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快消品企業營銷:產品再好,不做調研不瞭解消費者需求也沒用!

對區域市場的銷售人員和銷售主管來說,做好一個區域市場,不管是新市場還是老市場,都需要做調研。有些是基礎調研,有些是專項調研,但都需要做。一般來說,對於新的區域市場,我們要全面走訪,定性調研、定量調研相結合,以定性調研為主。

快消品企業營銷:產品再好,不做調研不瞭解消費者需求也沒用!

對企業的業務員來說,很難在新產品上市時調整包裝、出廠價、味道,能最大限度地調整的是產品的市場運作架構、渠道結構、渠道(終端)、宣傳等。所以,定性研究對區域業務員來說很重要,不要陷入定性研究不科學、數學模型更科學的誤區。

有個經典案例是多年前,聯合利華公司推出了一款超濃洗衣粉,衝浪。確定衝浪的包裝,日本人裝茶葉的香袋模樣,並努力提高洗衣粉使用的方便性。在香味設計決策時,邀請了許多消費者前來評選,他們認為“氣味清新”是衝浪最特別的地方。

於是衝浪將“氣味清晰”作為主要訴求點。結果衝浪全國導入的市場份額僅佔2.8%,遠低預期。為什麼?沒有深入調研忽視了當時大部分家庭,用的慢速攪動洗衣機,濃縮洗衣粉難以溶解。

一、產品進入市場後,不能被廣泛消費者認可,銷量差強人意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深入的市場調研,原因有:

1、某些消費者有“隱性需求”,而你只是調查了他的“敷衍了事”。

2、霍桑效應。

3、自己認真了,也容易導致調研失效的因素:

(1)沉迷市場機會和體量導致市研失效

(2)消費者是“自我”的導致市研失效

(3)消費者難以場景化導致市研失效

快消品企業營銷:產品再好,不做調研不瞭解消費者需求也沒用!

二、產品進入市場之前一定要深入瞭解經銷商意願

在國內市場的消費者和渠道並非市場化或很成熟的情況下,運用定量的數據模型並不能反映真實的市場現狀,而且消費者和渠道商的心理是很難通過量化模式得出正確結論的。我們最終要抓住忠誠消費者”這樣的陳詞濫調,如果你運作過市場,你就會明白,一個合適的經銷商對你有多麼重要。

你應該先去批發市場或同類產品的經銷商處看看,當然,可以“謊”稱你是某競品的業務員(該經銷商沒有經銷競品),先打探一下虛實,看看這個經銷商的興趣、實力、思路。如果該經銷商有興趣和意願,就亮明身份並表示歉意(一般來說,經銷商會理解的)。接下來就好談了,你要說明白公司的主要政策和要求,如果經銷商的意願很強,就可以談細節問題。

要探明經銷商對市場的看法和思路(要談透徹),因為他了解同類品牌的做法、銷量等。然後,你再走訪主要的批發商,該市場的基本情況就會了然於胸。要有策略、有針對性地開展激勵活動,盲目促銷貽害無窮。

三、分類走訪終端,瞭解消費者的真正需求。

快消品企業營銷:產品再好,不做調研不瞭解消費者需求也沒用!

走訪終端不是去終端看看,也不在乎走訪了多少家終端,關鍵是走訪質量如何。詢問終端老闆對主要競爭品牌的看法和運作方法。通過終端老闆反映消費者對競爭品牌的看法,再仔細查看陳列、空箱、禮品、贈品、促銷情況、海報張貼、生動化、簽訂的協議,以及主要品牌的大致銷售情況等。去終端一定不要只問:“老闆,這個產品好賣嗎?”老闆會很煩的,會想:好不好賣關你什麼事?


產品的突破口在哪?一般來說,快消品主要是對終端進行突破。看消費者集中在哪些終端,接觸點就好找了,然後分類,分別走訪餐館、酒樓、夜市、超市等。分析這些終端對產品上市的影響程度,哪些行業集中,便於上市突破;哪些是第二步才能進入的終端。有人喜歡說消費者多麼重要,開口必是消費者,但新產品上市後立刻開展消費者促銷活動的效果並不好。

原因是什麼?

一個新產品,除了以前的大量廣告拉動、炒作外,很難通過單純的廣告營銷起到絕對制勝的作用。也就是說,廣告制勝的時代已經遠去,消費者並不是看到產品就會買的,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先獲得關注――知道、然後是感受――興趣、再產生需求——慾望、最後才是行動――購買。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新產品上市先要讓消費者關注,等消費者產生了較強的慾望再促銷的效果很好。所以,產品上市立即做促銷的效果並不好。

剛上市就打折的產品賣得好嗎?你作為一個普通的消費者會買嗎?大多數人是不會的,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個產品值多少錢,打折對他們沒有價值感可言(體會不到降價帶來的實惠)。

終端激勵不僅僅是“做終端找死,不做終端等死”那麼簡單,因為它是產品順利上市的重要一環,缺少了這一環,產品在承上(代理商)和啟下(連接消費者)環節都會出問題。這一環是讓消費者產生慾望進而購買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策略性的消費者調查

如果你在街上攔住一個消費者問:“這個產品好不好?”一般很難得到正確的答案,要麼人家不理你,要麼應付你。如果你召集一些消費者開座談會,大多數消費者會給你面子,說:“還不錯。”所以,作為區域市場業務員,你要“扮”成消費者和他們聊天,讓他們沒有戒備心理,在輕鬆的氛圍中說出真實想法,這樣才能獲得真實的答案。

你可以去消費場所看看他們在消費什麼?在不同場所消費的品牌或產品是否一致?只有這樣,你才能知道產品上市後,經過渠道、終端後,採用什麼方式開展消費者拉動活動,才能實現目標消費者的持續消費目的。

很多年前,宗慶後先生說:“對於市場,我跟著感覺走。”很多人批判這句話,也有很多人不以為然。難道宗慶後真的是坐在家裡“跟著感覺走”,才做出那麼大的市場的嗎?絕對不是,他每年有200天在出差,把根深深紮在了市場,無論是媒體、渠道、終端、消費者,都在他的“感覺中”,這才是真正的市場調研、市場調查,比起所謂的“突擊型”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