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1940年代的瀋陽,老百姓挑著擔趕著馬車從城門進出


盛京八門即瀋陽八座城門,八座城門沿用努爾哈赤為遼陽確定的舊名稱,即南、北偏東的城門分別為德勝門、福勝門;偏西為天佑門(小南門)、地載門;東、西偏南為撫近門、懷遠門;偏北為內治門、外攘門(小西門)。其中,懷遠撫近,內治外攘,是當時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治國國策,天佑地載。德勝福勝是天地眷佑,國運綿長之意,是符合統治者治國的國策。

明朝末年,遼東地區馬市貿易的興隆拉動了瀋陽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而清太祖努爾哈赤定都瀋陽,更使這裡的經濟日趨繁榮。在城區原有的十字街改為井字街後,在皇宮的北側逐漸形成了一條商業街——四平街(今中街)。

瀋陽的城牆,是個明清複合體。這與明時修城的目的有所不同。皇太極建城主要是將瀋陽作為皇都來修的,包括後來的瀋陽幾個大邊門,即‘八門八關’出於社稷考慮。這個城牆便是沿留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才消失的“老城牆”。現在的南、北順城路,東、西順城街所圈定的範圍就是老瀋陽城的大致範圍。這些街路就是在原護城河的大致位置上修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