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 我國殘疾人總數超過8500萬!社工:我們能為殘疾人做點什麼?

作者:周雲騫,心理社工師,心理諮詢師,社會工作碩士研究生。

帶你有用三年時間學習完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工作專業本科到研究生的核心課程

中國有多少殘疾人?100萬,1000萬,還是5000萬?我說出這個數字,你肯定不相信。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數字的時候,我是感到很驚訝的,以為是寫錯了!2017年的數據,我國殘疾人總數超過8500萬,和我們共產黨員的數量相當!15個人裡面就有一個殘疾人,所以,如果你的大家庭裡三代都沒有殘疾人,真的是非常幸運的事!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發佈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殘疾人總數超過8500萬,其中視力殘疾人數1200多萬,肢體殘疾人數近2500萬。但65%以上的路人表示自己已經一個星期沒有在大街、鬧市、公園等公共場合見過殘疾人了。大家都很疑惑:難道殘疾人不需要經常出來走走嗎?其實不是殘疾人不想出門,而是出不來啊。我們的殘疾人措施相比西方國家,真的很落後。

殘疾人那麼多,在自媒體裡,我們卻很少看到關於報道照顧殘疾人的好人好事的文章和視頻。更很少有人去寫關於如何去幫助殘疾人的文章。其實殘疾人的話題是個非常值得心理學人、心理諮詢師關注的話題。殘疾人在生活、學習、事業、情感、心理等多方面,很容易出現不適應的問題,身體的殘疾很容易引發心理的殘疾,如抑鬱、焦慮、強迫等等。他們非常需要專業的心理援助。可惜的是,殘疾人大多處於社會邊緣,失去勞動能力的殘疾人甚至連自己的基本生活都很難保障,哪裡有錢支付昂貴的心理諮詢費。為他們提供心理社會援助的工作,就自然落在了社會工作者身上。

我國殘疾人總數超過8500萬!社工:我們能為殘疾人做點什麼?

社會工作者能為殘疾人提供哪些幫助?

關愛殘疾人的社會工作,在國內專業社會工作理論沒有成書的時候就已經在做了,是做得比較早,適合中國傳統的社會工作領域。有了專業的社會工作理論之後,助殘工作更加人性化、全人化、科學化。

去過,我們的助殘界有一個運動叫“雖殘不廢” 運動。這個運動是戰爭年代,傷殘軍人自立自強的運動。現在是和平年代,殘疾的成因已經不是戰爭,而是疾病、意外事故或傷害,以及環境因素如地質災害。“雖殘不廢”的口號,已經很少用了。但是運動的精神一直沿襲至今。給人們的啟示是,殘疾人也應該得到工作的權利,並因之獲得社會的承認。要實現這樣的願景,離不開殘疾人社會工作者的努力。

下面我就用一個案例來為大家講解社會工作者,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社工,能為殘疾人提供哪些服務?(案例引自彭秀良《一次讀懂社會工作》)

Jerry是某中學校籃球隊的發令員。在18歲生日後 第三天,他騎著父母送的摩托車撞到電線杆上,受了重傷——醉酒駕車肇事,使脊髓受傷導致半身癱瘓。Jerry下半身癱瘓,永遠失去了行走能力,行駛需要配備特製的小車;他必須學會一種新的排洩方式,使用導尿管;他還喪失了性功能。對於這一個案,社會工作者首先需要了解面臨的家庭和社會環境。

家庭背景

Jerry的父親是一名汽車裝配廠生產線工人,母親教五年級。哥哥在一家汽車修理店工作,剛剛從家裡搬 出去。儘管醫療保險的數目相當可觀,但是醫療費仍是 一筆沉重的負擔。父親千方百計加班加點,母親則在醫 院裡負責照料。除了醫療費,還有房子裝修費,因為傢俱設施必須因人制宜。緊張的經濟收支引發父母翻出婚姻生活中的陳年舊賬,吵吵鬧鬧。

社會環境

雖然朋友們都小心翼翼,Jerry還是對於小鎮人們的反應心存疑慮。不是害怕遭受冷遇,而是擔心自己得像他們所期望的角色行事。人們將零錢罐子放在當地一家漢堡店,募集了裝修房子的錢。他們想使Jerry展露 笑顏,但他常常怒形於色,悲觀萎靡。他儘管藉助了調適措施克服了生理上的不便,還必須調整自我以適應人們對殘疾人的行為預期。社會對某些“病人角色”有所限制,病人得永遠扮演樂觀感激地接受別人的好意。 他不敢奢望社區為他個人做出遷就性調整,並可預見沒有哪個女孩的父母會讓女兒去跟肢體“殘損”的男人約會。

我國殘疾人總數超過8500萬!社工:我們能為殘疾人做點什麼?

社會工作者多層面干預

社會工作者開始從Jerry的母親入手, 讓她知道如何幫助自己的孩子,也讓她知道兒子把握自己的生活、自己做決定的重要性。社會工作者也請父親參與房子的改建。她安排獨立生活中心一員工訪問他們家, 和Jerry的父親一起擬訂了家庭可負擔的經濟實用的房屋改建計劃。獨立生活中心還派出了 一名跟Jerry同齡的輔導員幫助知他學會如何坐輪椅繞過整個小鎮,並 會修理輪椅的小毛病。輔導員還從個人的和實用的角度 教如何使用導尿管,如何應對別人對於殘疾人的刻板印象以及本人對於輪椅生活的刻板印象。

社會工作者幫助他們家改善了家庭經濟狀況。幫助他們一家像保險公司申請醫療救助,向社會保障部門申請生活補助。

Jerry在醫院裡學會如何應對生理需求,但迴歸社會構成新的挑戰。社會工作者就幫助他在學校和社會中重新定位自己,接受殘疾對自我形象的影響。儘管事故因酗酒釀成,他還是渴望一出院便和朋友們暢飲一番。社會工作者幫助Jerry去融入他的朋友集體。

社會工作者參加了Jerry的中學畢業典禮,她採取了有利於Jerry的干預措施,幫助他順利升大學。受社會工作者的鼓勵,Jerry的母親放寬了眼界,將其注意力從兒子身上投向她重返的社區環境,尤其是學校資源的可用性問題。她招募了一名患先天性脊椎裂、將在輪椅上度過終生的六年級學生,他們一起調查了當地所有學校,向校董遞交了一份為殘疾學生所必需的遷就性調整的清單。而Jerry對殘疾的適應和對生活的投入,使他母親大受鼓舞。

在宏觀層面上,社會工作者讓Jerry的母親弄清楚《殘疾人法》對殘疾人利益的保障。優先考慮的是讓兒子進入學校的舉重房。Jerry進入舉重房後,便減少了去醫院門診的次數。同時,也使Jerry融入集體,重拾昔日運動場上那份輕鬆的友誼。

除了上面這些工作,社會工作者又把Jerry轉介到職業康復所幫助他找工作。學生貸款、助學金,再加上職業康復所的幫助,Jerry也能在明年上社區學院,接受主要針對職業的培訓。

讀到這裡你應該知道了這肯定不是中國的個案。對的,這是個美國的個案,因為中國是沒有社區大學的。中國的社工很難為案主做那麼多的事情。但是,這是未來的趨勢。社會工作者會越來越深地介入案主的生活。在這個案例中,社會工作者從對殘疾人生理和心理的調適入手,成功地引入對殘疾人權利的爭取,併為服務對象尋找可供使用的社會資源,使服務對象重返社會。

儘管存在著文化傳統上的 差異,中美兩國社會對對殘疾人都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歧視。由於殘疾的影響和外界的障礙,社會工作者的存在就是為殘疾人捍衛做人的尊嚴和爭取生存權利,積極滿足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的願望,讓殘疾人也通過自己的勞動成為社會財富的創造者。社會工作者幫助殘疾人找工作,鼓勵案主參加職業培訓,通過培訓的技能去獲得工作,這就是職業康復,其實是殘疾人全面康復的重要環節。除此之後,社會工作者還要幫助殘疾人謀取均等發展的機會,如在就業、學習、居住、參與社區活動,殘疾人都應該與健康人享有同等的機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其實是非常困難的,社會工作者不僅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要用心理學、社會學的本領,參與維權的談判,還要和損害殘疾人利益的人鬥智鬥勇。最終是用自己的行動推動政策的優化,使政策的普惠之光照耀每一個殘疾人。

期待中國的殘疾人社會工作也能早日像美國的這個案例中那樣。關於做好殘疾人關愛事業,你認為我們的政府和社工需要如何做呢?你有什麼感想和建議,歡迎你留言參與評論。

我國殘疾人總數超過8500萬!社工:我們能為殘疾人做點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