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百年梅州最珍貴的老照片,每一張都令人無比讚歎


鴉片戰爭以後,傳教士大批湧入中國,據維基百科記錄。1850年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的神父將天主教傳入廣東梅州。外國傳教士在梅除從事宗教活動外,還大力開辦教會學校,幫助窮苦人、啟蒙教育,同時用鏡頭記錄下了清末、民國時期梅州大量自然、人文影像。在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數字圖庫就留存了不少的梅州老照片,讓我們得以重溫當時的鄉土風情。

梅城南門下程江、梅江交匯處的碼頭 梅城南門和對出的江面,攝於1893-1904年間。拍攝位置大致在現德龍大橋附近河床上,正處於程江與梅江的交匯處,這個地方是以前老百花洲所在地,名叫烏廖沙,舊時的百花洲好比是南京的秦淮河,是當時著名商業繁華之地。

南門凌風樓,攝於1913年。梅城江北江邊有凌風東路、西路,皆因“凌風樓”而得名。可惜,凌風樓已因梅城擴建而成為歷史記錄。

剛建成的梅江橋,攝於1935年,橋下的梅江水位不高。

鬆口元魁塔,位於梅江北岸,攝於1910年前。從梅城坐船往汕頭約9個小時,途經此塔下。‍‍‍‍

梅城的主街道,攝於1948-1950年間。

墟市入口“人之有恩,可念不可忘。人之有仇,可忘不可念。”攝於1905-1930年間。

客家豆腐攤檔,攝於1905-1930年間。

梅城附近的圍龍屋,攝於1937-1948年間。

通往傳教會的黃塘橋,攝於1893-1904年間。 黃塘百多年前還是梅城的西郊,一條小河蜿蜒從北向南偏西流淌,黃塘橋橫跨小河,以橋為中心,附近是一條三百米的狹小街道,其他地方多為農田。1887年起,傳教士在這裡陸續建教堂,辦醫院和學校,漸漸興旺起來。

1914年6月1日,梅縣教會學校的學生列隊通過黃塘橋。

梅城北門鐵漢樓,攝於1913年。可惜上世紀拆城後,這座鐵漢樓也一併玉石俱焚了,僅餘樓前一條街,叫作元城路。 鐵漢樓和元城路都是為了紀念宋朝諫官劉安世。劉元城為宋哲宗年間從學於司馬光之諫官,因屢以直言進諫而被貶謫梅州。其為人剛正不阿,著名詩人蘇軾稱其為“真鐵漢”。他謫居梅州後,不畏艱難,建書院於城內,開梅州興學辦教育之先河。此後,梅州文教漸興,後人感念其德其才,遂建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