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這世上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聽從自己內心,無問東西的人

這個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與同情。——《無問東西》

1

很少寫影評,但是看了《無問東西》後,覺得有些地方還是值得我們回味和學習的。

如果你只看電影的宣傳,覺得這是一部愛情電影,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它不像《怦然心動》那樣,直接說出自己心中的愛,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是一種情懷,除了在對清華大學校慶的紀念之外,還有作者的一種青春情懷和內心的一種闡釋。

這世上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聽從自己內心,無問東西的人

首先,整個故事下來,看的確實讓人“費解”,大家是不是感覺到整個故事有點看不懂呢?

其實也不然,不管是寫作手法還是電影的編輯策略,這種方式,無疑給一部分人增加了觀影難度,畢竟大家都喜歡直來直去的平鋪故事,你猛然來一個穿插方式,好像一時很難適應。

故事有四個,背景有四個,人生也有四個,但這幾個故事之間,卻能扯成線,而且故事的核心還能連一塊,不信?那就看看是不是達到了“跟隨內心,無問東西”的主旨。

其實,這部電影的難懂之處就在於分別插敘了不同的故事,以往的電影情節,基本都是按照時間順序,而這部《無問東西》則是,先表達了現代張果果的職場爭鬥故事,而後引出陳鵬、王敏佳、李想三人組的愛情故事。最後,由沈光耀引出了吳嶺瀾還有陳鵬。其實看到最後不難理解,李想是張果果父親的同事,聯繫就在於李想於張果果一家有恩,就這點聯繫。

但故事曲線一轉,回到1962年,三人的愛恨情仇,隨著各自的發展方向而發生了生死的變化。

陳鵬喜歡王敏佳,李想也喜歡王敏佳,但處於兩人中間的王敏佳,卻一時選擇不了自己的處境,所以,後來加入了讓故事昇華的許老師還有許師母。同時舊社會的勢力,也逐步顯現。據說,這部影片拍攝好幾年了,最近才上映,原因有很多,但也不乏因為其中的政治色彩。

“破四舊,文革”,這不是口號,而是會出事情的。不像現在,思想開放了,“人人平等”了,網絡那麼發達,幾乎是無事不知,無事不曉。

而王敏佳如果不經歷一次“生死”,好像小時候的謊言會跟隨她一輩子。裡面摻雜了當代人的思想,人性的美和醜,良知的掩埋和發掘,以及對社會勢力的懼怕和封建。

李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開始的三人組,一起承擔責任,到後來王敏佳寫信出事,李想則是一直躲避,為了自身的榮譽,拋棄了多年的情誼,背叛了王敏佳,失去了陳鵬,但生命的最後一刻,我想他說的那句話,是早已知錯後的感悟吧“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其中也不難看出李想的內心,其實在到了支邊之後,一直在跟隨著內心的這句話,確實是做到了無問東西啊。

2

沈光耀的出場絕逼是最帥的,先是一張帥氣的臉,就把車上的女同學羞回了頭,其次,對於汽車的研究,表明富二代的身份,整個影片中沈光耀的話並不多,但個人感覺其中的淚點在這個故事情節多一些。

這世上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聽從自己內心,無問東西的人

沈光耀的家庭背景還是很正直的,而且“三代五將”的稱譽,絕不是隨隨便便就拿出來的。沈媽在談話中也說了,他們祖上什麼都做過,不差他再去體驗當兵的一部分,而是要活好自己,讓自己開心,這裡又一次點明瞭主旨,“跟隨內心,無問東西”。

但整個社會是個動盪的社會,並不是沈家一家的社會,沈媽最後看到兩個解放軍送“東西”來的時候,其實也就說明了對社會的無奈。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國家危難之時,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像飛行員長官說的那句“這個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與同情。”現在的社會同樣如此,如果沒有現實逼在眼前,何來“無問東西”?

其中,這一故事,又引出了吳嶺瀾和陳鵬,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孤兒,沒有吳嶺瀾發自內心的那種真實,沈光耀也不會成為飛行員,陳鵬可能就會餓死。其實他們所說的真實,也不過是根據自己內心的想法,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每個人的真實各不相同,這四個故事每一個主人公的真實都是一種經歷。

這世上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聽從自己內心,無問東西的人

“獨自思索,我的人生應該如何度過。”,現實是麻木的,也是虛偽的。麻木使人懊悔,虛偽使人羞恥。而真實則是不麻木,不虛偽。只是,最真實的人,都是孤獨的。

影片最後,張果果放棄了多年來職場的爾虞我詐,而是選擇了幫助四胞胎乾女兒一家人。

這世上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聽從自己內心,無問東西的人

這人生中的一次抉擇,其實都是我們的內心決定,是選擇做自己,還是選擇混跡於世俗,我想每個人心裡,應該都已經有了最好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