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悼梅文——永遠懷念梅姐

冬去春來,此時的北京和往年並沒有什麼不同。四中院也一如既往地忙碌著,立案、審判、執行、綜合部門的同事們都在崗位上爭分奪秒,一切都看上去那麼正常。但寂靜的夜晚總是提醒人們,法院大樓里加班的燈光少了一盞,那扇窗口再也不會搖曳著明亮溫暖,取而代之的是永遠的寂滅。

梅姐。

悼梅文——永遠懷念梅姐

當我落筆沉重地寫下這兩個字的時候,終於真真切切地意識到,這親切的呼喚再也換不回一聲親親熱熱地“哎”了。

為誰成早秀 不待作年芳

生前,梅姐是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綜合辦公室副主任,主管財務,可是她身上沒有拒人千里之外的磁場,而總是笑意盈盈,和藹可親。剛剛入職的年輕人還會叫一聲“梅主任”,時間一長,便也隨著大家一起叫了“梅姐”,但恭敬之情絲毫不減,卻增添了許多親近之意。

梅姐,是跨區法院建設路上平凡的一份子,但是她以工匠精神對待著每一件小事照料著大家的大事小情。她總是愛嘮叨,和每名普通家長一樣,有操不完的心,甚至看到年輕人的辦公桌有些髒亂都忍不住提醒兩句,讓重要的票據、案卷井然有序;高度扁平化的內設機構設置,使一人多崗、一崗多職成為一種新常態。她負責的財務工作,並不只是坐在辦公室裡審批簽字,而是一樁樁一件件事必躬親。理髮室、洗衣房、後勤物業的部分工作同樣使她忙忙叨叨。同事見面,她打招呼的方式也透著家常味:“理髮室最近怎麼樣,這個師傅的手藝還可以嗎?”要麼就是“洗衣房的師傅請病假了,這兩天可別去洗制服了,白跑。”讓人覺得親近又感慨她時刻把工作掛在心上,時刻掌握同事們的心聲,以便提供更好的保障服務。

正是這樣平凡、質樸的大姐,又是無可取代的,她是四中院事無鉅細的“大管家”,是同事們親切的“梅姐”,是領導決策的“巧智囊”。

勤懇作為甘奉獻 不為繁華易素心

自2005年調入北京鐵路運輸中級法院開始,梅姐就負責財會工作,2012年鐵路法院由北京鐵路局劃歸市高級法院指導,在由企業向行政機關轉制的過程中,她白手起家,完成了會計制度的修改完善,實現財務管理無縫對接;2014年底四中院掛牌成立,接踵而至的改革任務意味著在財務上都面臨著重大的變革,在沒有經驗作為參照,沒有先例可以遵循的情況下,為了讓財物工作更加規範,她加班加點,整合建立了財務管理制度,探索會計工作基礎規範化經驗,為財務工作規範化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中院是法院內設機構改革的探路者,綜合職能部門高度扁平化。作為綜合辦公室副主任,梅姐帶領兩名組員承擔財務、資產、工會等多項職能,這是真正的任務艱鉅,責任重大。面臨著案件數量大幅增加的現實問題,為了便利群眾訴訟、提升法院工作效率,梅姐積極與銀行溝通,推動訴訟服務大廳收費窗口的設立;為保障執行辦案效率及案款收發安全,積極做好執行案款新系統與案款財務軟件銜接,她帶領組員每年完成數十次執行案款百餘個賬戶的對賬工作;為確保案款賬目無誤,她逐案逐項核對年末結餘,及時挽回了320萬元的損失……服務保障好評如潮的背後,是她忙碌的身影:7點就到單位開始工作,忙到中午12點半以後才匆匆吃口午飯,不免時常錯過午休;為趕工作進度,同時嚴格遵守財務文檔保管紀律,她只得在辦公室看賬冊到深夜,在摺疊床上將就一宿是常有的事……

感動之餘,不禁發人深省,是什麼樣的內在力量催動著梅姐這樣勤懇勞碌:日常工作和家庭責任已經足夠辛苦,為什麼還要在工作間隙擠出時間刻苦複習考試,成為全北京市法院系統唯一一位高級會計師?人民法院是司法機關,審判職能才是主角,而綜合部門是默默付出的綠葉,一個“配角”為什麼要如此身先士卒?財務主管的本職工作已經足夠瑣碎勞累,為什麼還要主動創新財務制度,給疲勞不堪的自己再添上許多負擔?梅姐已經年近五旬,作為中層領導,很多事務性的工作交給年輕人去做就行了,為什麼還要事無鉅細,親力親為?梅姐啊,您不累嗎?

這不得不說起梅姐的一篇隨筆,題目已經記不清了,內容是記述一位業務上將她領進門的老會計。心細如髮的梅姐不僅將業務技巧盡數掌握,而且對老會計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關愛同事的日常舉動盡收眼底,記在心中,並且在文末感慨,要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在工作中以老會計的言行作為鞭策激勵自己。這大概就是梅姐內心深處的動力,一片歷盡繁華仍堅定不移的初心。現在我們可以毫不遲疑地說一聲,梅姐,一生甘願奉獻,梅姐,一生踐行初心。

其人如梅 暗香如故

梅姐走了,同事們常在一起懷念她。這也難怪,梅姐多年如一日地以法院為家,以辦公室為家,院裡處處都鐫刻著她的痕跡,大家在一起觸景生情,不免黯然。聊得多了大家發現,梅姐短暫的一生沒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沒有足以催人淚下的歷史,但是所有人說起梅姐關心同事、愛崗敬業的小事,卻都滔滔不絕:

她生病住院,卻還將500多頁的尚未完成的財務內控制度帶到病房去逐條修改,拖著病體為法院操勞,牽掛著同事們的吃穿用行;單位裡的理髮室、洗衣房的大事小情全都要過問梅姐,再瑣碎繁雜她心裡都有一把明鏡;單位裡年輕人結婚,她幫忙佈置現場、張羅婚慶的各項禮俗;同事的家人生病,她幾次三番前往慰問,握著病人的手再三叮囑;年輕人住房問題難以解決,她就到處幫著打聽,看哪裡有合適的房源;甚至大姑娘小夥子找不到對象,她也跟著著急……

記得公車改革落地時,班車取消,梅姐心急如焚,其實她家並不遠,上下班路程也就十幾分鍾,但是她擔心的是住在遠郊的年輕人們。她和原班車公司協商,希望能讓大家以個人名義自費租車;她主動研究不太熟悉的網絡平臺,試圖找出物美價廉的自費通勤路線推薦給大家;她甚至和網絡班車運營公司協調,看看能不能就近開一條線路……然而種種方案最終還是由於人少價高而以失敗告終。年輕人們都表示理解,也很感謝梅姐作出的努力,但梅姐似乎因此而心懷愧疚,每逢下半時遇到家遠路賭的同事,總要歉意地一笑,再解釋一番:“實在是沒辦法啦,班車公司不答應啊,沒給大家協調好,辛苦大家了。”其實梅姐,這跟您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遠遠不是一位熱心同事所能比擬的,每一個人都將她看做自己的知心大姐,一個朝夕相處的親人。一位法警隊的小同志深情地說:“贏得一個人的好評很容易,讓所有人都說好才最難得。”是啊,老話說“眾口難調”,可是梅姐,她做到了。她像春雨一樣,無聲地滋潤著每一個同事的心田,她像寒梅,縱使風姿不再,也留一縷暗香如故。

2018年2月1日,時近春節,還有半個月就是幸福團圓的日子,梅姐,卻永遠地離開了她的家人、朋友和一直熱愛與堅守的崗位。唐人詠梅“一朵忽先發,百花皆後春。”但是梅姐,卻再也見不到百花盛開,這個春天,因為少了她而黯然。我們永遠懷念梅姐,並且永遠在心間鐫刻一個名字,梅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