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中國四大訟師,方唐鏡位居第二,第一跟方唐鏡是死對頭

說起方唐鏡,我們大多數人首先會想到周星馳的電影《

九品芝麻官》中的方唐鏡,憑藉一張嘴,就能把黑的說成白的,白的說成黑的,顛倒黑白。那麼,歷史有真的有方唐鏡這個人物嗎?他的為人是如何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下中國四大訟師

中國四大訟師,方唐鏡位居第二,第一跟方唐鏡是死對頭

自古官大民小、官爺民子,廣東老人家有句口頭禪∶“生不入官門,死不入地獄”,未見官已先打三十大板,若非有秀才功名在身,青天老公祖在上,草頭民弱都要跪得個七暈八素的,目不識丁者還要找人代寫訟紙,如此深邃的衙門大堂,就有了訟師的出現了。訟師是中國古代歷來訴訟案件中的重要角色,這一角色不但可以左右案件的勝敗輸贏,而且對原告與被告雙方的生死都起著生殺予奪的大權。一張嘴就可以草菅人命,同樣的一張嘴也可以力挽狂瀾,這就是訟師的力量。所以,執掌生死的訟師也就有好有壞。本詞條詳列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位訟師以及他們的事蹟和風格。

中國四大訟師,方唐鏡位居第二,第一跟方唐鏡是死對頭

人稱“鐵嘴銅牙,扭盡六壬”,手搖白紙扇,把那堂堂七品縣官問得個啞口無言,貧苦弱勢的老百姓就是因為有了這“四大訟師”才有可能挽回他們應得的那小小公道。這“四大訟師”分別就是大名鼎鼎的“陳夢吉”、“方唐鏡”、“何淡如”和“劉華東”

中國四大訟師,方唐鏡位居第二,第一跟方唐鏡是死對頭

陳夢吉

清末廣東民間第一狀師,四大訟師之首,敢稱“扭計祖宗”,其功力與智慧已被嶺南民間視之為神了。陳夢吉,為清代廣東順德人士,是南宋陳鳳台第七子陳仁翁的後裔。傳說自幼經歷已十分傳奇,剛出生時竟然不哭不鬧,家人都以為天生聾啞,後經高人教化,其過人天賦、才華橫溢漸漸顯露。後來在廣州城成為傳誦一時的“橋王之王”。陳夢吉為清朝末年廣東民間第一狀師,四大訟師之首,敢稱「扭計祖宗」,其功力與智慧已被嶺南民間視之為神了。是南宋陳鳳台第七子陳仁翁的後裔。陳夢吉自小聰明過人。他幼年喪父,歷經艱辛,養成了同情弱小、憎恨豪強的思想品格。他機敏、無私地奉獻才智,為當地百姓伸冤雪憤,疏解生活煩難,從而深受百姓的喜愛與誇讚。於是,關於他的故事便流傳開來。

中國四大訟師,方唐鏡位居第二,第一跟方唐鏡是死對頭

陳夢吉

傳說自幼經歷已十分傳奇,剛出生時竟然不哭不鬧,家人都以為天生聾啞,後經高人教化,其過人天賦、才華橫溢漸漸顯露。後來在廣州城成為傳誦一時的「扭計祖宗」、「橋王之王」。此「橋」字在粵語中就是「點子」之意,越聰明機靈之人想的辦法就越多,古怪刁鑽、稀奇古怪,往往出人意表。「陳夢吉」的傳說中不乏這位祖宗級大師的經典故事,由於他的點子之妙之多冠絕羊城,他自然也就被譽為「橋王之王」了。

中國四大訟師,方唐鏡位居第二,第一跟方唐鏡是死對頭

影視作品中的陳夢吉

「陳夢吉」公的處世哲學就是「使天下人信之,必使先自信」,他對「信」的理解就是「騙」,在公堂上要駁倒青天大老爺和悠悠眾口,就是要所有人都認為自己講的就是真理,一萬個正確,就算自己講的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也要說得天花亂墜,人人俯首拜服。而要「使天下人信之」,就必須連自己都相信太陽是從西邊出來的。總之到最後自己說的自己怎麼都相信,恐怕很快也會得精神病了。若非有這「扭計祖宗」的天縱聰明,恐怕其他人不能輕易辦到。

廣東民間傳說中的「方唐鏡」與「陳夢吉」乃是死對頭,前者乃衙門刁鑽師爺,平時自命足智多謀,作為官老爺的「白紙扇」,與訟師陳夢吉少不免就有交鋒了。粵語黑白殘片的「陳夢吉」系列就有很多這樣優秀的品目,兩人的鬥智奇謀,觀眾看時既覺得「屎橋師爺」的精明惡毒,又被聰明機靈的「橋王之王」所折服。二人的對決就像高深的圍棋佈局,絲絲入扣,連環穿心,差之毫釐,就滿盤皆輸。

中國四大訟師,方唐鏡位居第二,第一跟方唐鏡是死對頭

影視作品方唐鏡PK陳夢吉

方唐鏡

方唐鏡,(1845年-1900年)清朝末年著名狀師,廣東新會外海潮蓮(今屬江門市蓬江區)人。方在廣東民間傳說中以刁鑽精怪,與衙門勾結欺壓百姓而聞名,人稱"扭計師爺",常在陳夢吉故事中以反面形象出現,一張鐵咀能扭轉黑白、顛倒是非,故綽號“荒唐鏡”。滿清舉人,情性高傲,尖酸刻薄,目中無人,死要面子,注重排場,乃保守舊勢力的代表。曾因打下太多昧良心的官司,至令幼子無端夭折,此後定下“三不打”原則,又勤做善事大積陰德,只為求搏得一兒半子。他與陳家素有宿怨,生平只有一敗,就是敗在陳夢吉父親手下,故立誓非要在公堂上擊敗陳夢吉不可。雖然方堂鏡自覺文才與計謀都遠勝陳夢吉,卻總被對方搶去風頭,在小舅趙貴成的唉使下,經常設局欲誣衊他和暗算他,惜烏龍百出,自討苦吃,詭計屢被陳夢吉揭破。他娶有三位妻妾,表面盡享齊人之福,但實則因幼子夭折一事早已與正室名存實亡,巴辣嬌寵的二妾又對他掌控甚嚴,只有大妾沈薇,才是他真心所愛,認為她是自己最好的聆聽者。

中國四大訟師,方唐鏡位居第二,第一跟方唐鏡是死對頭

影視作品中的方唐鏡

中國四大訟師,方唐鏡位居第二,第一跟方唐鏡是死對頭

何淡如

何淡如(1820-1913),名何又雄,字淡如,以字行。廣東省南海縣(今佛山市郊區瀾石鎮)灣華村灣何坊人。讀書時名文雄,因替人當槍手(代替別人考試)到試院考試,被考官識破,於是被開除學籍。清代,“學而優則仕”觀念極深,處身於這種世俗意識的何淡如被學校開除學籍,等於被切斷仕途之路,以後想當官都很難,所以他自嘲似的把“文”字刪去頭上一點,改為“又”字,故名又雄。又以淡如之別字配之,還把自己老婆的名字改為人菊,取“人淡如菊”詩句之義。1862年(同治元年)舉人。

初任廣東肇慶府高要縣教諭,後以學廉設館省城(今廣州市)龍津義學,開筵講課,授徒日眾,以書文名於時。其後即在港九以教學為生。他講課生動有趣,深入淺出,學生很喜歡聽他的課,所以聽者益眾,名噪一時。據說何淡如文思敏捷,寫作不假思索,落筆若春蠶蝕葉,紙振有聲,頃刻脫稿。有些作品(如對聯)更是衝口而成,因沒有及時記錄,是以散失不少。

中國四大訟師,方唐鏡位居第二,第一跟方唐鏡是死對頭

何淡如擅作聯語,尤以廣東方言(亦稱粵語、廣州話)寫諧聯著稱,不露半點斧鑿痕跡,當時頗負盛名。所撰對聯極為廣州市井小民所傳誦,其詩其文亦有傳世,然至今所見不多。大概因為其作品多被視為非大雅之作,故生前未見結集。其作品星散四處,只在《嶺南即事》一書中選錄有對聯,此外,散見在民間的口傳耳聞中而已。又善書法,閒涉繪事,自饒風趣。何談如一鱗半爪的作品,流傳民間逾百年。其諧詩、諧聯、妙批雅俗共賞。工妙之處,令人捧腹。時人稱之為“幽默大師”。

劉華東

劉華東(1778年-1841年),字子旭、三山,號三柳居士。近代著名戲曲作家,著有《六國大封相》一劇。清末“廣東四大狀師”之一。原籍福建,因父來粵從事鹽運,便入籍番禺。 清嘉慶六年(1801)舉人。其詩文縱橫奇譎,不入常套,有“文怪”之稱。亦工書、擅畫。晚年窮困潦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