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資深高考評卷人:考場上做到這七點,高考每科還能再加10分!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將來臨,高三的同學和他們的家長又將經歷一次漫長酷熱的 “黑色六月”,其中煎熬,真可謂 “誰解其中味”,怎麼形容也不過分!

漆永祥老師作為一個過來人,同時又自1980年代後期起連續多年參加高考歷史、語文等科目的評卷工作,對考生因缺少答卷經驗而丟分的現象,很有一些遺憾與感慨。他將自己多年來評卷中遇到的卷面問題及迴避之法總結為 “七忌七宜”,期望能給同學們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雖然所舉的例子大多是語文、歷史試卷中的問題,但在各科考試中也具有普遍性。

如果考生能按以下所論答卷,“高考幫你加10分”,就絕非虛語。

一、忌潦草塗抹,宜卷面整潔

這話乍一看,是老生常談。你會說:“什麼呀!我們老師每天也這樣說。我自己也知道,還用你瞎說。”且慢,當你將試卷答完以後,即認為自己的事做完了。但你卻往往忽略了這時你的答卷仍在替代你與閱卷老師對話,閱卷老師看不到你是帥哥還是美眉,他對你除了答案內容正確與否外,就只能在卷面上留下粗淺的印象,所以卷面就是你的臉面。

高考閱卷時,正是我國一年中無論南北都最熱的時節。各省採取的閱卷方式大都是流水作業,也就是說在一週的時間內,一位閱卷老師每天翻來倒去地閱同樣的一道題 (這是保證公平與客觀尺度最有效的方法)。這對閱卷老師而言,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是一種煎熬與折磨,其痛苦一點也不亞於答卷的考生。儘管閱卷老師懷著對考生高度負責的態度來做這項工作,可是當一位老師在炎炎酷熱、精疲身累中打開一份試卷,看到滿篇塗抹、龍飛鳳舞而幾不能識的文字時,如果是你,能有好心情,能判高分嗎?

明白了卷面整潔的重要性,我們再來看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我個人認為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怕時間不夠,急於答卷,故下筆如飛;一種是平日積習已成,潦草慣了,想改也改不過來。從字面看,屬於答卷不潔的情形大致有這麼幾類:

1.或字大如鬥,刺眼欲飛 (男生居多);或字如小米,模糊不清 (女生常見)。

2.或旁行斜上, “一行白鷺上青天”;或直線向下,“飛流直下三千尺”。

3.或疏朗得一字不見一字;或擁擠得一字摞著一字。

4.或塗抹得面目全非,看不清到底寫的是什麼;或到處勾乙打著箭頭,如四至八道地理圖。

無論文科考生還是理科考生,這樣的卷子都很難得高分。

在此,我給大家的書寫建議是:用一般的書寫速度,寫字時可稍用連筆,但必須讓閱卷老師很清晰地認出你的每一個字,絕對不可將一個筆畫很多的字,用一筆將它畫完,像懷素的 “狂草”,這是最忌諱的。另外,字體的大小要以所答內容的多少來定。寫字時,行距要平直並有間隙,清晰而成行,不要上行與下行摻和在一起。卷面儘量不要塗抹,即需塗抹時,在文字中間輕輕劃一道橫線即可,而不是隨便勾上兩筆,或者抹幾個圓蛋蛋、打兩個大叉叉,觸目驚心!

此外,在平時要儘量用沒有線格的白紙來練習寫字的行距與字間距離,基本做到橫直豎齊。做到這點其實並不難,只是現在的學生條件優越,平常寫字用的都是有格子的筆記本,一到考試就寫得歪歪扭扭。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的考生,是不存在這個問題的。

二、忌滿篇錯字,宜減少杜絕

如果說卷面是否整潔是你的臉面,那麼錯別字就像你臉上的瘡疤。一份試卷中有一兩個錯別字,就像青春陽光的臉上長了兩顆 “美麗痘”,極為正常。而如果你的試卷中到處都是錯別字,則像滿瞼長了惡瘡,處處都是膿包。你也可以想象閱卷老師看到後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因此,滿篇錯字,就成了考生應當忌諱的第二大項。

一般而言,錯別字的出現有如下幾類:

1.生僻字。有些同學為了顯示自己有水平,常用一些生僻字詞,以示博學,結果弄巧成拙。

2.無意中出現的錯別字。這在於平時的積累,如果平時就錯別字滿篇,考試時當然會錯。

3.由於緊張或疏忽造成的錯別字。有些同學,一場考試自始至終都高度緊張,腦子裡一片空白,平日熟悉的字詞在考場上就是想不起來,只好臨時亂寫聊以搪塞。

4.繁簡混用造成的錯別字。很多同學在考卷中也寫繁體字,這不應算錯,但最常見的是一個字中繁簡混用,這種 “半簡半繁”字,當然是錯字。

5.最常見也最為不可原諒的,是許多考生平時記筆記或寫字時自造的 “速寫體”,比如將 “問題”“國家”等詞用一種只有自己認識的符號表示,閱卷老師當然就當錯字對待了。

6.在選擇答案時,對一些拿不準的答案故意寫模糊字。例如標準答案可能是 “B”,也可能是 “D”,有的考生就寫一個像 “D”的符號,再在中間輕輕地劃一橫線,讓閱卷老師去猜,那麼我可以告訴你,閱卷老師是不會上這個當的。

7.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書寫外國國名、地名、人名及少數民族人名時,儘管評分標準規定寫同音字不算錯,如 “克倫威爾”可譯寫成 “可倫威而”,但如果將 “馬可波羅”寫成 “媽可波羅”,則會產生滑稽可笑的荒誕效果。

另外,標點符號的正確運用也非常重要,大部分考生都忽略了此點,或一 “逗”到底,或一 “點”到底,沒有其他的標點符號出現,這也會給閱卷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

考生在答卷時,上述現象除了平日習慣寫錯的字無法一時改變過來外,其他多可避免。生僻字最好不用,因為沒有這個必要;考場上要穩定自己的情緒,不要緊張;外國地名、人名等最好仍用課本里的習慣寫法,最為穩妥,即便想不起來,也要用中性穩妥的字詞;要注意標點符號的規範使用;至於你的 “獨創字”,你腦子裡要有一根弦,可千萬不要使用!

三、忌大開天窗,宜設法補漏

“文革”時期出過不少 “白卷英雄”,這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今天的高考中,當然沒有了白卷考生,但 “開天窗”者卻仍大有人在。也就是說,很多考生知道對選擇填空等題儘量寫一個答案去碰運氣,但對問答題及論述題等拿大分的題,卻經常因沒有時間或不知答案而付諸空白,這是考生在答卷時應該忌諱的第三大問題。

同學們可能要問: “既然不知道答案,當然應空白處置。”答曰: “否!否!”考試是考生與考題、自己和閱卷老師心與智的較量,你必須想法贏得閱卷老師對你最大的同情與好感。大家都知道體育比賽最講公平,所有規則都幾乎無懈可擊。然而,在許多球類比賽中還是有 “擦邊球”這樣的說法,甚至在足球比賽中還有所謂的 “合理衝撞”規則。

高考即如同比賽,要儘可能地在考場規則與參考答案允許的範圍內,用一切手段得分 (當然不是讓你抄夾帶或其他形式的作弊),每一分都要竭力爭取,不可輕易放棄。

有的同學也深知 “補白”之法,在試卷中不留空白,但所補乃荒唐亂寫,甚至有些刺眼的字句,這樣會取得反效果。因此 “補白”亦要得法,應對之策,就是前面所述的打 “擦邊球”。舉一個例子:文科考試各科都有材料分析題,實際答案就在材料中。有的同學也不想空白,就將原材料抄一段上去,此大繆也,不能得分。但如果你將材料進行一番組織,或者將材料中的話稍加改變,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儘管所答與正確答案相去甚遠,但老師看了,也會給你一兩分,因為你畢竟用了腦子思考和處理材料了。其他題型也是如此,只要你能 “擦邊”就能得分。但 “擦邊”的意思一是說你得與標準答案多少掛點鉤才行,如果問的是魯迅的散文你答的是巴金的小說,那寫再多也沒用;二是不可荒唐亂寫。正如體育比賽一樣,你做出規則允許之內的小動作是可以的,但出格了就會被裁判逮個正著,黃牌甚至紅牌都有可能出示給你,所以此法最高妙也最危險,一定要謹慎運用。

四、忌越多越好,宜適中穩妥

在考前,老師一般都會囑咐考生說:“要儘量多寫。”因此,有的考生將整個卷面寫得密密麻麻,甚至將抬頭及頁尾也寫滿,有的正面寫不下,還寫在了背面,用各種箭頭標明自己的答案在哪裡,更有甚者違反規定另加紙答題 (這種情況算違紀不能得分),弄得閱卷老師根本找不到哪裡是頭哪裡是尾,或者弄不清哪些是哪道題的答案。現在電腦閱卷,每道題被切割成單獨的一份文檔,如果答錯位置根本找不到答案。這些做法實為大誤,不僅不能得高分,反而畫蛇添足。原因有二:1.高考答案都被總結為一條條精簡的得分點,無論簡答題還是論述題都一樣。閱卷老師在閱卷時不是一字一句地摳著讀,那樣可能一天只能閱十來份卷子。閱卷老師基本上都是快速地找到你的答案的得分點在哪裡和正確與否,而不是依據你寫的量的多少來給分。答案寫得太多,只會將你的得分點句子埋沒在眾多無用的廢話裡,找都找不出來。2.高考試卷是經過科學設計的,一題與一題之間的空白距離足夠你寫完所答的內容。一般而言,

能將空白距離的百分之七八十用適當大小的字寫滿,就已經足夠了。因此,多寫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徒增閱卷老師的煩躁厭惡而已。至於作文,如果寫太多了,不僅不能多得分,還要被扣分。

所以考生在答卷時應該有的放矢,切忌漫無標準,胡拉亂扯。我在這裡講宜 “適中”,是指你答題的量要適可而止。有的考生逮著一道題就使勁兒“灌水”,這種纏鬥之法最不可取。所謂 “穩妥”是指具體內容要穩重妥當。比如你可能對某道題的問題不滿,你可以持不同意見,但你要明白這樣一個前提:考場不是你散佈不滿情緒的地方,有的同學在答題時大肆攻擊自己的母校,或者惡意抨擊社會,咒罵高考制度的不合理等等,惡語相向,毫無見解,當然不可能得分。再如寫作高考作文,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曾經流行寫美文,也就是說你只要多背一些名言警句,多用一些排比抒情的句子,閱卷老師就會給你一個滿意的分數。但現在卻絕對不行。因為一方面閱卷老師水平不一樣,另一方面時代也不同了。現在社會上文風浮泛,人們對此深惡痛絕。因此如果你還是空穴來風、套話連篇,或 “為賦新詞強說愁”,或 “橫空出世莽崑崙”,皆不可取,因為無論是學科知識還是社會經驗,閱卷老師都遠比你豐富,“關公面前耍大刀”,你不吃虧誰吃虧?

反之,如果寫一些真切的感受、道地的分析、精練的語句,則很有可能會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

五、忌下筆求情,宜實力服人

考生在答卷時都試圖博得閱卷老師的同情,這本無可厚非,但許多考生卻不得其法,用最直接、最愚笨、最露骨的語言去博取同情,結果反而招致閱卷老師的反感。這種求情方式,也可歸納為兩種:一種是變相求情。例如在前幾年的高考作文中,有的考生不惜將自己的父母寫成殘疾人,甚至寫自己父母雙亡,試圖用一幅悽慘景象以博得老師的同情。這種騙局被揭穿以後,現在的考生雖已不大用了,但又換了一些方式,比如講在家庭極其困難的情況下,自己如何努力求學;或者說自己對上大學是多麼多麼的渴望等等。另一種是用赤裸裸的語言來求得同情。比如在卷面後寫:“老師,我已經參加了四年高考,今年是我最後一次機會,請高抬貴手!”“老師,我大病初癒,堅持參加考試,答案不理想,請您手下留情!” “老師,我昨晚失眠了,現在頭腦不清,答得不好,請您諒解。”……這其實是最愚蠢荒唐的求情方式。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這樣寫不但不能得到閱卷老師的同情,反而本來想給你一兩分的,最後也不給了。

你參加了四年高考還未考取,說明你太笨;你大病初癒、緊張失眠,說明你身體及心理素質都太差……閱卷老師憑什麼要給你分數?

實際上,閱卷老師在評卷時會有意無意地在你的試卷中儘可能地替你找得分點,沒有一位老師會故意壓分,尤其是經歷過 “黑色六月”的過來人,更是以寬容呵護的心態評卷的。因此,你大可不必說這些既不嚴肅又起反作用的廢話。你應該以實力服人,讓閱卷老師不能不給你找出高分,這才是獲得高分的先決條件。

六、忌僥倖心理,宜心態端正

考生抱有僥倖心理,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正常的,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考題是自己熟悉的內容以取得高分。但也有些考生會採取一些不正常手段,甚至違反考場規定,以希圖取得高分。近些年來,社會上的不正之風也被捲入高考考場,學生隨帶夾帶、抄襲他人、師生勾結作弊等醜惡現象多有揭露。我們都知道,如果有子女或親屬參加高考,教師必須迴避,當年是絕對不能參加高考命題與評卷等相關工作的。但在高考評卷中,有些考生仍想辦法托熟人、親朋或老師,企圖讓閱卷老師幫忙加分。這種情形反映在試卷上,最常見的手段就是:

1.用色彩各異的字跡做標記。比如一會兒用鋼筆,一會兒用圓珠筆,一會兒用鉛筆 (這是考試規則中不允許的)。

2.直接打記號。比如在試卷首頁、尾頁或某一題的開頭、結尾等處寫某一個字詞。

3.故意將自己的准考證號或姓名寫在密封線外以便識別。

那麼,我要告訴你的是,在評卷中發現這些現象時,閱卷老師會將你的試卷作為問題卷子交上去,如果情節嚴重,你的卷子會被當作作弊卷處理。一份卷子的評閱,要經過十數人數道關口的評閱與反覆核檢才能最終完成並確認,想通過閱卷老師幫忙加分,真是 “難於上青天”,你壓根兒就別想。老老實實憑實力拼搏,才是唯一的正途。

七、忌錯誤估分,宜理智估算

此點不關答卷內容,但卻關乎估分與填報志願,所以也重要至極。關於高考志願的填報,多年來人們爭論不休,爭論的焦點就是,到底是考前填報志願好,還是成績出來後再填報志願好。其實兩者各有利弊,很難說清楚哪種更好。如果是考前填志願,就涉及如何正確估分的問題。依據眾多過來人的經驗,我在此提出一些估分的建議,供大家參考:

考試期間,一科考畢,立即轉往下科的應考,不要急於核對答案,因為知道答對與否對當年的高考已經毫無意義 (當然從求知的角度講是另一回事),如果知道自己答錯的題較多,反而會影響下一科考試的情緒,有百弊而無一利。考生家長也應該明白這點,不要在孩子考完一科後就急不可耐地問 “考得怎麼樣”“對的多還是錯的多”“怎麼又發揮失常了”之類的問題。等所有考試結束後,考生可以買一份參考答案,先不要急著看答案,而是認真地按自己的答法再將各科試題做一遍,要儘量完全等同於考試時的答案,憑高三學生驚人的記憶能力,這應該不成問題。等答完後再對標準答案,自己給自己打分。如果公心對待,一般而言,總分誤差可能只在10分上下,應得分數比你的估分只高不低。數學、物理等的成績基本與最後的分數相當,甚至完全相同。最難估分的是語文與文綜等科,其他科的誤差不會太大。

要注意克服兩種弊端:一是過於自信,估分過高,有些同學總覺得自己的答案與參考答案差不多甚至更好,這樣當然就會高估;一是過於自卑,懷疑一切,怎麼都覺得自己的答案與參考答案相去甚遠,這又會把分估得過低。有這兩種心理的同學,最好在估的分出來後,減去或加上20分左右,才是比較客觀的估分。

總之,現行高考體制有諸多的弊端,我們一邊痛恨一邊又不得不正視,但在還沒有一種更好的考試方式的前提下,高考仍然是目前最理想最合理的考試與錄取形式,從眾多優秀的高中畢業生都順利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這一點就可證明。因此,考生在高考時一定要嚴肅對待自己的試卷,如果能儘量克服上述答卷忌諱,真正掌握上述答卷之法,那麼 “高考幫你加10分”就絕非虛語,而是實實在在的 “利市”!

资深高考评卷人:考场上做到这七点,高考每科还能再加10分!

最後,祝高三的同學們高考成功,順利考入理想的大學!

上面這篇文章就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漆永祥老師對於高考卷面問題的經驗總結。漆老師連續多年參加高考歷史、語文等科目的評卷工作,對學生高考中因卷面問題而丟分很是遺憾,因此寫下了這篇文章。

漆永祥老師有著學者的慧眼,在閱卷工作中,總能發現很多問題,包括閱卷中暴露出來的教學和高考命題的問題。他一樣樣去調查思考,寫下很多文章,這些文章影響很大,現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彙集出版——《欲覓金針度與人——語文教育與高考論集》。這裡面收錄了漆老師多年來對於語文教學、高考、閱卷、評分的論述和經驗總結,滿滿都是乾貨。

资深高考评卷人:考场上做到这七点,高考每科还能再加10分!

溫儒敏老師在序言中評價這本書為“實實在在的事情”,教師和學生“能從中獲取很多有利於改進教學和備考的啟示”,以下內容令其印象深刻:

一是對高考作文的研究和建言

二是對北京市高考閱卷工作的經驗總結

三是語文教學不能滿足於 “花式改革”

四是從文獻學者角度看語文教育

顧之川認為“本書彙集了漆永祥教授近年來有關語文教育教學和高考語文的論著,有論文,有訪談,有演講稿,有講義,有序言,有調研報告,可謂精彩紛呈,勝義無限”,“對語文教育和語文高考的許多真知灼見,讀來讓人耳目一新”

原載 《課堂內外·創新作文》(高中版)2015年第5、6期

资深高考评卷人:考场上做到这七点,高考每科还能再加10分!
资深高考评卷人:考场上做到这七点,高考每科还能再加10分!

互動環節

资深高考评卷人:考场上做到这七点,高考每科还能再加10分!

關於高考卷面、閱卷,你有什麼想說的?可以是教學經驗,閱卷經驗,也可以是高分心得,或是簡單的與之有關的回憶。歡迎在本條微信評論區留言互動!

設計:任美玲(實習)

主編:吳海濤

资深高考评卷人:考场上做到这七点,高考每科还能再加10分!

點擊“閱讀原文”,把這本高考高分秘籍帶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