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調查|一所中學帶活一個山區小鎮——安徽六安市毛坦廠鎮採訪記

調查|一所中學帶活一個山區小鎮——安徽六安市毛坦廠鎮採訪記

點擊藍字 “微觀三農” 關注我們

“來毛中(毛坦廠中學)就是為了考個好大學。”

“去年高考沒考上,是家裡託人安排到這裡來的。”

“我拿出一年的時間去拼搏努力,給自己未來幾十年的人生一個交代,有什麼不好!”

“為什麼來毛中?”面對記者提出的這個問題,高三的鮑強、胡軍、熊蘭蘭回答得很是認真,話語中不時透出臨考前的一絲絲興奮。三個孩子都是去年高考落榜後,從外地來到毛坦廠中學復讀的。

6月4日晚,還有50多個小時就要走進考場的他們,雖然已經停課,還是相約來到學校進行最後的衝刺溫習。23點左右,他們又相約來到學校門口,跟其他陪讀的家長和同學一樣,放起當地傳統的“許願燈”(孔明燈),預祝自己能“金榜題名”。

调查|一所中学带活一个山区小镇——安徽六安市毛坦厂镇采访记

高三學生放起許願燈預祝自己金榜題名

毛坦廠中學,一所被稱為“亞洲最大高考工廠”的“超級中學”,由毛坦廠中學、金安高級中學、高考補習中心組成,連續多年延續著高達90%升學率的“高考神話”。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和《高考》播出後,毛坦廠中學更是名聲大噪。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神話”般的升學率吸引了很多農村家庭蜂擁而至。安徽六安市金安區毛坦廠鎮,本是一個三面環山的普通農業鄉鎮,近年來伴隨著毛坦廠鎮中學的聲名鵲起,也變得備受關注,走上了從農業為主向教育產業延伸發展的轉型之路。

高考前夕,記者來到這個位於大別山深處的小鎮,通過走訪當地群眾,試圖還原一個真實的毛坦廠。

農家子弟在這裡改變人生

每年的6月5日,是毛坦廠鎮一年中最為盛大而熱鬧的日子。“送考節”這個獨具特色的節日,不但受到了國內社會各界的關注,而且吸引了境外各大媒體的目光。早上7點不到,毛坦廠中學北門的近500米的馬路兩旁,掛滿了各種勵志的紅色條幅,站滿了拿著加油小旗、舉起手機拍照的家長。許多家長穿上西裝、旗袍,盛裝出席這場“盛會”。早上8點8分,伴隨著第一輛載滿學生的大巴車緩緩駛出學校,去往六安市讓考生熟悉考場。送考人群頓時沸騰,“送考節”場面被推向高潮。

调查|一所中学带活一个山区小镇——安徽六安市毛坦厂镇采访记

毛坦廠鎮萬人送考場面

“要不是為了孩子,我才不來這裡呢。我原先開的服裝店生意還算不錯,每年都有個20多萬元進賬吧。來到這裡,不但放棄了自己的工作,每天還得照顧孩子起居,光花錢不掙錢,一家老小的開支全落在他爸肩上了。”39歲的陪讀媽媽馬榮向記者抱怨。

來自阜陽的馬榮,一年前因為兒子張帥來毛坦廠中學復讀,關掉了自己的店鋪,做起了“全職陪讀媽媽”。一個學期1.9萬元的房租,加上家裡的其他開銷全靠丈夫開出租車的收入。

對於所有來毛坦廠陪讀的家長來說,三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事,馬榮也不例外。每天5點鐘起床做早飯,侍候兒子張帥5點50前吃完去學校;早上8點到9點前,去學校附近的菜市場買菜,回來打掃收拾房間後休息一下,10點40開始準備午飯,11點30前備好,期間要考慮到兒子回來的時間,“太熱的湯飯不能吃,要提前弄涼了,回來就能吃才行”,張帥差不多11點45分到家,吃飯只有10多分鐘時間,中午12點之前要趕回學校;下午4點開始準備晚飯,張帥5點5分放學,5點30分前要吃完趕回學校;學校晚上10點30分放學,有時馬榮還要準備夜宵讓兒子到家吃一口,吃完還要複習一個小時功課差不多12點後才睡覺……“每天都這樣,感覺孩子太辛苦了。”馬榮說。

调查|一所中学带活一个山区小镇——安徽六安市毛坦厂镇采访记

毛中附近的菜市場

“我覺得不辛苦。如果能考上一本我就走,如果考不上大不了再復讀一年,來年再戰唄。”對於高考,張帥持比較樂觀的態度。馬榮卻有些無奈,“你要復讀是你的事,再來一年,我可不來了,到時候叫你爸來陪你好了!”

復讀期間,對於孩子來說也許是一種磨鍊,而對於家長們來講,一年或三年的陪讀生活又何嘗不是一種奉獻。

有人說,“毛坦廠是個濃縮社會,每個人的貧富辛酸一望便知”。有80多歲的陪讀老人,也有擠在住了20多戶四合院的陪讀家庭,他們有的同時帶著上小學的孩子,一邊打工還要一邊維持生計。一些陪讀家長在旗袍店挑選寓意“旗開得勝”的旗袍時,另一些家長卻要在高瓦數日光燈的光線下,踩著縫紉機。街上“適合陪讀家長”的短期招工小廣告隨處可見。

调查|一所中学带活一个山区小镇——安徽六安市毛坦厂镇采访记

鎮上的衣帽加工廠內

每天下午2點到4點間,是馬榮比較清閒的時間。除了洗洗衣服打掃衛生,跟丈夫視頻,說一下這幾天的生活瑣事,也會跟租住在同一屋簷下的張麗珍、徐秀苗聊聊天。與馬榮不同,年過六旬的張麗珍、徐秀苗過的是“陪讀奶奶”的生活,張麗珍家的孫子上高二,徐秀苗家的孫子今年參加高考。陪讀一年來,馬榮和張麗珍、徐秀苗兩家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其實,這一年相處下來,雖然來自不同的地方,但平時裡裡外外也有個相互照應,現在要分別了,感覺有點依依不捨,以後可能很難再見面了。希望老徐家的孫子今年高考順利吧。”馬榮說。

為了節省開銷,送考的前一天,徐秀苗就收拾打包好了行李,跟房東結清了房租,與另外兩家人寒暄話別,並祝願“孩子們高考都能考個好大學,大人們能早點結束這陪讀生活”。

近年來,毛坦廠中學的教育模式備受爭議,“都學成那樣了還上什麼一本”;另一部分人則把這裡捧為“追逐夢想的天堂”,因為“一年三本,兩年‘985’”的“神話”確實存在。

“對於曾經的我來說,它是一個好學校。”毛坦廠中學第一個考上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徐鵬,之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某位網友曾這樣說:“去了毛坦廠,周圍都是農村孩子,他們讀書真的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父母的命運,和夢想相比,復讀的苦真是微不足道。”

调查|一所中学带活一个山区小镇——安徽六安市毛坦厂镇采访记

某高三學生的日常時間表

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說:“對於毛坦廠中學,我無論如何做不出任何嘲諷的事情。我們不一定完全認同這裡涉及的教育體制、應試教育等,但是我願意用溫情去面對毛坦廠中學。我祝福這些普通的家庭。”

有人說,“高考制度本身是以公平為導向,體現的是唯才是舉”,是“不看老子不看面子不看票子只看卷子,不拼爹不拼娘不拼關係只拼分數”的。在現有的高考制度下,每一位學子都能夠在同一個平臺上努力、競爭。

“連續多年的高升學率”,對於這些普通的農民家庭來說,具有很大的誘惑性。毛坦廠中學80%的生源來自農村,目前學生總數為2.1萬餘人,其中農村學生數為1.68萬人。不同於外界對毛中教育方式的詬病,家長們普遍都對毛中的教學管理很滿意。

採訪過程中,毛坦廠中學相關負責人說:“每年高考前媒體都在熱炒毛坦廠中學‘送考節’,這是我們並不提倡的。我們希望媒體多宣傳毛中學生刻苦學習的精神,也希望有更多農民家庭學生走進大學校園。”

當上萬名農家子弟懷揣著青春與夢想走進毛坦廠中學,就有同等數量的家長來到毛坦廠鎮陪讀,這背後寄託的是一個又一個普通家庭改變命運的夢想,這可能已經是他們基於現實的最好途徑。中國教育的現狀與農村傳統家庭對“魚躍龍門”的渴望,被典型地濃縮於此。

帶動一個鄉鎮經濟的轉型發展

“從早上5點到晚上11點,每天都要給孩子做四頓飯,有時候也做三頓,有一頓飯在學校附近的餐館隨便買點小吃應付一下。”70歲的張大媽說。

張大媽是淮北人,去年九月份來到毛坦廠鎮陪孫子讀書。每天除了做飯洗衣服,還要照顧孫子的日常起居。在張大媽看來,馬上升入高三的孫子劉一樂還算“爭氣”,每次考試都能名列前茅,“上一本應該不成問題”。為了“進一步挖掘孫子的潛力”,張大媽還為孫子報了“尖子輔導班”,每天晚上10點半放學後,劉一樂都要到輔導班再學習一個多小時。回到租住的房子差不多已是夜裡12點左右。

“以前孩子的母親也曾來陪讀過,住了差不多兩三個月,後來因為工作太忙還是回去了。”張大媽告訴記者,一年下來,光租房子就得花費8000多元,加上祖孫倆的生活等開銷差不多總共要1.5萬元。

在毛坦廠鎮,一所“超級中學”的背後實際是幾萬個家庭,並由此帶動了當地鄉鎮的經濟發展,房屋租賃、教輔、餐飲,甚至淘寶代購等一系列產業快速發展。

调查|一所中学带活一个山区小镇——安徽六安市毛坦厂镇采访记

學生託管廣告

在很多外地人看來,毛坦廠鎮上活得最愜意的是那些家離中學近的本地人,“你隨便出租一間房子,一年下來還不得個萬把塊錢收入?”玉龍飯店的方老闆告訴記者,來毛坦廠中學復讀的人群,租賃普通的房子都得8000元以上,好一點的可以提供陪讀,除了每天洗衣服做飯,“還負責接送孩子上下學,飯都可以送到學校去,”加起來差不多得3萬元一年,就連電動車也有出租的,“每學期200元,押金另付”。老方原先跟妻子在江蘇做室內裝修生意。兩年前,聽說毛坦廠老家的生意比較好做,加上方便照顧孩子等原因,回到家鄉做起了餐館生意。這兩年,老方又把家裡拆遷來的6套房陸續賣出了4套,剩下一套自住,一套對外出租。

距離毛坦廠中學東門大概兩公里處的某狀元酒店,針對外地來此復讀的學生家庭專門推出了“學生全託房”服務。酒店其中一層有40多個單間,出租給復讀學生,每天提供3餐,早飯可以送到學校食堂,酒店內有專門的服務員負責幫學生洗衣服打掃衛生。每間客房對外價格是3.2萬元一個學期。這樣的全託酒店在鎮上不止一家,生意都很好。

调查|一所中学带活一个山区小镇——安徽六安市毛坦厂镇采访记

學生全託房酒店內

在小鎮上做生意的人當中,賣服裝的羨慕開餐館的,擺攤兒離校門遠的羨慕離得近的,離得近的羨慕有門面的,有門面的又羨慕有出租房的。最終,小鎮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與國內北上廣等一線大城市實現“完美接軌”:做再大的生意,不如在學校附近有塊兒自己的地兒。像老何這樣,既有房子對外出租,又做著自己的餐館生意,悠閒賺大錢的人,在小鎮上並不鮮見。

距離毛坦廠中學北門大概3公里處的車站,每天發往六安等地的車大概幾十班。在客車上最顯眼的位置,往往貼有小鎮上各種出租房信息及“專業學生託管”聯繫電話。小鎮上,關於租賃及學生託管的廣告更是比比皆是。學校北門的出租房,最便宜的租金一年大約四五千,最貴的達到兩萬多元。在毛中門前學府路上的店鋪價值也從幾年前的8萬元漲到了現在的近50萬元。“在別的鎮子,一年最多也就四五千元。”

“這兩天因為天氣熱了,中午和下午時候涼麵的生意最好。每碗5元錢,一天差不多能賣個五六十碗出去。”小吃店的徐大媽說。

在毛坦廠鎮,幾乎所有的店鋪,都沒有自己的營業時間,一切似乎都是以學校的鈴聲為準。早上7點多,中午12點多和晚上10點半後,是商販們最繁忙的時間。尤其是餐飲攤兒,手快了就能多掙個三五十元到百八十元不等,手慢了就只能望洋興嘆。

调查|一所中学带活一个山区小镇——安徽六安市毛坦厂镇采访记

學校門口的小吃攤

前兩年,因為“旗開得勝”的高考寓意,鎮上的旗袍店生意好了起來;因為“棗粽”諧音“早中”,賣粽子的生意好了起來,就連毛中北門口的百年大樹,也成了學生家長求得心理安慰的“跪拜”對象,由此,香火越來越旺……“跟著毛中發大財”,是近些年鎮上所有居民所遵循的“潛規則”。

“我家是鎮上做旗袍生意最早的,也是最專業的。前兩年比較好做,現在旗袍店多了,生意也沒那麼好了。”旗袍店老闆高清早些年在北京做旗袍訂製加工,後來回到鎮上開起了第一家旗袍店,生意從前兩年的“踏破門檻”,到如今的不溫不火,說起這些頗有些無奈,“現在鎮上也不知道從哪裡來了一批人,有乞討的,賣藝的,還有來搞什麼募捐公益的……彷彿一夜之間冒出來似的。”

在毛坦廠中學附近,近10家淘寶店零星分佈,店鋪裡專門多設了幾臺電腦供代購用。學生們只需要選好東西,多付5塊錢“代購費”,剩下的,從網絡支付到代收快遞,老闆提供一條龍服務。

调查|一所中学带活一个山区小镇——安徽六安市毛坦厂镇采访记
调查|一所中学带活一个山区小镇——安徽六安市毛坦厂镇采访记

晚上11點後,學校門口網購店生意依然火爆

“90後”的何元和薛麗,看準了學校附近的網上代購生意,幾年前就在學校東門開了一家書店和網購店,每天晚上11點左右是生意最火爆的時候。“現在高三的學生要走了,每天的生意至少少了一半。高三學生在的時候,每天至少有五六十單吧。”薛麗告訴記者。

“每年來鎮上採訪高考的不光你們這些媒體,還有國外來的,像韓國的,日本的,都有。採訪完了還有小禮物送,你們沒有吧?”何元一邊把教輔資料從店裡搬到店外,一邊跟記者聊天,“人家日本人會做生意,去年採訪完還送了我一個小錢包呢。”

“如果不是毛中的發展帶動,我們這裡就是一個貧窮的山區小鎮。”鎮政府工作人員說。教育帶來經濟的高速增長,每年該鎮都把“教育”當成頭等大事來抓,教育也“理所當然”地對當地經濟作出了貢獻。據統計,毛坦廠鎮財政收入90%來自教育及相關產業。

如今的毛坦廠鎮,3萬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住了約5萬人口,3萬人是外地人。其中1萬多人是全國各地趕來做生意的外地人,他們和另外1萬多陪讀家長一樣,環繞在這所被稱為“亞洲最大高考工廠”的中學周圍,形成了一處獨特的“陪讀經濟”。

“毛坦廠現象”引發的思考

思考一:鄉村振興有多種實現路徑。實施鄉村振興,就要實現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多方面的振興。各地實施鄉村振興中也要做到因地制宜,沒有任何一個鄉村振興途徑放之四海而皆準。以毛坦廠鎮為例,近年在向教育產業延伸發展道路上,完全是以市場為主導,尊重了市場規律,形成了獨特的小鎮發展模式。由此可見,實現鄉村振興有多種路徑的選擇,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徑才是關鍵。

思考二:貧困地區農民如何脫貧。曾經的毛坦廠鎮居民還是以傳統農業、外出務工為主要收入途徑,一段時期內鄉鎮機構發工資都成了問題。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為毛坦廠中學高升學率的知名度,吸引了大批來複讀的學生,帶來了一大批陪讀家庭入住當地。全鎮圍繞毛中實施基礎設施配套工程建設,全力發展三產服務業,如今毛坦廠鎮通過特殊的教育經濟形態,讓房屋租賃、教輔、餐飲,甚至淘寶代購等一系列產業得到發展,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不但有效解決了財政收入等問題,而且為當地的貧困戶提供了多種脫貧致富的途徑。

思考三:農村教育資源的集聚。鄉村發展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養要靠教育。當前,“有學上”的問題基本上得到解決,“上好學”“學得好”是迫切要求。要解決上述問題,毛坦廠鎮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法,在留住和吸引優秀師資上“下血本”,從發展前景、工資待遇、生活條件等方面下手,增強鄉村教師崗位吸引力,讓更多更好的師資“流向”鄉村學校,讓農村的孩子不但有學上,而且還能“上好學”“學得好”。

调查|一所中学带活一个山区小镇——安徽六安市毛坦厂镇采访记

毛坦廠中學北門

调查|一所中学带活一个山区小镇——安徽六安市毛坦厂镇采访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