantor),俗名補網師,水針等。分佈於印度洋北部沿岸、東到日本、南至新西蘭以及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水域及其附近江河和內河等海域,屬於暖水性近海魚類。其常生活於中上層水域,亦生活於河口附近和進入淡水。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舟山群島。


圓鰭魚又名浪浦斯魚、海參魚、海參斑。是北極一帶200米深處生長的純野生魚種,魚身營養價值高,魚皮像甲魚的裙邊,膠原蛋白的含量高,魚肉嫩滑,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高,骨頭含鈣量高。圓鰭魚的腹鰭有類似蝦虎魚類腹鰭癒合成一盤狀吸盤的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