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柳蔭街是條河

北京後海有一條大名鼎鼎的街道"柳蔭街",長560餘米的街道兩邊柳枝搖曳,夏日的柳樹蔭下涼風習習。柳蔭街北臨什剎海後海,南接前海西街,中擔"濤貝勒"府,南囗東側是名聞遐爾的"恭王府",柳蔭街周邊古往今來住過許多權貴名人、名人騷客。尤其是解放後住過很多共和國的老帥,因此又被尊稱之為"元帥街"。

當你漫步在柳蔭街,享受著街道兩旁清風徐來、柳樹成蔭、搖曳多姿拂人面的美景時,你可曾想過在柳蔭街乘小船泛舟河上,盪漾在水波不興、清波碧水、槐花飄香、沐浴在大槐樹佑蔭下的愜意。……柳蔭街明明是條街道,為什麼是河呢?這不是夢想,也不是虛幻,這是七八十年前真實的場景。那時的柳蔭街的的確確不是老北京的街道衚衕,是真實真實存在的一條河--月牙河。原來老北京的水系很發達,除了現在大家熟知的六個海,還有許多小的湖泊小河,由於後來時間氣候環境、人為的規劃改造,發生了很大變遷。其中西海(現積水潭)的一部分湖水自東南角流出,順著後海南岸平行流過現在的羊房衚衕,至現在後海南沿丁字路口,河水折向南方,經過一座李廣橋的小石橋,從兩岸的李廣橋東街和李廣橋西街中間穿腸而過,形成一條建有七座橋的月牙形小河,小河水經過濤貝勒府側,順著恭王府的西牆,拐彎東行恭王府的大門前,經龍頭井、三座橋後注入西小海(也稱西小池),然後通過響閘橋流向什剎海前海。

當年這個月牙形的小河兩旁全是生長著鬱郁茂茂的大槐樹,據清乾隆年間的《欽定日下舊聞考》中記載:"薜荔牆轉而南,得藜廣橋,徑僻岸無行人,古槐濃樾,覆蔭如罨畫溪"。可惜後來由於多年失修導致小河汙水橫流,垃圾遍河,臭不可聞。1950年北京市政府將這條月牙明河填埋改造成了暗河,原來兩岸的李廣橋東街、李廣橋西街消失了,月牙河上的七座橋也消失了,小河上面覆蓋泥土成了新的街道,又在新建街道兩旁廣植柳樹,才造就成了現在長560餘米,車行道寬7米的柳蔭街。那個西小海的當時被開闢成游泳場,後來又改造成了現在的北海青少年體育學校,西小海也逐漸的從人們的視線裡消失了。

柳蔭街是條河

1934年北平地圖部分不妨浪漫一下:如果現在的柳蔭街還是一條河,沿河兩岸百花繁荗,眾鳥歡鳴,槐蔭覆蓋,槐花飄香,涼風徐徐,古韻悠悠,那麼什剎海是不是又增加了一個靚麗風景?!當跨過門前的氣勢恢宏的漢白玉橋,去參觀欣賞恭王府,豈不是另有一番別景風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