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歸去來》:一半是讚美詩,一半是手術刀

看電視

在《歸去來》中,導演劉江進行創作上的一種新嘗試——如何用他擅長的都市家庭與情感題材,來兜裹批判意識。展現當下年輕人遵循內心、反抗不勞而獲等舊有規則的同時,又有著手術刀般的犀利,《歸去來》已經接近了當下現實題材所能抵達的邊界。

文 | 韓浩月

經過第一集頗具校園懷舊風的基調奠定,和第二集角色關係的鋪陳與敘事視角的調整之後,《歸去來》後面的劇情如剝掉第一層皮的洋蔥一樣,讓觀眾真正感受到了味道。

這是一部元素眾多、且有一定懸疑色彩的現實主義大劇,導演劉江試圖通過該劇,來進行創作上的一種新嘗試——如何用他擅長的都市家庭與情感題材,來兜裹《歸去來》的批判意識。

這部敘事順暢的、娛樂性強的、散發著熟悉氣息的作品,其實藏著不小的解讀空間。

直白與含蓄:

敘事策略背後的良苦用心

劉江是位平民導演,除了在《黎明之前》有著炫技式對形式與畫面的個性強調之外,他的大多數代表作如《媳婦的美好時代》、《咱們結婚吧》等都十分接地氣。在直白的敘事當中融入鮮活的時代氣息以及樸素的價值觀,是劉江最為擅長做的事。

《歸去來》:一半是讚美詩,一半是手術刀

《歸去來》延續了劉江在故事表現上的一貫作風,他用近乎直給的方式,為《歸去來》的開場故事注入了大信息量,在人物出場與個性設定上,省略了繁文縟節,簡潔明快地讓角色“人設”迅速普及到觀眾那裡。

在觀眾開始為故事怎麼講有了擔心之後,《歸去來》如激流入海,開始進行平緩的細節刻畫。

《歸去來》的鏡頭對準的是海外留學生。它既不是《北京人在紐約》的復刻版,也不是《北京遇上西雅圖》的仿照版。

如果給這個故事進行定位,或許可用這樣一個說法:這是一個給“官二代”、“富二代”翻案的電視劇,再進一步,也可以將其形容為:這是一部展現當下年輕人遵循內心、反抗不勞而獲等舊有規則的勵志故事。

《歸去來》:一半是讚美詩,一半是手術刀

唐嫣飾演的蕭清,父親是一位反貪局檢察官。羅晉飾演的書澈,父親是一位副市長。許齡月飾演的繆盈,父親是一位富商……

非官即富,這已經使得劇作進入了敏感地帶,而對“官二代”與“富二代”進行平民化塑造,對官員、富商進行樸素的人性還原,無疑是《歸去來》採取的最好脫敏方式,恰恰,如此處理,也為電視劇袒露自己的價值觀鋪平了道路。

《歸去來》:一半是讚美詩,一半是手術刀

《歸去來》:一半是讚美詩,一半是手術刀

醜化在外留學的“官二代”與“富二代”已經成為一種思維慣性,但這一群體真的不存在另外一種可能嗎?

《歸去來》為幾位年輕人身上賦予了活力、單純、個性、堅持自我等元素,並“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來映襯他們父輩身上的複雜、困惑、焦慮、恐懼……

如果觀眾感受到了一洋之隔兩代中國人的矛盾與分歧,發現了輕鬆故事背後的含蓄批判與沉重表達,那麼就算搞懂了創作者的良苦用心。

臣服與反抗:

為年輕人樹立正向引導

《歸去來》把鏡頭對準留學生群體,是因為在這些年輕人,在異國他鄉,脫離了固有的環境與家長的掌控之後,開始有了自我意識的覺醒。重新發現自我,培養獨立人格,擁有完全屬於自己的生活,成為幾名年輕人的一致追求。

《歸去來》:一半是讚美詩,一半是手術刀

父親的身份,家庭的富養,優渥的成長環境,使得《歸去來》幾位主角身上,幾乎看不到任何與貪婪、慾壑難填、囂張跋扈等詞彙相關的氣質。

清湯掛麵式的蕭清,外柔內剛,堅持原則,在明知可以違規幫書澈逃離交警處罰的狀況下,還是選擇尊重事實,這是可貴的誠實品質。繆盈有瓊瑤女主角的氣質,但內心有分寸,有溫度也有理性,拒絕曖昧,與寧鳴保持合理距離,令人產生尊重之感。

《歸去來》:一半是讚美詩,一半是手術刀

相對而言,書澈身上的痛苦成分大一些,他在處理父親不著聲色為他“開疆闢土”這個問題時,一方面感激於父愛的“大愛無聲”,一方面又承受著良心的拷問。

但書澈並沒有因痛苦而變成隨波逐流的浮萍,他懂得紮下自己的根,懂得如何堅定底反抗,因此,他身上最鮮明的標識,不是“痛苦”而是“可貴”。

《歸去來》試圖在呈現年輕人身上的“貴族”品性。真正的貴族需要三代人的不懈培養,第一代人打下物質基礎,第二代人進行精神教誨,第三代人強化反思與提升……

對於副市長、檢察官和富商而言,他們的境界處在第一代人與第二代人之間,這幾位父親,有了權勢與財富,也身不由己地在規則圈子內外進行“錢權交易”,但他們的內心顯然是不安的,他們在尋找各種理由安慰自己,但因為反思能力的不足,他們沒法做到在他們這一代擁有高貴的品性。

《歸去來》:一半是讚美詩,一半是手術刀

希望在年輕人那裡。在臣服於父輩還是勇敢反抗父輩方面,他們選擇了後者。儘管有不少人會覺得,“龍生龍、鳳生鳳,貪官富豪的後代成壞人的幾率會很高”,但不排除這樣一種可能:

當下年輕人的財富觀,已經可以走出物質匱乏陰影,他們的學識與視野,也可以幫助他們來分辨成為寄生蟲還是成為奮鬥者的意義。

時代在千變萬化,人性的幽暗是否也會有部分轉化到陽光之下?對於這個問題,我持信任態度,因為,唯有克服那些本就不該存在的佔有與掠奪,人們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真實的幸福。

《歸去來》:一半是讚美詩,一半是手術刀

《歸去來》拍的是留學生,但價值傾向卻是面對整個年輕人群體的,它的正向引導作用明顯且強大,電視劇從情節到人物再到價值觀,都有嚴謹的邏輯性,經得住揣摩。

讚美與批判:

現實題材的價值觀應當涇渭分明

如果有觀眾從《歸去來》中看到了《人民的名義》的味道,是不是有些驚訝?事實上隨著劇情的深入,“反腐”主題正如海面下的冰山一樣逐漸浮現出來。只不過,《歸去來》的多主題齊頭並進,削弱了“反腐”主題的鋒芒,但有心的觀眾仍能發現,《歸去來》的批判力度並不小。

《歸去來》:一半是讚美詩,一半是手術刀

不可否認地是,《歸去來》首先是一部讚美青春、讚美年輕人、讚美生活、讚美奮鬥的劇,這是最當之無愧的主旋律。

作為現實題材劇,批判當然也很重要,但在美的洪流中,劇作所批判的醜,就會變得不再那麼重要,在對比之下,觀眾無疑可以輕鬆地作出選擇,是站在健康、陽光、充滿希望的這一邊,還是站在膽怯、不安、憂心忡忡的那一邊。

對於年輕人精神新世界的肯定,讓《歸去來》擁有了讚美詩的功效,而對於舊秩序、舊觀念乃至於腐敗的批判,《歸去來》又有著手術刀般的犀利。

一半是讚美詩,一半是手術刀,《歸去來》擁有“溫柔與疼痛”的兩種屬性,時不時地讓人五味雜陳、心生感慨。

《歸去來》:一半是讚美詩,一半是手術刀

《歸去來》融合了多種類型元素,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劇作的主題概念,但在價值觀呈現上卻是涇渭分明的。

這種涇渭分明,在觀眾正確理解人物與劇情上,是有很大幫助的,這也是為什麼《歸去來》能夠一直吸引人看下去的原因——涇渭分明的價值觀也如同是一柄手術刀,它精準地刺破了劇集不停構築的懸疑,這創造了一種觀賞快感。在對觀眾心理的把握上,《歸去來》是穩且準的。

在觀看的過程中不斷去體會,或能幫助觀眾真正發現《歸去來》的看點究竟在哪裡。在可以言說與不可言說之間,《歸去來》已經接近了當下現實題材所能抵達的邊界。

能在娛樂效果、商業訴求、內涵表達上統一到現在這個程度,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