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每年三月四月,南方的梅雨季節總是伴隨著申請出國留學的學生的心情,陰晴不定。

然而今天,終於

在無數次奔赴香港、臺灣、泰國SAT考場後

在跟著“頂尖科研團隊”跨過數不清的山丘河谷後

在四處為捐圖書館、辦作品展、建希望小學奔走後

這封來自美國常青藤的薄薄錄取信,被你打開了。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看到第一個字寫著“Congrat... ...”時, 你開心不已,握著拳嘴裡低吼了一聲

“Yes!”

順手用手機截了圖,用美圖秀秀磨去敏感的個人信息,打開微信,上傳圖片,開始編輯文字。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你低頭沉思了很久,到底怎麼樣低調的炫耀一下自己的錄取信呢?

思索良久後,你寫下: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順便配上那明亮到晃眼的大學校徽。

你說你給自己的18歲交上了一封完美的答卷,你那深夜的奮筆疾書,你課外活動裡的領袖氣質,以及你科研時的認真專注,都為了這一封錄取信奠定了基礎。

你抬頭,在陰雨濛濛的三月笑得燦爛奪目。

的確,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畢竟,能在錄取率動不動3、4%的現在,在一票優秀的學生中脫穎而出,得到美國頂尖大學的青睞,這是一件來之不易的事情,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而且,你終於可以在未來的5個月裡肆無忌憚的浪出天際。

可是,你知道嗎?這封錄取信其實不應該給你,而該給在你身後默默付出,一次次詢問考場信息,設計課外活動,奔走於各種中介的,

你的父母

那個本應在申請大學的過程中痛苦並快樂著的你,其實最後只出現在錄取信的開頭裡。就連Personal Statement裡提到的鮮活靈動的模樣,也是一個假象而已。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家長忙趕場

孩子玩消失

“你為什麼要出國?”

如果每一年都對申請美國大學的高中生問一次這個問題,那麼大概會有60%的人被懵。

為什麼?

因為,許多人選擇出國並不是自己的意願,而是因為父母的安排。

在他們還在懵懂的初中甚至小學的時候,父母早就給他們安排好了這一條人生的康莊大道。

小學開始學習英語,初中攻克新概念等中級課程,初中考出託福,高中學習SAT,最後兩年準備活動和衝刺標化。

2年高考5年模擬,在父母的頭腦裡早已成形。

有了父母這一道黃金保障,考生們自然不擔心一切。

“當初是你們要求我出國的?難道你們還想跑路留我一個人孤軍奮戰不成?”

於是,一切的準備都變成了當初那要求你出國的父母的責任。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在北美大學在讀的留學生,有時候被邀請去做微信講座,500人的群裡無一例外全是著急的父母們。演講的話題卻全是關於申請:

“這個託福到底應該怎麼複習啊,聽力是不是需要聽其他材料呢?”

"SAT2數學這一塊需不需去補習班?"

“SAT和SAT2如何分配考試的時間呢?”

“AP物理這一科難不難?普高的物理水平可以直接自學麼?”

而大部分的時候我會羞愧於自己回答有多麼的“沒用”:

“這個要按照您孩子的具體情況,他在高中物理好麼?”

“其實我也不清楚每一個高中的課程設置,他的高中有設置相關考試的課程麼?”

這些反問一出,家長們就沉默了,因為那個應該接上問題來繼續發問的人,不在群裡。

更多時候,你會驚訝於家長朋友們知識水平的淵博。

有一次,一位叔叔在群裡和我討論起到底是Scientific American 60s 對託福聽力幫助大還是 CNN English Channel。30分鐘的講座,最後家長們的問題可以延伸1個小時。

“那些該來問這些問題的考生本人呢?”

這樣的問題在我的腦海裡縈繞了很多次。

線下活動的現場感觸更大。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我站在臺上,放眼望去,只看到下面拿著小本子和筆的爸爸媽媽,有些甚至帶著老花眼鏡賣力地認真記筆記。

可相比之下,那寥寥無幾的年輕面孔卻都貼在手機上,魂不守舍中,根本無心聽課。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到了會後的問題環節,家長們一個接一個的問問題,甚至怕問題被遺漏,最後還會拉著孩子一起networking。

而反觀孩子?一臉不情願。

在TA眼裡我可能和TA父母同仇敵愾的幫兇,在四目相對的一瞬間趕緊躲開我的灼灼目光。

於是,那些本來需要預留學生積極參與的分享會,到最後也變成了一場家長的信息交流會。這些分享會的信息也許會通過微信,短信,電話等方式最終去到那個需要信息的人的耳朵裡,但真的有用麼?

我們無從得知。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父母是秘書

你是霸道總裁

在中國35萬赴美研讀高等教育的洪流中,要想得到美國大學的一紙錄取信實在是太難了。

美國頂尖大學要求的中最“現實”的一關就是標準化考試:GPA, TOEFL, SAT, SAT2, AP, IB。即使中國學生提供的GPA弄虛作假早已不是新聞,招生官也習以為常,但是從託福到AP的一系列美國的教育制度制定的標化考試,卻已經要了申請者的老命。

膽子大的想著讓父母掏錢買答案買機經,慫的窮的只有硬著頭皮考啊!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可是,這一切在有了父母幫忙打點之後,又有什麼難度呢?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的普通高中,僅憑學校學習的英語水平是無法達到美國大學要求的115分以上的標準,尤其當補課機構的老師告訴你,別的什麼課外活動都好商量,標化不達標名校是一定不會要你的。

被嚇壞了的同學只好如何從高中的課堂中脫離出來,趕緊補習英語:背單詞,刷真題,做模考。

可是,在短短的2年裡,如何實現英語“質的飛越”?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於是,父母就被派上用場了——托福考位的消息由父母幫忙監控,一有位子就趕緊報名,你只需要埋頭苦讀;讀書說來辛苦,但早上有高營養的早餐已經準備好供“大量消耗腦細胞”的你食用,晚上有父母削好的餐後水果默默地擺在你身後的茶几上,睡前一杯牛奶是必備,因為助眠。

於是,你才有精力每天花上3-4個小時去看看單詞,做做題,依然覺得每天都過得如此勞累。

然而要知道,你的普高朋友們深夜10點在學校還沒下晚自習,而你卻早早的側臥在床上看起了今天的微博熱搜排行。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連續的考試同樣讓你感到窒息,要在父母的陪同下“遠赴”香港,澳門,新加坡,日本甚至美國去考SAT和SAT2。其實無非也就是提前三天到考試地點,爸媽陪著去參觀考場打卡,剩下的時間就是在當地慵懶的準備考試。

考試當天,媽媽幫你準備好鉛筆和乾糧,爸爸最後一次幫你確認所有的文件都已經準備好。你在考場考試,他們在五月的烈日下拿著水和食物焦急的等待著你。

考完SAT,其他那些能夠表現自己學術優秀的考試怎麼辦?

這時候父母早已掏出瞭解好的備考時間表,對於下一個月的學習計劃瞭如指掌。他們瞭解好了所有的補習班的課程,安排了最好的老師和時間,像盡職盡責的秘書一樣為你打點好一切行程,只等霸道總裁的你去知識的海洋裡遨遊。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父母策劃課外活動

“重塑”你的人生軌跡

課外活動同樣是不能忽視的申請的一部分,除了優秀的標化成績,這些軟實力對於申請的結果依然至關重要。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在模擬聯合國已經被你們親愛的學長學姐玩爛掉之後,要想在申請者中脫穎而出又成了你新的煩惱。哦不,是你的父母的煩惱。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要想獲得這些機會,就需要父母的世代社會階級資源積累,需要人文情懷、雄偉抱負、未來領袖氣質,可是,有了父母,這些又怎麼會成為你的攔路石?

從父母認為孩子會感興趣的專業出發,理工科方向就去和NASA前研究員做研究,如果不能夠和美國研究機構合作那至少也是清華北大水平的科學研究團隊;地理地質方向就和XX大學前教授去非洲探秘,去大洋洲,去爪哇島研究生物;人文學科就去農村建圖書館,去捐助希望小學; 藝術設計就開畫展,個展,音樂會,最後把錢全都捐給NGO... ...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不過,令父母頭疼的是美國頂尖大學還需要“持續性”,招生官需要看到申請者從小到大的”堅持“, ”熱情“,”堅定“。這些一年裡”積累“起來的課外活動如何變成自家孩子的“一生追求”呢?

於是,著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的父母又開始重新整理你的人生軌跡。

什麼時候開始就對於人文有了追求?是小學時讀到的高爾基的《在人間》三部曲,還是床頭永遠放著的《安娜卡列尼娜》?或者是小學暑假在倫敦看到的那一場《麥克白》?是什麼時候把自己的救世主的情懷帶到非洲,帶到南美,帶到“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這些都是父母為之頭疼卻不得不為你編造好的故事。

當然,作為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你大可不必出現在這些紛繁的編造中,申請文書裡的感想你的父母都幫你體會過了。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你幾乎不認識那個申請文書裡栩栩如生的自己。一遍遍自我確認後,你必須相信那就是你,而不是那個在床上刷微信微博,看書就困寫字就累的你。

畢竟,要是“倒大黴”碰見學校招生官面試,爸媽可不能再代替你去了。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等待你的

是光環還是質疑?

看了這些,你不高興了,你抬起了下巴,揚了揚你的微信朋友圈截圖和底下無數的贊,眼神交錯的一瞬間,似乎在說:

“那又怎麼樣,我還是拿到了常青藤offer啊,到大學我會好好學習的。”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圖片來自Upenn)

可是,你不知道的是,當能力和環境不對等,等待你的將是對於自己能力的質疑和四年的自我認知煎熬。

美國頂尖大學的同齡人壓力(peer pressure) 要求你不僅兼顧繁重的學業還要在學校活動中展示你的領導力。剛進入大學面對新的生活環境,面對文化的衝擊,面對更加優秀的同齡人,面對寂寞,還有面對突然消失的”秘書“父母,你無所適從。

那點收到錄取信的驕傲,會在開學後的一個月內消失殆盡。

美國頂尖大學裡因為學業壓力和心理壓力結束生命的不在少數,也許就在弦即將撥斷之時,你會回想起申請的過程,或許會懊悔為什麼沒有在申請的時候多鍛鍊自己,哪怕就是多參與自我反省和自我探索過去18年人生的過程也好。

或許你現在會在一個更適合你的專業,學著你更加喜歡的課程,跟一群更加要好的朋友待在一起,給自己的大學四年留學更多美好的回憶。

可惜,人生短暫,這一步,你已經走錯了。

雖然,作為子女,我們是沒有立場去評價我們的父母的。他們的一切都是出於愛我們,希望我們更加優秀,但是在每一個“消失的孩子”的家庭裡,都有一個“喜歡包辦一切的父母”。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斯坦福大學的前教導主任 Julie Lythcott-Haims 對此深有體會。他認為:來自中高產階層的父母們由於太渴望孩子成功、害怕孩子失敗和受苦,以至於正在親手摧毀自己的孩子。耶魯教授的《優秀的綿羊》一書中也多次闡釋過中產階級孩子的思想現狀。

家長們總是在操心孩子的安全——身體安全、心理安全、經濟安全、學業安全、婚姻安全,一些家長甚至把自我都放棄了,一心撲在孩子身上。包辦型的家長會讓孩子失去自我管理、同理心、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韌性和耐心的能力。同時,所有包辦教育的父母其實是對於自己教育的不自信,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不敢放手。

這終究是一場父母和孩子的博弈,而最後的結局一定是以傷害雙方為結局。中美相距千山萬水,失去了直接掌握的父母的失落感和孩子第一次獨立思考的迷失感,終將會在家長和孩子中爆發。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所以,還在做著名校夢卻不肯腳踏實地的你,快醒醒吧,那個背書中擁有著multitask能力,眼觀八方耳聽六路,胸懷大志腳踏實地,有著堅韌不拔和批判性思維的,不是真正的你。那一紙錄取信,也只能代表著父母積累的社會資源,可以好到把你安然無恙的送進頂尖大學,僅此而已。

可是如今,你即將失去這些遁甲和保護,獨自一人踏上這未知征程。

從現在開始,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為了迎接接下來的挑戰,請不要繼續在這些不切實際的喜悅中沉淪。去勇敢的跳出來,看清自己,看清現狀,從現在開始,腳踏實地,還不算太晚。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美國常青藤錄取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