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九旬老人年輕時參軍打鬼子身中七八槍 退伍後為無名烈士守墓40年


山東省博興縣呂藝鎮王浩村的抗戰老兵潘長泰今年90多歲了,1945年參軍,1952年復員。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奮勇殺敵,立下赫赫戰功,退伍之後為無名烈士守墓40年,無怨無悔。

當問及老人有沒有打過鬼子時,老人有些氣憤地說:“當然打過呀,那個時候鬼子來咱的地盤,佔領了咱們的很多地方,把我們圍了一圈,欺負咱中國的老百姓,咋能不打他嘛。當時我就想咱沒有槍,人家有槍啊,不能用手打他們,心裡很氣憤就想當兵有槍,當時的想法就是把鬼子趕出中國去,讓老百姓都過上幸福生活。圖為抗戰老兵潘長泰展示被炸彈碎片炸傷留下的雨點疤痕。

老人回憶說,當時打鬼子的時候條件很艱苦,吃糠面子,吃菜面子,吃什麼一點都不介意,但是武器裝備也是極其簡陋的。那個時候沒有子彈,部隊裡每個人的槍裡就只有3顆子彈,實在很危險的時候就用手榴彈打。圖為1951年,老人妻子前往重慶看望老人時的合影。


 問及老人主要參加過哪些戰鬥時,老人搖搖頭說:“參加的大大小小的戰鬥都已經記不清了,至少也有百次吧,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我記憶最深的就是打沂源縣城,打臨朐縣城,打壽光、昌樂、臨淄、廣饒。之後解放戰爭的時候又打了濟南。”

抗日戰爭時期,老人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戰鬥是陳戶保衛戰,這是老人當兵之後打的第一場大的戰役,老人說起這場戰鬥時眼裡滿含淚水,老人告訴我們,當時帶領他們戰鬥的是博興獨立團的營長孫幹卿,政委是王效禹。

 相關記載顯示,1945年的5月20日,日軍組織惠民、陽信、濱縣和博城的鬼子偽軍5000人,分三路從博興縣城出動,對我軍駐紮在陳戶等村莊的縣獨立營、區中隊、公安局和縣黨委機關1200多人實施合圍。

為了掩護群眾安全轉移,縣委書記王效禹直接帶領縣委機關幹部和包括老人在內的新兵向陳戶鎮的東寨村突圍。當時僅僅有200來人,而日本鬼子卻有千人,雖然殲滅了不少敵人,但是縣委的許多幹部都壯烈犧牲了。經過一系列的激戰,獨立營的各個連隊都損失慘重,有的連長身負重傷之後仍然掩護群眾安全轉移,戰鬥最後我方損失慘重。

 老人邊擦眼淚邊說:“打陳戶保衛戰的時候我們村裡犧牲了五個,當時我的堂哥潘長河,就在這次保衛戰中犧牲的,他和我一塊參軍的,才剛剛參軍沒幾個月。我親眼看見日本鬼子的槍子從他的頭上穿過去的,現在陳戶烈士紀念碑上還有他的名字。


當時真的很生氣,但是咱沒有槍炮和子彈,一個人就三發子彈啪啪啪就打沒了。但是日本鬼子呢,子彈很多,機關槍大炮應有盡有。當時犧牲的年輕人太多了,有的才剛剛參軍,還沒有成年啊。我當時身上也打了七八個槍眼,但是都打在了我的衣服上,因為穿的比較厚,沒有打到肉,再加上有土坯牆擋著,帽子上還打了一槍差一點就犧牲在戰場上了。”老人說,你很難想象戰友和親人在你面前一個個倒下是什麼心情,說著眼淚奪眶而出。

之後,老人又參加瞭解放戰爭,他說:“咱八路軍幾十萬軍隊,他國民黨蔣介石几百萬軍隊。人家都有槍炮,有美國支持著,美國的大炮、子彈、炮彈。咱八路有啥啊,沒有啊,小米加步槍啊。

在打菏澤戰役時,吃高粱窩頭,又苦又辣。穿的襪子、鞋,在泥裡插得很深都凍成泥塊了,晚上脫下來放在火邊烤烤,也烤烤腳,腳凍得通紅。當時正好是冬天啊,天特別的冷,但最終咱八路軍40萬軍隊,國民黨60萬軍隊,咱把他打敗了。當時我們的老百姓對於解放爭的勝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1952年,老人復員回家,但他仍然不忘為國家和人民做貢獻。一直守護一名無名烈士墓近40年,這個烈士是在1942年犧牲在他們村附近的。他每到過年過節都會帶一些祭祀的東西來烈士墓前來給他上墳。不管春夏秋冬颳風下雨,四十年從來沒有間斷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