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促進新經濟成長進而推動高質量發展

智庫觀點 杜秦川

新經濟成長狀況直接決定著我國新舊增長動能轉換的動力結構、進程和發展趨勢,直接左右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態勢。但從當前情況看,新經濟成長存在著制約因素,政策亟須化解新經濟成長的障礙風險。

當前制約新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

我國新經濟加速成長的態勢仍在延續,但存在一些制約新經濟成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因素不容忽視。

一些傳統行業的殭屍企業仍對新經濟成長形成資源擠佔。自2016年年中以來的本輪經濟回暖,得益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些地方的傳統高消耗行業和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全球經濟復甦的帶動下有復產衝動,傳統的成本競爭型出口導向又有所抬頭,一些地方未能完全處置的“殭屍企業”仍然佔用資源,制約了存量資源、要素的高效利用,由此也間接抬高了新經濟領域的資源利用成本。

相關體制機制及政策措施等不夠配套完善制約新經濟成長。一是我國對促進創新的政策扶持仍不完備。主要是對新經濟涉及的知識產權等保護不夠,新經濟領域相關專利、創新的維權成本較高,制約了在新經濟等新技術領域的投資積極性。二是配套政策滯後。新經濟領域往往有較多新生事物,其發展會超前於一些舊政策,使舊政策顯得不配套,從而形成了制約。三是強監管的制約。社會公眾對新經濟通常瞭解不夠,也會存在一些風險,促使監管層對一些領域創新監管更強,由此產生對新經濟創新的包容性不夠,客觀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制約。

阻礙消費升級的網絡環境和信用環境等不完善。當前,與消費升級密切相關的一些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雖然蓬勃發展,但由於網絡環境和信用環境等不完善,部分制約了消費升級。

壟斷和行業准入限制等制約社會資本有效進入新經濟領域。當前仍然存在各種或明或暗的壟斷和行業准入限制,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社會資本順暢地進入新經濟領域。

當前防風險節奏、力度和配合不當可能抑制新經濟成長。短期看,今年實施的三大攻堅戰特別是防風險,可能正在因緊縮偏快而提升融資成本,可能影響新經濟領域初創企業和傳統技改企業的正常資金需求,增加新經濟融資困難。如果防風險實施的節奏、力度和配合等不當,恐會抑制新經濟成長,進而阻礙經濟高質量發展。

促進新經濟成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須加快新經濟成長,亟待破除新經濟成長的潛在障礙,同時需要處理好與傳統行業的關係。建議繼續深化以“破、立、降”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對創新和技術專利等的產權保護,完善新經濟領域消費升級的網絡環境和信用環境等,以打破壟斷和更大政策包容性疏通社會資本進入新經濟領域的壁壘等,注意避免防風險節奏、力度、配合不當對新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繼續以“破、立、降”為重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應緊緊抓住處置“殭屍企業”這個牛鼻子,更多通過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實現市場出清,清理釋放存量資源。其次,要打破阻礙企業家精神有效發揮的梗阻,鼓勵更多社會主體創新和創業。最後,進一步降低新經濟成長的成本,如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繼續清理亂收費,深化電力、石油、天然氣等行業改革。

加強對新經濟領域各類創新和技術專利等產權保護。應加大力度推動知識產權保護法治化,實行更加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特別是加強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新經濟領域的技術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應加快建立完善商業模式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實用藝術品外觀設計專利保護制度,應加快建立完善互聯網、電子商務、大數據等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應加快建立完善標準化的專利公平、合理、無歧視許可政策和停止侵權適用規則。

完善新經濟領域消費升級的網絡環境和信用環境等。針對新經濟領域消費存在的問題,應進一步全面提升監管能力、效率和精準度,建立健全產品質量風險監控和產品傷害監測體系。同時,應加快提升完善市場信用體系。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充分利用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加強違法失信行為信息的在線披露和共享。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降低維權成本。

打破壟斷的壁壘,以更大包容性疏通資本進入新經濟領域。促進新經濟成長,應打破以通信、高品質服務業等為代表的新經濟領域仍然存在的行政壟斷和市場壁壘等,以充分吸引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有效參與,形成更有效的供給。應以更大包容性鼓勵社會資本在新經濟領域的創新,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出行、更加優質的醫療、更加清新的空氣環境和更加豐富的教育娛樂等。

避免防風險節奏、力度、配合不當等對新經濟的負面影響。當前,實施防風險攻堅戰,須注意避免政策過緊可能傷及到一些傳統行業企業技改投資、轉型升級和新經濟成長的正常融資需求等。一是在防風險的同時,要有保有壓地加大對企業技改投資以及創新的金融稅收政策支持;二是應在保持匯率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去防風險,避免匯率大幅波動對企業技術創新等造成不利衝擊;三是貨幣政策要穩定總量,從節奏、力度和配合上切實做到穩健中性,防止利率成本上升過快過高等衝擊新經濟成長。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