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奇葩說》楊奇函向羅振宇道歉遭拒絕:成大事者,自帶理性鎧甲


《奇葩說》楊奇函向羅振宇道歉遭拒絕:成大事者,自帶理性鎧甲

文|趙曉璃


一、

最近一期的《奇葩說》,楊奇函覆活歸隊,受到了薛兆豐教授的隊伍熱情歡迎,被安排在二排發言。

在比賽開場之前,楊奇函非常真誠地說了一段話,大意是:“實名Diss羅振宇老師,覺得有一點不太應該,我不應該在公開場合Diss羅振宇老師,對不起,對不起!”

說完這番話之後,主持人馬東做了一些解釋,大意是因為賽制原因,過程中免不了會有人遭遇委屈或誤會,並沿用一句金句:“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毫無疑問,馬東的初衷是希望能夠起到“和事佬”的作用,希望羅振宇能夠接受楊奇函的道歉,獲得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

然而羅振宇接下來的一番話有些出人意料,但仔細琢磨,卻非常值得我們體會。

《奇葩說》楊奇函向羅振宇道歉遭拒絕:成大事者,自帶理性鎧甲


首先,他表示:“沒什麼,在網上罵我罵的最狠的也不止你了”;

這句話不軟不硬,讓楊奇函面露慚色;

接下來,他把事情來龍去脈大概說了下;

這件事的起因是楊奇函不滿羅振宇把復活卡給了許吉如而導致自己站隊失利的時候沒能復活雷哥,於是楊奇函在網上發表了“《奇葩說》誰都不能缺,但可以缺羅振宇”這樣的言論。

《奇葩說》楊奇函向羅振宇道歉遭拒絕:成大事者,自帶理性鎧甲


羅振宇表達了這幾層意思:

  1. 我是很在意這件事情,不過我在意更多的還是我的家人、我的隊伍以及我的用戶,這些人才是我真正放不下的;
  2. 我羅振宇走到今天,遭受的非議多了去了,但支撐我走到現在的,是那些需要和激勵我的人(例如,羅振宇提及一名獄警,將得到課程打印出來給罪犯們看的事例);
  3. 你不喜歡我是你現在的想法,沒關係,我希望能夠爭取到你喜歡我,不過真正撐住我在這裡坐下去的,是有一份事情在做。

最後,羅振宇來了一句總結:“我說一句話擱在這,算是我們倆共勉吧:有事做的人,你在做事的過程中一定會讓人看出你的軟肋,有事做的人也一定因為你在做事,擁有鎧甲!”

《奇葩說》楊奇函向羅振宇道歉遭拒絕:成大事者,自帶理性鎧甲

從結果來看,羅振宇並沒有選擇原諒楊奇函,他更傾向於選擇用自己的實力讓對方喜歡;而這段話更是讓我看到了兩個字,理性。

羅振宇的這番話看似冷淡到不近人情,但背後折射出的成大事者的理性,我想對我們每個職場人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

不論是過往的諮詢案例,還是從訓練營的情況來看,很多朋友總覺得,自己在職場中一路波折不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太容易被情緒所牽制,導致做事往往備受影響,故而無法堅持,常常沒法獲得想要的收入或者地位,甚至連成就感都少的可憐。

那麼,我們該如何才能變得理性呢?

恰巧羅振宇的這番話,讓我對“理性”有了重新的認識和思考,在此總結分享出來,希望對你有所啟發和幫助。

在我看來,能成大事的人,之所以能在各種非議面前堅守初心,到最後能夠把這件事做成做大,就是因為他們骨子裡流淌的“理性”基因,當然,說基因也不全對,因為這可能是先天就有,更多的是通過後天的磨礪而成。

那麼,他們是如何做到“理性”的呢?

在我看來,“理性”的背後,實則有四大因素,分別是:

  1. 價值驅動;
  2. 目標導向;
  3. 合理預期;
  4. 持續力。

《奇葩說》楊奇函向羅振宇道歉遭拒絕:成大事者,自帶理性鎧甲


三、

先說第一大因素——價值驅動。

放在個人發展的層面上來說,我們選擇一份職業,或者做一件事情,本質上是需要確定我們的價值觀,即,我們做這件事情,到底是為了什麼?

  • 唯有價值觀確立了,我們做事才能比較堅定,才比較不容易被過程中的反覆與困難所嚇倒。

放在羅振宇身上來說。

從開始的“羅輯思維”到現在的“得到”APP,不論形式如何變化,他始終在做一件事情,他始終在貫徹自己在“羅輯思維”時說的那句話:你給我錢,我去經歷“痛苦”的學習過程,我幫你總結,最後我用十分鐘把這本書的精華告訴你。

想想看,今天的得到,是不是也在做同樣的事情?

請各路大咖在上面開設知識專欄,每天解讀一個知識點,或者閱讀一本相關的書籍——你付錢,他們負責輸出與歸納一些精華的知識點給你。

客觀來說,在工作節奏快、生活壓力大的今天,很多人抽不出大量的時間讀書學習或者根本不想讀書,但他們希望有人直接給到一些結論,能夠為他們所用。

簡單說來,羅振宇做的是一款知識產品,為產品的用戶服務、對產品的客戶負責、對合作者負責,是作為商人的他秉持的重要價值所在,也是起碼的商業準則。

這就是最簡單的市場邏輯。

之前羅振宇用不服卡想要解救許吉如,是因為許吉如是薛兆豐團隊的隊長,而薛兆豐又是得到的專欄老師——僅憑這一點,解救許吉如對羅振宇來說當然有著不言而喻的價值。

《奇葩說》楊奇函向羅振宇道歉遭拒絕:成大事者,自帶理性鎧甲

而對於不在他價值範圍內的人和事,羅振宇的態度簡單而粗暴,那就是:我時間寶貴,實在懶得和你理論!

  • 因此,即便楊奇函表示了歉意,但羅振宇並沒有在和楊奇函的個人恩怨中糾纏太久,說句扎心的話,他甚至不認為,他和楊奇函之間存在什麼“個人恩怨”,因為羅振宇看重的,無非就是——我在做什麼事情?以及,這個人能否給到我想要的價值?

《奇葩說》楊奇函向羅振宇道歉遭拒絕:成大事者,自帶理性鎧甲

如果你能理解第一點的“價值驅動”,你就不難理解第二點,目標導向。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每天面對和處理的人際關係說起來並不複雜,無非兩大類,一類叫做“親情維繫”,一類叫做“利益維繫”。

  • 親情維繫的關係是指以親密關係為代表的他人以及由此衍生的關係。

例如,夫妻關係,家長與子女的關係,等等。

這一層關係並不是依靠理性與邏輯去處理的,它是依靠情感為紐帶,再理性的人在家人面前,都會流露出感性的一面,這不在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

  • 利益維繫的關係是指以利益為基礎構建的社會關係。

例如,同事關係、客戶關係,等等。

這類關係注重的是利益,最終希望達成“合作共贏”的局面,因此,並不存在所謂的好壞,只要不違背法律規範,越理性的人越能從容應對這層關係,越不容易受人影響。

很顯然,在楊奇函表示歉意的時候,羅振宇考量點在於,我接下來的回答,到底要達成什麼目標?

  • 是爭取楊奇函“路轉粉”?
  • 是藉此澄清一些事實?
  • 是為自己說兩句公道話?
  • 是儘可能多地利用這次“危機”,給得到多爭取些用戶?
  • ......

很顯然,從後面說出來的話來看,羅振宇就是試圖通過事實層面的澄清,讓大家能夠理解他和他的團隊在做的事情,也是儘可能爭取一些支持,甚至多拉一個用戶也好。

《奇葩說》楊奇函向羅振宇道歉遭拒絕:成大事者,自帶理性鎧甲

不得不說,為了給自己的產品做宣傳,羅振宇也是怪拼的。

在這種目標導向下,站在羅振宇的角度來看,至於你楊奇函怎麼認為不重要,我是否接受你的道歉也不重要,因為我羅振宇就是在各種非議中走到的今天。

人生在世,只要做事,你就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只要我在意的和在意我的人能夠變得越來越滿意,就已經很好了。

——這就叫“合理預期”。

四、

凡真正做過事的人,一定少不了這樣的經歷和體驗:

  • 在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剛開始可能很多人都不看好你,這個時候,你需要調整自己的期待,因為你“人微言輕”,你最需要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實力,把事情給做成;
  • 等你把事情做成的時候,又有不少人開始指責你,或許是你的成功激怒了對方的嫉妒心,又或許是你的某些言行正好成為他人洩私憤的“靶子”,這個時候,你要回到前兩個要素中衡量,即,根據價值和目標,再採取進一步行動;
  • 做事的過程中,你還要不斷地藉助他人的力量,放下所謂的個人喜好,站在更長遠的角度,多爭取支持力量,便於把事情做強做大......

做大做強之後,你會發現,依然會有人看你不順眼,這也很正常。

今天的楊奇函即便表達了歉意,羅振宇依然沒有接受的意思,因為在他看來,還有一樣東西能夠慢慢改變未來的看法和態度,這樣東西,叫做時間。

沒錯,能夠成大事的人,都是極其耐心的人。

《奇葩說》楊奇函向羅振宇道歉遭拒絕:成大事者,自帶理性鎧甲

這是理性的第四大核心要素,叫做“持續力”。

  • 他們願意用自己的身體力行,通過一件件一樁樁的事情,去改變之前遭受的所有惡意的攻擊與非議;
  • 他們足夠有耐心,可以穿透時間的洪流,通過自身能量的增強,去影響更多的人;
  • 他們很清楚時間意味著什麼,它意味著所有的不可能,最後都可以變成“可能”.......

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在為改變這些所謂的“不可能”,而付出了畢生的心血。

以上。


《奇葩說》楊奇函向羅振宇道歉遭拒絕:成大事者,自帶理性鎧甲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被評為2018年度經管類十大好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