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UCloud 正式成為雲計算科創板第一股,技術與產品可見一斑為何有這實力?

與非網 1 月 20 日訊,UCloud在上交所敲響鐘聲,正式登陸科創板,股票代碼為 688158,發行價為 33.23 元,開盤大漲 116%,達到 72 元,截止發稿,UCloud 最新股價為 65 元,市值約為 277 億元。

從去年 4 月開始申報,到 12 月份同意 IPO 註冊,UCloud 歷時 9 個月,經歷了 4 輪問詢,終於正式掛牌科創板,它們成為科創板雲計算第一股,也是科創板首家“同股不同權”的企業。

UCloud

UCloud (優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立、安全的雲計算服務平臺,堅持中立,不涉足客戶業務領域。公司自主研發 IaaS、PaaS、大數據流通平臺、AI 服務平臺等一系列雲計算產品,並深入瞭解互聯網、傳統企業在不同場景下的業務需求,提供公有云、混合雲、私有云、專有云在內的綜合性行業解決方案。

依託公司在莫斯科、聖保羅、拉各斯、雅加達等全球部署的 32 大高效節能綠色數據中心,以及國內北、上、廣、深、杭等 11 地線下服務站,UCloud 已為全球上萬家企業級客戶提供雲服務支持,間接服務終端用戶數量達到數億人。

UCloud 深耕用戶需求,秉持產品快速定製、貼身應需服務的理念,推出適合行業特性的產品與服務,業務已覆蓋包含互聯網、金融、新零售、製造、教育、政府等在內的諸多行業。

UCloud 核心團隊來自騰訊、阿里、百度、華為、VMware 等國內外知名互聯網和 IT 企業,同時引進傳統金融、醫療、零售、製造業等行業精英人才,目前員工總數超過 1000 人。

2013 年,當 UCloud 成立不到 1 年的公司決定完成它的首輪融資時,引進的領投方正是 DCM。

進入中國 14 年來,DCM 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它在移動互聯網和電商時代的驚豔戰績。曾有一份數據顯示,過去 10 年裡,為 VC 階段投資機構單筆帶來 10 億美元以上回報的公司不過 11 家,DCM 一舉捕獲了其中 3 家:快手、58 同城、唯品會。

但並不為所知的是,在整個市場還全然醉心於 To C 投資機會的 2013 年,DCM 已開始著手佈局當時仍人跡寥寥的 To B 領域。在企業服務和 B2B 交易市場這兩個關鍵賽道,DCM 至今收穫的代表案例包括:UCloud、滿幫(貨車幫)、神策數據、藥師幫、喔趣雲考勤、好汽配,以及時下火熱的 Cyclone RPA 等。

2019 年,當中國投資人們開始集體轉舵看 To B,DCM 已經收穫了 3 個 SaaS 領域的 IPO。他們在美國日本兩地投資的企業支付平臺 Bill.com、商業名片管理工具和職場社交平臺 SanSan,和財務會計工具 Freee 陸續登陸二級市場,其中 SanSan 還創下了日本的年度最大 IPO,Bill.com 如今市值更是超過了 30 億美元。

根據 UCloud 的招股書,其營業收入和利潤情況如下表:

也就是說,從 2017 年開始,UCloud 結束了虧損狀態,開始盈利,這對於一家雲服務創業公司來說實屬不易。

眾所周知,雲服務的固定硬件支出非常高,服務器的採購、數據中心的建設都是巨大的投入,而縱觀全球雲服務市場,能夠賺錢的廠商也是少之又少,所以 UCloud 能夠在三年前實現盈利可見其實力不容小覷。

目前,UCloud 絕大多數收入來源於公有云業務,核心客戶集中在互聯網領域,下游細分市場包括移動互聯網、互動娛樂、企業服務等等。其中,前五大客戶有遊戲公司、電商公司以及軟件解決方案公司。

即便如此,考慮到當前雲服務市場的宏觀情況以及頭部雲廠商馬太效應增強,UCloud 在招股書開篇就詳細闡述了他們所面臨的風險與困境。

受到雲服務產品競爭性降價、固定資產投入的增加以及下游業務的影響,UCloud2019 年上半年淨利潤、毛利率等關鍵業績數據下降明顯。

UCloud 在招股書中提到,中短期內,他們的基本經營策略是優先考慮開拓業務、擴大收入併兼顧適當利潤空間,因此中短期內其實現規模化盈利存在不確定性。此外,導致 UCloud 2019 年上半年淨利潤下滑的因素在短期內可能進一步持續。

所以,UCloud 選擇上市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在一級市場融資愈加困難的情況下,必須要通過二級市場來獲取足夠的資金來支持業務的擴張,尤其是關鍵的內蒙古烏蘭察布的數據中心項目建設,關乎到 UCloud 未來十年內的盈利情況。

UCloud 能夠在頭部雲計算巨頭的突圍下走到上市,其技術和產品實力可見一斑。那麼,這樣一家雲計算創業公司,又是如何從巨頭口中搶食,成為科創板雲計算第一股呢?

UCloud 算是最早入局雲服務的創業公司之一,早期它們將眼光瞄準了遊戲行業,由於入局時間早,再加上足夠貼心的客戶服務,2013 年,UCloud 一度成為遊戲行業雲服務的老大。

在此基礎之上打好口碑後,UCloud 將遊戲行業雲解決方案延續到其他垂直領域。比如後期騰訊雲強勢出擊後,始於垂直遊戲領域的 UCloud 快速改變了業務戰略,提出了“CBA”發展戰略,即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大數據(Big Data)和人工智能(AI)。

去年,他們發佈“優刻得中立雲,不和用戶競爭的雲”品牌標語,以不做上游業務、避開和客戶競爭作為底線,來突出公司的定位。雖然不知道效果如何,但歸根結底也給了這些企業客戶一顆定心丸。

同期,UCloud 也緊隨騰訊、阿里等入局產業互聯網,並針對智慧城市、智能互聯汽車、智慧媒體、新零售、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能製造七個行業推出雲服務產品解決方案,從 UCloud 後期幾輪融資也能看出他們在探索更多的下沉場景,拓寬客戶群體。

雖然當前公有云依然是 UCloud 的核心業務,但伴隨著頭部雲服務公司的馬太效應越來越強,UCloud 秉持著把雞蛋放在幾個籃子裡原則,逐步開發了私有云、混合雲產品,這塊的收入也在持續增長;另外,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業務一直是 UCloud 著重研發投入的領域,雖然目前收入佔比不高,但未來會是他們新的盈利增長點。

其實到了近兩年,隨著巨頭們雲業務的向下延伸,以及既有創業公司的業務擴張需求,雲服務公司之間的差異化越來越小。

這也意味著雲服務市場必然還會有一輪新的洗牌,面向各個垂直領域的雲服務業務競爭也會愈加激烈。

所以,對於 UCloud 來說,上市後能否順利地渡過攻堅期,打贏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也是一個謎題。正如它們在招股書中著重強調的投資風險,雲服務創業公司到了這個階段,有些步履維艱,資本市場的支持非常關鍵。

作為雲計算服務商,UCloud 積極參與多種 5G 項。目前,UCloud 已和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在 5G 領域緊密合作,率先進行了雲遊戲、AR 智能眼鏡等多項 5G 環境下的創新應用測試,並探索 5G 邊緣計算,佈局邊緣雲數據中心、IoT(物聯網)平臺、ODN(基於 PON 設備的 FTTH 光纜網絡)平臺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