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中國青年科學家的“南極情”

中國青年科學家的“南極情”

李傳金在低溫實驗室裡提取冰樣。新華社記者張文靜 攝

新華社蘭州6月5日電(記者張文靜、程楠)6月的甘肅蘭州,室外溫度已接近30攝氏度。李傳金卻穿著印有“南極科考”字樣的羽絨服,在零下23攝氏度的低溫實驗室裡提取、記錄冰樣。

低溫實驗室的大門把手因為溫度過低結了冰。實驗室裡的冷凍裝置不斷髮出巨大“噪音”。站在實驗室內有種錯覺,似乎來到了無邊曠野,身旁呼嘯而過的寒風令人瑟瑟發抖。

數十個泡沫箱整整齊齊碼放在一起。打開其中一個泡沫箱的蓋子,裡面是20多個直徑10釐米的冰芯,每一塊冰芯都被裝在密封袋內。

這些冰芯來頭不小。它們的“主人”是李傳金,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副研究員,也是中國第29次、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內陸隊隊員。

中国青年科学家的“南极情”

李傳金在實驗室裡進行實驗。新華社記者張文靜 攝

這些冰芯是他從南極科考帶回來的樣品,是研究南極氣候變化、環境變遷和人類活動對南極環境影響重要的“媒介”。

參加南極科考,對從事冰凍圈科學研究的學者來說意義非凡。南極是科學實驗理想的天然實驗室。參加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李傳金從南極帶回了12箱500公斤重的冰雪樣本,這些是他日後重要的研究對象。

極地科考與困難和危險作戰,與時間和天氣賽跑,考驗體力和耐力。風吹雪、白化天等惡劣天氣讓人寸步難行,高原反應引發身體極度不適,還隨時可能遇到隱藏在冰雪下面的冰裂隙……這些困難和危險在科考期間如影隨形。但對李傳金來說,這些艱苦經歷在研究成果面前不值一提。

中国青年科学家的“南极情”

這是李傳金從南極帶回來的冰樣。新華社記者張文靜 攝

近幾年,李傳金通過研究冰芯樣本摸清了南極重金屬的汙染時間和空間分佈。他的研究表明,人類活動排放的汞通過大氣環流、海洋洋流循環及海洋生物攜帶已擴展到了南極地區,而且近年來汞在南極雪冰中的含量有所增長。

兩次南極科考經歷,讓李傳金深深迷戀上了這片神秘又遙遠的土地。在他看來,南極雖然距普通人非常遠,但人類活動對南極的影響卻很近。焚燒垃圾、燒煤等活動都會產生汙染,這些汙染可能通過大氣長距離傳輸,影響極地環境。

在2018年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李傳金呼籲:“南極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保護南極,就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目前,李傳金正通過研究深冰芯以還原幾十萬年的南極氣候環境狀況。此外,他還是“科普達人”,為實驗室的參觀者進行南極知識的科普,用生動的語言、豐富的經歷告訴他們如何認識南極、保護南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