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鴻鵠本無事 焦慮尤可警——由北大校長讀錯字說開去

鴻鵠本無事 焦慮尤可警 ——由北大校長讀錯字說開去

陳士同

隨著時間的推移,北大雙甲子校慶上林校長“鴻鵠、莘莘”讀錯引發的公眾話語場熱鬧的景象日漸降溫,並日趨恢復平靜。全國最高學府雙甲子的校慶本是全球北大人的盛世,身為一校之長面對世界滿懷深情地發表題為《大學是通向未來的橋——在北京大學建校120週年的講話》的主旨演講,道出身為一名老北大人的心聲,也詮釋了在新的歷史時期大學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時代所賦予的使命。就整個演講而言,大學的掌門人質樸的語言,飽含的深情的話語是很接地氣的。可是,由於讀錯了兩個字——鴻鵠的“鵠”讀成“浩”,莘莘學子的“莘”讀成“精”——而讓現場觀眾,乃至對北大投注深情的場外公眾大跌眼鏡。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媒體無孔不入,信息氾濫,世人可以自由宣洩的大時代背景下,“林北大事件”如果不是本人在第一時間通過媒體向國人做出誠懇的道歉,極有可能引發一場話語聲討的公共危機事件。

簡單梳理圍繞該事件,那些自比強勢者以極大的優越感(我不會把字讀錯,比你堂堂的北大校長強),用犀利的筆觸彰顯出“鐵肩擔道義”的捨我其誰的勇毅,酣暢淋漓地向公眾展示了一下“自戀情結”,滿足了一下日益膨脹的“自戀欲”。像“堂堂北大校長,連鴻鵠二字都不認識,這是初中課堂書裡的吧!簡直是“抬”笑大方。北大校長的水平都這樣,可想而知北大都成什麼樣子。林建華,真偉大,一夜成名毀北大。”……從話語看,這些文字似乎在傳遞這樣的信息:北大在林校長的管理下已經江河日下。如果要重振北大雄風,林校長應該拎行李走人。而從很多圍觀者的語氣看,似乎傳達出這樣的意思:林校長所犯的錯誤葬送了北大的大好前程,林校長已經成為北大的罪人。讀著冰冷的檄文,很容易讓人想起一個充滿調侃的故事:大清帝國大興文字獄時,一個落魄的書生感時傷懷即興賦詩“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結果遭來滅門九族的災禍。自秦李斯進諫嬴政焚圖書,埋儒士始,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方式賦予“焚書坑儒”以新意,到清朝則演繹到極致。作為歷史的塵垢,這些本應該被投放到垃圾堆中永遠地封存,可從林校長讀錯字引發的“志士仁人”的激憤情緒,大有“焚書坑儒”死灰復燃的跡象。

就該事件的本身而言,在喜慶莊重的場合,一位最高學府的掌門人面對高級知識分子云集的公眾場合出現初中生可能才犯的錯誤,實屬不該,有傷大雅。可是,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其自身的和外在的原因,都可能存在或然和必然的緣由。在沒有弄清事實的真相之前,口誅筆伐之聲如洪水猛獸般匯聚於一點,大有吞噬而後快之勢,這是否有悖常理。不錯,在事情進入公眾視野之初,感性支配著理性,發發牢騷尚可理解,但對其煽風點火,上綱上線,則就不符合人之常情了。當事件的主角在第一時間以極其誠懇的態度就該事件做出道歉,公眾瞭解了事件的緣起,那些極富“正義感”的勇士們會不會對自己的魯莽與衝動進行反思呢,不得而知。“上中小學時,正趕上文化大革命,教育幾乎停滯了。我所接受的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繫統。幾年沒有課本,老師只是讓背誦語錄和老三篇。”一位學化學的老理工科生,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期沒有接受系統的教育,沒有完整的教材體系供學習之用。基礎教育的碎片化,加之特定歷史環境的影響,出現文字之誤本是尋常之事,本應該給予理解。再說,就該事件本身而言,並沒有引發“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的大事故,僅是讀音之誤,大可不必緊緊抓住辮子不放。可是,就是這種微不足道的小事件,經過好事者的添油加醋大肆渲染之後,則演變成了轟動全國的文化大事件。如果不是當事人及時的撲火,大有星火燎原之勢。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從古至今,自內而外凡食人間煙火者沒有誰可以保證一輩子不出現錯誤,只不過輕重不同而已。“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角度看,既然是一種普遍性的存在規律,每一個局外人在以旁觀者的心態對待別人的錯誤時更應該理性,很難說今天的看客明天不一定就不成為事件的主角。面對已經無法改變的錯誤,如果公眾緊緊抓住把柄不放,併為了滿足自己的臆淫心理而肆意的放大,這種唯恐天下不亂的跳蚤心態只能把簡單問題複雜化,甚至有可能造成惡劣的影響,帶來巨大的損失,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就錯誤而言,它涉及兩個主體——製造錯誤者和審視錯誤者。兩者的立場不同,投注的情感傾向不同,把錯誤造成的影響推向的走勢也就有很大的差異性。錯誤出現時,林校長不是以躲著、藏著、掖著的心態進行迴避,而是勇敢地面對,並坦然地承認。——你們的校長也不是一個完滿的人,也有缺點和不足,也會犯錯誤。我是會努力的,但我還是不能保證今後不會出現類似的錯誤,因為文字上的修煉並非一日之功。像我這個年紀的人,恐怕也很難短時間內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進步了。——讀著一位老人面對公眾像犯了錯誤的小學生寫的檢討書般的文字,每一個準備發表真知灼見者的內心堅冰也會慢慢融化,並保持緘默。

俗語云:“能饒人處且饒人。”此處用“饒”稍顯苦澀,但是品讀那些圍觀拍磚者犀利的言辭,大有聲討“禍國殃民”的罪人之味。人是很複雜的社會性動物。這種複雜性表現在對待事物,處理問題時一般不會以“天平稱物”的原則,而是採取有差別對待的方式。這種完全出於自我喜惡心理對社會世事進行評判,自然會助燃一些不可預知性事件的蔓延。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如果公眾能夠寬以待人,嚴於律己,社會就會變得和諧融洽。反之,惡語相向的相互攻訐只會把社會搞得烏煙瘴氣。不論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還是處理國家與國家的關係,只能以無差別的方式對待,才有可能把事態向好的方向導引。縱觀針對北大校長讀錯字圍觀者的態度,很多人儼然是以阿Q比賽嚼蝨子的心理為基礎發表宏論。——我雖然不是校長名人,但我能夠讀準字音,我就比你強,所以我就掌握了話語權。——正是這種心理的作祟,才催生出遑遑評論滿天飛的熱鬧。

誠然,在一個話語相對開放的時代,每一個人都公平地享有使用話語權的機會和權利。而獨立思想,自由精神的倡導,讓很多人把自己擁有的話語權發揮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這本無可厚非,關鍵是如何理性地使用自己的權利,儘量能夠為社會傳遞正面有益的信息。北大校慶,對高校建設與發展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校長的講話所傳遞出來的信息對公眾全方位瞭解北大的昨天、今天及未來的發展方向起著很好的導向作用。可是,因為校長致辭中出現了錯誤,這些信息的價值被一群吃瓜群眾的聒噪給遮蔽了。就像林校長不無痛心所言:“真正讓我感到失望和內疚的是我的這個錯誤所引起的關注,使人們忽視了我希望通過致詞讓大家理解的思想——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能讓我們走向未來的是堅定的信心,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直面未來的行動。”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北大校長致辭出錯事件可以說是社會生活中諸多事件中的黑天鵝事件。既成的事實無法改變,每一個圍觀者打算拍磚時,如果能夠多一份理性,面對“所有的重要講話,也包括提到的《校長觀點:大學的改革與未來》一書都是自己主筆”的勤勉校長時,用語也許就會平和溫婉了許多。也只有這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思想才能化育更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