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第一,三色珠的規定

三色珠是對蝕花瑪瑙珠(etched carnelian beads,蝕花玉髓珠)一種特殊工藝類型的簡便的稱法,指珠體表面同時呈現三種不同色彩構成裝飾圖案的蝕花瑪瑙珠(圖01.)。

筆者曾在《喜馬拉雅天珠》一書中對瑟珠(dZi,天珠)系列中的三色措思有過專門的小節,但沒有對全部不同系列蝕花工藝的三色珠進行分類。本文將迄今可見的所有蝕花工藝製作的瑪瑙玉髓珠中的三色珠納入分類,今後如有新的資料出現,可在此框架下調整。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圖01. 三色蝕花瑪瑙珠概覽

三色珠一般為瑪瑙玉髓材質 圖案和色彩為人工蝕花

這種珠子由三種不同顏色構成珠子表面的裝飾圖案

目前可見的資料包括瑟珠系列的三色措思

尼泊爾線珠系列的三色珠

孟加拉系列的三色珠

東南亞系列的三色珠

緬甸所謂邦提克珠目前未見三色珠

————— ❉ ❉ ❉ —————

第二,三色珠的分類和地域分佈

不同系列的三色珠有一定的地域分佈範圍,儘管不排除古代貿易交流造成珠子的流通,一些三色珠的原產地和文化歸屬也還不明確,但是就珠子表面裝飾風格的不同和工藝製作的明顯區別,三色珠仍可按照其流行的大致地域範圍進行分類,而地域性區別則大多與不同的工藝傳統和文化背景關聯。

按照珠子所屬的(與文化背景相關的)地域分類,三色珠包括,1 .瑟珠系之三色措思。所謂瑟珠是指一般稱為“天珠”的藏傳珠飾,天珠最初的文化背景應為一度稱雄西藏西部、包括喜馬拉雅山南麓(現印度和巴基斯坦境內)和中亞部分地方的象雄古國或者與象雄苯教有關的文化歸屬,而非起源於古代吐蕃(藏族)。措思是瑟珠系列中的一個大類,其製作工藝和裝飾風格區別於瑟珠系列中所謂“至純天珠”,而三色措思則是措思中的特殊類型。措思在藏民族心目中稍次於至純天珠,但同樣受藏民族世代珍愛(圖02.)。

2 .尼泊爾系三色珠。該系列也同時歸入瑟珠系,因由千百年來藏文化將其視為瑟珠系列之瓊瑟(chung dZi,線珠)。這類珠子大多出自尼泊爾和後藏(西藏日喀則地區),坊間習慣稱為“尼泊爾線珠”(圖03.)。

3 .孟加拉系三色珠。孟加拉系蝕花珠是近年在各種資料日漸豐富的情況下,收藏家和珠商根據實踐和長期積累的經驗總結出來的一個類型。孟加拉蝕花珠的工藝、材質、裝飾風格和珠子的器型都區別於其他蝕花珠系列,其質感較接近瑟珠系之至純天珠。孟加拉的蝕花珠包括三色珠和雙色蝕花珠,三色珠是其中的特殊類型(圖4.)。

4 .東南亞系三色珠。東南亞系蝕花珠是蝕花瑪瑙的一個大類,隨著日漸豐富的考古資料和民間收藏,對其實踐和理論的認知都有待完善。該系列三色珠的地域分佈實際很有限,目前資料僅限緬甸和泰國一些地方,年代和地域對應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幾個古國和古代文化(圖05.)。泰國北碧府的考古發掘曾出土有三色珠,包括羊角形三色珠,珠子的考古編年為公元前500前後。這一時期早於古驃國(Pyu),其文化背景可能與古驃人南下緬甸之前就生活在緬甸伊洛瓦底江周邊和現今泰國部分地方的孟人(Mon)有關(圖6.)。

此外,三色珠按照珠子的形制分類包括,①.長管形三色珠。其中又可分兩種形制,一是兩端略收、中段略鼓的長管,尼泊爾線珠和瑟珠系之措思多為此種形制,東南亞系也時有見到,但形制比例略有不同;另一種為直管,古代緬甸和泰國的三色珠可見,尼泊爾系和措思目前未見。②.羊角形三色珠。這種形制的三色珠在尼泊爾系、東南亞系和孟加拉系都可見,瑟珠系之三色措思罕見,目前資料僅見一二例。③.圓珠。目前僅見於東南亞系三色珠。④.特殊形制的三色珠。錐形墜和異形珠,罕見(圖07.)。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圖02. 三色措思

措思為瑟珠(天珠)系列之一種

此類珠子大多為雙色蝕花工藝 三色措思相對少見

三色措思大多為長管形制

羊角形和短桶形三色措思罕見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圖03. 尼泊爾系三色珠

這類三色珠多為線珠 即線裝飾圖案的珠子

因大多出自尼泊爾 坊間稱為尼泊爾線珠

由於受藏民族推崇和在藏區上千年的流傳

該系列也歸入瑟珠系 藏族稱為“瓊瑟”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圖04. 孟加拉系三色珠

孟加拉系蝕花珠是藏家和珠商長期實踐

新近總結出來的一個系列

目前可見的孟加拉蝕花珠數量有限

其工藝 形制及裝飾特徵都區別於其他蝕花系列

材質和工藝較接近瑟珠之至純天珠

其中雙色的孟加拉蝕花珠形制和色彩都較豐富

三色蝕花珠較罕見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圖05. 東南亞系三色珠

東南亞系蝕花珠是蝕花瑪瑙的一個大類

該系列近年的考古資料和民間收藏日漸豐富

這類蝕花珠分屬古代東南亞古國不同時期

珠子大多為線裝飾圖案

色彩豔麗 形制硬朗 工藝精湛 頗受藏家推崇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圖6. 考古發掘出土的三色蝕花珠

珠子經正式考古發掘

出土於泰國西南部北碧府

珠子的考古編年為公元前500年

現藏泰國國家博物館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圖07. 不同形制的三色珠

這些三色珠來自不同的蝕花系列和地域分佈

珠子的形制和圖案大多有其符號意義

風格差異與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工匠傳統有關

長管形制較為常見 羊角形珠相對少見

圓珠和異形珠罕見

————— ❉ ❉ ❉ —————

第三,三色珠的工藝

三色珠工藝是蝕花瑪瑙的一種,三色珠的表面裝飾效果由蝕花工藝造成。但不同系列的三色珠並非由同一種工藝流程製作而成,其製作方式和(蝕花)染色劑配方與所在地域的工藝傳統有關。按照貝克博士(見作者《喜馬拉雅天珠》一書)對蝕花瑪瑙工藝的總結和分類,蝕花工藝可分為型一和型二兩種,型一是在天然石頭(紅玉髓)上施加白色(染劑)圖案,即紅地白花;型二是將紅玉髓經過“白化”,再施加圖案(圖08.)。此二種技術類型一般不呈現三色效果。

艾賓豪斯先生(見作者《喜馬拉雅天珠》一書)則在以上二種工藝類型之外又演繹出型三,即在天然石頭(紅玉髓)上同時施加黑色和白色兩種染色劑畫花,與未經染色劑覆蓋的(天然底色)部分一同構成珠體表面圖案,其圖案呈現三種顏色,即黑色、白色和天然底色。這種工藝大多為尼泊爾線珠和東南亞三色珠採用,不同的是,這兩種系列的蝕花珠採用的材料、工藝流程和染色劑配方不同,因而最後呈現的色彩效果不同(圖09.)。

需要說明的是,所謂珠體本身的底色並非天然,肉紅玉髓在被製作成珠子前,原石大都經過加熱處理,用意將原石中所含鐵元素經高溫氧化還原,以使得石頭呈現更加鮮豔的紅色。這一工藝流程未使用染色劑將石頭改色,而是利用石材本身所含礦物元素進行加色處理。早在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河谷文明時期,當地工匠就已經採用這種加色工藝。

與以上所謂型三工藝不同的是措思和孟加拉系三色珠所使用的工藝。前面提到過,孟加拉蝕花珠的質地與天珠接近,這是因為該系列蝕花珠使用了一道與天珠類似的工藝流程 — 蝕花之前整珠通體染色。這道工藝於瑟珠系列之至純天珠為珠體“白化”,然後再使用“抗染“的辦法施加圖案,再進行二次染色呈現圖案(見作者《喜馬拉雅天珠》一書)。孟加拉蝕花珠無論是雙色還是三色,在施加蝕花圖案之前都使用了這一染色(改色)的工藝流程,此流程不僅將珠體(石頭)改色,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石頭的質地,顯得更加細膩(圖10.)。

措思珠的製作工藝比較多樣,較至純天珠有更多染色選擇,除了整珠白化,還有“黑化”和“糖化”(棕色染色)乃至其他更少見到的顏色。理論上任何色彩都是可以選擇的,這取決於工藝的可能和習慣(或文化)的選擇。三色措思便是在珠子被施加蝕花圖案之前就經過整體改色的流程,之後又使用兩種色彩對珠子施加圖案,與珠子的人工底色一起構成三色裝飾效果(圖11.)。

此外,作者還曾見過另一種特殊的三色珠,此種三色珠並非嚴格意義上的三色蝕花,而是使用兩種不同色彩的珠子斷片,分段粘合,粘合劑本身的顏色和珠子斷片一同構成三色圖案。使用這種粘合技術製作珠子的最初用意並不明確,可能是為了修復斷珠而利用斷片,也可能是刻意為之(圖12.)。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圖08. 型一和型二兩種工藝製作的蝕花瑪瑙

即紅地白花和白地黑花兩種裝飾類型

這兩種技術類型都不呈現三色效果

其中紅地白花即蝕花紅玉髓最為常見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圖09. 型三技術類型的製作方法

典型的型三蝕花技術是使用黑白兩色畫花

與珠子本身的底色一同構成三色效果

所謂珠子本身的底色並非天然

而是原石經過加熱處理使得石頭顏色更鮮豔

而另有一部分型三蝕花珠並非僅僅使用了黑白兩色

而是在珠體未經黑白染色劑覆蓋的部分即底色部分

施加某種色彩 以取得預期的色彩效果

圖片最後一張為該技藝圖示

珠子兩端都經過色彩(橘色)覆蓋

最後只有一端成功著色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圖10. 孟加拉系蝕花珠的工藝

該系列無論雙色還是三色蝕花

均不同於其他系列蝕花珠的工藝

而更接近瑟珠之至純天珠的工藝流程

即珠子蝕花之前經過整珠染色而非表面塗色

這一工藝流程造成珠子的質感與天珠類似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圖11. 三色措思的色彩圖例

措思的工藝製作方法相對多樣

有些方法與天珠類似 而另一些則不同

相對天珠而言 措思的色彩和裝飾圖案更豐富

三色措思即是這些工藝製作中特殊的一種

瑟珠系之至純天珠沒有三色珠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圖12. 粘合技術製作的三色珠

使用這種技藝製作的三色珠很少見

作者於數年前在緬甸僅見過幾例

珠子分段部分均為老珠

粘合工藝疑似後期或者更晚 至今未經證實

————— ❉ ❉ ❉ —————

第四,羊角形三色珠

羊角形珠是指造型像羊角的珠子,製作這種形制的珠子所使用的材料很豐富,幾乎各種天然半寶石都曾用來製作羊角珠,有天然纏絲紋樣的瑪瑙製作的羊角珠尤其受到喜愛,而蝕花工藝的羊角珠則因人工製作的圖案顯現更多工藝的審美。羊角形三色珠則是蝕花珠中形制特殊的一類,較之雙色蝕花珠有更多的工藝難度(圖13)。

羊角形珠的形制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後就已經出現,推測最早的羊角珠形制確與羊角(或牛角)有關,最初很可能是對擁有財富(牛羊)的一種驕傲的表達,後來演變成抽象的符號用於裝飾和象徵。這種以牲畜角狀為藍本製作珠飾的傳統至今仍可在某些部落社會見到。

羊是人類最早馴化的牲畜之一,最早馴化的羊出現在伊朗和中亞,距今已經一萬年左右。從那時,羊的形象作為美術題材就經常出現人類的手工製品中,例如陶器。早期的羊角形珠出現在青銅時代的西亞和中亞,旱作農業和畜牧是該地域的基礎特徵,牲畜的擁有量即是個人財富。羊角形珠最初的靈感來自羊頭的正面造型,以後逐漸演化出彎曲的羊角形和三角形的羊頭兩種基本形制,之後可能因取材的方便或工匠的喜好又產生出多種細微的變形和變化。其象徵意義也可能在時間和地域的流傳中流失或改變,比如現今東南亞坊間將羊角形珠稱為“水蛭珠”(leech beads),其原初的象徵意義已經流失,地處熱帶的東南亞民族使用的是他們自己容易見到的蠕蟲外形來稱謂羊角珠的形制(圖14)。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圖13. 羊角形三色珠

三色羊角珠是特殊工藝的蝕花珠

與雙色蝕花珠相較而言 存世量較少

從形制到蝕花工藝都相對複雜

其形制 色彩和圖案的解說已經流失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圖14. 不同材料和形制的羊角形珠

羊角形珠流行的時間跨度大 地域範圍廣

材料豐富 工藝各異 形制也變化多樣

————— ❉ ❉ ❉ —————

第五,三色珠的存世量和品鑑

較之雙色的蝕花瑪瑙珠,三色珠的存世量有限。一般認為三色珠的相對少見是因為工藝相對複雜,而實際上更可能是由於這類珠子所代表的等級和信仰的內容。1.就目前可見的東南亞三色珠,一般個體較大,一些珠子體量可謂巨大,並不適合普通裝飾和日常佩戴,推測當初大多用於禮儀和儀式等場合。緬甸坊間一直有三色珠代表高等級的說法,從三色珠的稀有程度和珠子的體量來看,這種說法並非完全出自推測,但目前沒有文獻和考古資料支持(圖15.)。2.三色措思的存世量則可能更少,目前僅見幾例,且沒有重複的圖案(圖02. 圖11.)。3.孟加拉系蝕花珠及三色珠近年來才開始被珠商和藏家認知,由於該系列的製作工藝更接近天珠,珠子著色漂亮、質地細膩油潤,極具美感,其實踐和理論知識更有待充實(圖10.)。4.尼泊爾線珠是藏傳珠飾的傳統類型,這類珠子已經有超過千年的流傳史,認知度較高,市場價值相對透明和穩定,但質地、工藝、形制、色彩、畫工皆優的精品仍為三色珠中的楚翹(圖03.)。

三色珠與其他珠子一樣,同樣會因製作工藝水品的差異而影響珠子的審美效果,即收藏家和珠商所謂品相。由於取材的難度和工藝過程中的不可控因素,以及工匠的製作水品,大部分珠子都很難完美。經過千百年的貿易和流傳,珠子大多出現微損或缺損,即便如此,殘缺的老珠子仍保有經由歲月洗禮的特殊的美感。即或新近面世的“生珠”,則是另一種審美,如中國古人愛玉盤玉一樣,珠子因為材質的關係,大多也能像古玉一樣,可與人相互“呼應”,在盤完穿戴的過程中不斷由“生美”而熟美,此為藏珠賞珠之樂。另以完整的珠子而言,形制以造型比例優美為佳,材料質地均勻,無綹無裂,著色(咬色)清晰,色彩鮮豔,形制規矩,珠體對稱,此上佳品相,為藏家和珠商追求的上品。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圖15. 大尺寸三色珠

這種體量的三色珠並不適合日常佩戴

推測當初用於儀式和禮儀場合

可能保有信仰的內容和高等級象徵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一起了解天珠,走進天珠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