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日本“寬鬆教育”真的是失敗的教育政策嗎?

日本“寬鬆教育”真的是失敗的教育政策嗎?

日本提出“寬鬆教育”的原因是什麼?

單從文字“寬鬆教育”四個字給普通民眾的影響就是“降低了學習要求和學習質量”,日本在這種教育政策的命名上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甚至有人認為這種起名技巧甚至不如中國的“素質教育”,但是實際上是怎樣的呢?

日本“寬鬆教育”政策出臺和當時經濟有著密切關係,其實日本的教育和經濟界的聯繫會較之其他國家更緊密。

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日本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因為要支持經濟的長足發展,所以需要更加“高專精”的化學工業領域優秀的工廠工人。

從而推動了日本理工科人才的培養,因此日本政府在當時逐步加強學校理科學習的內容和實踐。

有點類似中國同時期的“學好數理化,走遍世界都不怕”的時代。

日本“寬鬆教育”真的是失敗的教育政策嗎?

然而日本的經濟高速增長時代結束後,日本將大量的生產線遷到至廣大的“第三世界”或者“發展中國家”。

日本在這個階段,經濟界認為未來需要有能力從事研發新技術的人才,也就是創新性人才和獨立思考的人才。

原先的理工科的實踐和死記硬背已經不再適用於這個時期了,在此背景下,1978年文部科學省提出“寬鬆”教育改革,“獨創性人才”的培養成為這個時期的主流。

日本“寬鬆教育”真的是失敗的教育政策嗎?

“寬鬆教育”是什麼?

在日本,“寬鬆教育”的提出其實是糾正日本越來越嚴重的“填鴨式”教育傾向,“寬鬆教育”重視的是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以及體驗式學習。

之所以“寬鬆教育”精簡學習內容,其根本出發點是給學生適當的“時間和空間”去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並非讓降低學習難度或者讓學生盲目玩耍。

日本“寬鬆教育”真的是失敗的教育政策嗎?

“寬鬆教育”是造成“學力下降”的元兇嗎?

曾經有日本媒體報道,在“寬鬆教育”的教學內容中,圓周率甚至可以用“3”替代,完全忽略掉小數點以後的所有位數。

但事情的真相是,文部省從來沒有規定圓周率可以用“3”來計算。

日本“寬鬆教育”真的是失敗的教育政策嗎?

日本學術界普遍認為,日本的教育根本並沒有導致下一代的學力下降,寬鬆教育和學力下降不是互為因果關係的,日本學術界認為是有更為深層次的問題導致了“學力下降”。

其實“寬鬆教育”某種程度上成了經濟泡沫破裂後的“替罪羊”。

日本的教育和經濟緊密聯繫,泡沫經濟破裂後,日本經濟迅速低迷,然而由於這種經濟上產生的不安感就迅速波及到了教育界,恰逢“寬鬆教育”實施不久,而平成世代學習能力的低下需要找到一個原因,“寬鬆教育”也就成為了替罪羊,被萬夫所指。

日本“寬鬆教育”真的是失敗的教育政策嗎?

“寬鬆世代”真的就是廢物嗎?

日本用人單位對於“寬鬆世代”多不報太大期望,甚至反感,用人單位認為這些受到“寬鬆教育”的一代,不像以前日本人那樣守規矩,懂禮貌,勤懇,反而有些自由散漫,甚至“寬鬆世代”這個群體在日本社會被當做是“異類”被區別對待。

如果認為是“寬鬆教育”產生了“寬鬆世代”也太過於牽強。

因為用人單位其實是沒看見自身也在迅速變化,在現在,日本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運營公司和企業的“三大法寶”統統失靈,失業人口的增多,工作的多樣性時任何一個時代無法比擬的,類似於昭和年代的“鐵飯碗”和“穩定工作”幾乎已經不復存在,當終身僱傭制已經成為了過去時,但依然還要求“寬鬆世代”的人保持“昭和風氣”其實是逆社會發展的行為。

日本“寬鬆教育”真的是失敗的教育政策嗎?

“寬鬆教育”真正值得反思的問題

那麼有人提出來,讓日本回歸“應試教育”,果真“脫寬鬆教育”就能拯救“寬鬆世代”嗎?

這恐怕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我們應當看清“寬鬆教育”政策存在的根本性問題加以解決。

“寬鬆教育”政策的制定並沒有站在“下一代”的角度思考,換句話說,“下一代”自身的教育方式並不是由自身制定的,而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思考“寬鬆教育就一定能夠激發出下一代的獨立思考能力”。

日本教育政策在制定與實施過程中存在嚴重的“鐘擺現象”——日本的教育政策總是猶豫不決,舉棋不定,而且缺乏長遠和穩定目標,也沒有給相關政策呈現效果的時間。

日本“寬鬆教育”真的是失敗的教育政策嗎?

雖然日本提出了“寬鬆教育”,但是很多教學方式和課程設計都是在原有的“應試教育”體系上進行縫縫補補,並沒有建設性的重建,導致“寬鬆教育不寬鬆”的情況在日本也是普遍情況。

日本“寬鬆教育”真的是失敗的教育政策嗎?

小編認為,日本經濟社會依然處於低谷期,這並不是推進日本教育改革的恰當時機。

希望日本在改革“寬鬆教育”之時能夠儘可能讓“下一代”自己決定自己的教育模式,並且形成清晰穩定的教育價值理想體系,這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