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瀋陽北市場的歷史記憶

1920年春天,遵照張作霖的指示,奉天省當局又在“商埠地”北部闢建“北市場”。修建北市場大興土木,直到1921年年末才陸續建成。北市場東至老北站、南到市府大路、西鄰南京街、北抵皇寺大街。這一帶,既有外國領事館、中外商會、奉天紡紗廠,又有眾多的小商小販,是個五行八作一應俱全、商客遊人熙攘紛亂之鬧市。《瀋陽市商業志》記載,截止1927年,北市場地區已發展到1369個商戶,包括商業、飲食、服務、修理等40個行業,總資本達奉洋352萬元。此外,有大中型京洋雜貨商號67戶、當鋪兩戶、金店兩戶、錢莊10戶、診所藥房25戶、鐘錶業17戶、下雜貨業121戶、米麵鋪44戶、酒店油坊17戶、肉菜鋪72戶、澡堂5戶、戲院茶社10戶、其他行業937戶。當年,北市場較大的商場有北市、民生、公和、中原4家。其中,北市商場於1922年由10多家小商販組成,生意紅火,3年之後便擴大了經營場地,裝修店容店貌,頗具規模。但不幸的是,1929年不慎失火,北市商場毀之一炬。之後,北市商場業者們紛紛集資,重整旗鼓再度經營,及至1939年時, 已擁有業者110戶,營業門市300餘間,經營規模居沈城商界之首。民生商場(北市土產雜品商店),由20餘戶業者組成,但因地點偏僻、資金不足,勉強維持到1939年便倒閉歇業了。1937年,130多家小本經營業戶組成了公和商場,經銷低檔的“大路貨”,尋常百姓常去光顧,經營倒也紅火。1939年,工商大戶王拂塵牽頭,聯絡59戶業主,合資興辦了中原商場(瀋陽百貨大樓),開業不久,便發展到100多業戶,一時間名震遐邇,婦孺皆知。除了這4家較大的商場之外,北市場較大的商號還有大順永、大德祥、鴻興隆、鴻增祥、天興源、義豐長、東昇祥、瑞林祥等等。這些商店,大多經營綢緞布匹、服裝鞋帽、日用百貨、金銀首飾、香花禮燭之類。雜巴地北市場除去購物,北市場還是吃喝玩樂的絕佳處所。當年,北市場有120多家飯店,其中,以聚賓樓、新味齋、品香齋、三合盛、四興隆最負盛名。沈城著名的3家大戲院:中山大戲院、大觀茶園、共益舞臺,悉數建在北市場。此外,還有云閣、保安等電影院;四海昇平、玉明等茶社。那年月的茶社不僅僅喝茶,還有說書的、變戲法的、唱大鼓的、說相聲的等等文藝表演,很是熱鬧。在北市場購物十分方便,頭疼腦熱的,有廣生堂、寶和堂、萬芝堂、益壽堂等藥房;購買金銀首飾,有東金華、聚寶興、廣順、愛華等金店;講衛生,有登瀛泉、第一泉、天河池等浴池。與南市場相同的是,北市場也是娼妓橫行,平康里、宜春裡、永宜裡一帶的“書館”,竟多達180多家。混雜在這一帶街頭巷尾的,有耍槍弄棒賣狗皮膏藥的、算命占卦的、擺攤設賭的、拉洋片的、捏糖人的、叫賣各種小吃的、賣大碗茶的,五花八門,無所不有,不一而足。這一帶,成為北市場中的“雜巴地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