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史詩大劇《愛情的邊疆》引發不同年齡觀眾熱議

史詩大劇《愛情的邊疆》引發不同年齡觀眾熱議

純愛史詩大劇《愛情的邊疆》正在浙江衛視熱播,隨著劇情的發展,該劇引發不同年齡層觀眾的熱議。年輕人愛看它前期的浪漫愛情,年長者為後期平淡生活的不易而感慨。據悉,這正符合了導演毛衛寧在開拍之初,就期望的對這部劇的現實主義表達——一部有時間跨度的中國人愛情的情感史。

“它不是寫一個階段的愛情,是寫了一個人一生的愛情。所以當時間流逝,觀眾再回過頭看《愛情的邊疆》,還有不一樣的理解。”近日,導演毛衛寧接受了全國媒體的微信群訪,詳解自己的藝術表達。這個有些執著的導演還認為,不能因為拍攝辛苦而降低對藝術的要求,而他自己,更沒有因為這些年的寂寞堅守就放棄現實主義,反而更注重保留說“不”的權利。

不能迎合市場而改變自己的表達

《愛情的邊疆》創作之初,編劇高滿堂曾經有過一絲疑慮,究竟這個父輩的故事能不能得到現在年輕人的共鳴。如今看來,顯然疑慮消失了,網絡上80、90後的觀眾也在其中看到了自己愛情的影子。而隨著劇情的發展,文藝秋與宋紹山“柴米油鹽”的相處之道則直接俘獲了中老年觀眾的心。

“這個戲的播出很有意思,我們看到前面非常多的年輕觀眾對開始的十多集議論非常熱烈。但是故事進入到中間階段時,年輕觀眾的聲音開始小了,很多中老年觀眾開始感興趣了,他們知道在這樣的現實中怎麼去尋找愛情。”在毛衛寧看來,《愛情的邊疆》不是任何一個觀眾可以用自己的經驗能夠概括的。

“創作者要有自己的創作表達,比如高老師和我是有感而發,我們才去做這件事情。可能今天的年輕觀眾現在不理解,等長大了到了那個階段,就又有了新的理解。”毛衛寧希望將他的“有感而發”傳遞給更多年齡層的觀眾,“就像當年《平凡的世界》,創作的時候大家也很困惑,覺得今天的觀眾能不能喜歡八十年代的,三十年以前的故事。但事實證明,到了最後觀眾反而會更加的喜歡。”

被故事所感動,毛衛寧才會拿起鏡頭,去藝術地記錄真實,傳遞自己的表達。當然,這些年來無數資本找到他,希望他能夠迎合市場。但他一一拒絕了這些邀請,只為堅守自己的“有感而發”。“我記得曾經一部叫做《日瓦戈醫生》的電影,寫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愛情,刻畫了1902年開始的俄羅斯的歷史印象。這個片子對我影響很大。我給大家念過一首帕斯捷爾納克的詩,詩的名字叫《邂逅》,其中裡面有這麼幾句:你曾是那樣被帶走的,我的心靈好像被鍍了銻的鋼刀深深地劃下了血痕。你那美麗的面容,將在我的心中永駐,因此,我不再過問人世間的殘酷。”毛衛寧覺得,這首詩很能代表《愛情的邊疆》中主人公的情感。

為自己保留一個說“不”的權利,他想做自己堅持的純粹的導演。

不能因為苦而降低對藝術的要求

毛衛寧團隊的不怕苦是有目共睹的,而團隊呈現出的精益求精的畫面,更在業內聞名。《愛情的邊疆》在拍攝期,包括毛衛寧在內的主創吃苦無一例外,更讓團隊被封為“最苦劇組”。“其實所有的戲都會吃苦,但是我認為吃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吃了這些苦拍出來的戲要好。”毛衛寧告訴記者,當年拍攝《十送紅軍》時,團隊在海拔四千米的雪山拍攝,“當時高原反應很厲害,所有人都很難受。我告訴他們,觀眾不會因為我們在這樣的地方拍戲而使用了簡陋的手法,大家就能原諒。觀眾不會考慮這點,觀眾只看你拍的好不好,不管你在什麼環境下拍的。”

毛衛寧一直堅信,不能因為拍戲苦降低對自己的藝術要求。於是在《愛情的邊疆》中,毛衛寧也同樣“用生命在拍戲”。在莫斯科拍攝時,因為天氣極度寒冷,除了幾位主創之外,其餘工作人員都是當地人。惡劣的天氣、超負荷的工作量加上巨大的壓力,讓疲憊的毛衛寧終於病倒了。高燒昏迷,毛衛寧卻又要連夜趕回大連處理國內的戲份。已經累垮的他最後是用行李車推上飛機的,之後昏睡了整整九個小時,下飛機後卻堅持處理完劇組的事務才住進醫院。

導演的身體力行,自然影響了整個團隊。於是對於拍攝任務,團隊們總能不折不扣的完成,從不叫苦喊累,甚至苦中作樂。於是在毛衛寧的帶領下,劇組才能拍攝出擁有電影質感的長鏡頭畫面,沒有熟練的技術、缺少默契的配合,這樣的質感畫面根本無法完成。注重細節的毛衛寧,更是在劇中藏了不少小細節,“這些細節,很多觀眾看到最後自然就能看出門道。”

實景拍攝也給劇組帶來不少難題,但毛衛寧很是堅持,“尤其是現實主義作品,我覺得一定要在實踐當中去完成,雖然有很大的難度,但是它表現出來的生活質感,應該是在攝影棚裡達不到的,這是我的一種習慣的選擇。”

不能因為寂寞就放棄現實主義

養成習慣,說起來容易,堅持下來卻很難。就如毛衛寧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在現實主義的道路上,或許他也將此當成了習慣,但是這個習慣卻走在一條充滿荊棘的路上,艱難且寂寞。

毛衛寧說,他這些年都在“忍受寂寞”,但是他從不失落。“我理解的現實主義,是要面對現實,面對生活,面對經驗。但它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反映現實,是在面對現實的過程當中要融入我們創造者的觀察、思考和世界觀。所以說這個現實主義不是現實生活的翻版,準確的講,其實要有創作者獨特的生活體驗和藝術的取景框。”於是《愛情的邊疆》中融入了高滿堂對中國社會的觀察,對中國人情感的觀察,觀眾跟著作者的筆觸、跟著導演的畫面,檢視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到今天。中國人經歷的一種情感過程。

從《誓言無聲》、《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到《平凡的世界》,再到如今的《愛情的邊疆》熱播,現實主義創作在毛衛寧不懈的堅持與呼籲下,終於開始回暖,要知道曾經《平凡的世界》甚至一度找不到平臺願意播放。“現在來看,觀眾是願意看的,喜愛看的。”毛衛寧堅持現實主義,但他也認為需要百花齊放,他甚至鼓勵年輕人去多嘗試網劇,嘗試不同角度的表達,以在圈內儘快立足,“現實主義其實是一種創作態度、創作方法,只要是好的作品,就像是一頓好飯菜,可口有營養就好,菜系可以忽略。我是非常提倡百花齊放的創作風格,但是今天我們特別希望,要給現實生活要給現實主義作品留有一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