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上海規模最大明代園林 風景不輸蘇州名園 門票僅12元有望入選5A


說起上海,人們的第一印象是高樓大廈,其實這座現代化的大都市,在曾經的歷史進程中也留下了不少名勝古蹟。坐落於上海嘉定區南翔鎮的古猗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名“猗園”,取自《詩經》中“綠竹猗猗”一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洞庭山人葉錦購得此園,並更名“古猗園”。

數百年間,古猗園幾經擴建,現面積達到146畝,位居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首。園內按不同景觀,劃分為逸野堂、戲鵝池、松鶴園、青清園、鴛鴦湖、南翔壁等6大景區,並以綠竹、曲水、明代建築、楹聯詩詞以及花石小路等五大特色聞名於世,早在2006年就已入選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古猗園內亭臺樓閣多臨水而建,體現了“亭臺到處皆臨水,屋宇雖多不礙山”的意境。位於園林中心的鴛鴦湖景區,被長18米的九曲橋分隔成東西兩湖,造型玲瓏剔透的湖心亭,猶如一顆寶石嵌在橋中。湖畔東有柳蔭橋,南有曲香廊,遊人品茗賞景,樂趣不少。


始建於明代的白鶴亭,頂端一隻白鶴展翅欲往南飛,是為紀念南朝梁天監年間“白鶴南翔”的傳說而建。相傳梁天監四年,有人在此挖土發現一白色巨石,後來一對丹頂鶴飛到石上棲息,人們於是決定在此興建佛寺,寺廟落成當天,白鶴便向南飛走,南翔鎮也由此得名。

在戲鵝池的北邊,有一座建於明嘉靖年間的石舫,因其三面臨水,無纜可系,明朝四大才子之一的祝允明於是題寫了“不繫舟”匾額。值得一提的是,清同治年間,南翔小籠創始人黃明賢就是在古猗園不繫舟上叫賣,才使得皮薄、餡大、汁多、味鮮的南翔小籠名聲大振。

“微音閣”與“南苑”前的一對唐代經幢,建造於唐鹹通八年,原本是南翔寺大雄寶殿前東西相峙的一對,後於1959年移入古猗園內。兩座經幢高約10米,造型秀麗、雕鑿精美,共歷時八年完工,是上海現存最完整的經幢之一,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軍佔領南翔,古猗園內房屋倒塌,假山崩頹。1933年5月,當地愛國人士朱壽朋、陳少芸等60人募集銀元6000元進行局部修復,並新建了一座“補闕亭”以紀念東北三省被日軍侵佔的國恥。亭子東北無角,其餘三角均塑一隻握拳手臂,以示收復失地的決心。

新中國成立後,古猗園歷經多次改擴建,再現了江南名園古樸、素雅、清淡、洗練的氣質。如今,名列上海四大名鎮的南翔鎮已是5A級旅遊景區,而集江南園林精粹於一身的古猗園,也成為南翔古鎮最重要的景點。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裡走走轉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